前陣子,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體manus(諧音:馬牛死)火出圈了。
如果說deepseek相當於人的大腦,那麼manus就是手腦結合,不僅提供建議或答案,而且升級到了具體行動。
只要輸入一個指令,它就能交付完整成果。
你在睡前給manus下達一個任務,它會加班熬夜給你做完,等你第二天醒來,就直接驗收成果了,可謂是方便至極。
無怪乎有網友感嘆:自己當「牛馬」這麼多年,兢兢業業做報表,加班加點趕方案,manus兩分鐘就能搞定了,生活從此要變天了!
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
很多父母坦言,為了考個好分數,孩子每天掙扎在題海戰術中,犧牲無數的時間和自由,到頭來可能還是會敗給ai,實在心生恐懼。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孩子的出路到底在哪,未來又要如何教育孩子呢?
牛馬式教育
已經不合時宜了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重慶一名初三家長向教育局投訴:
自家孩子需要7點20分到校,晚上9點40分放學,在校時間超過14個小時,實在太累了。
一番話引起眾多父母的熱議,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之路上跋涉得實在太苦了。
當我們感嘆「996」是對人性的折磨,殊不知,孩子們早已過上了「007」的生活。
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忙得像個停不下來的陀螺。
而很多父母也在焦慮中對孩子重重加碼。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的徐敬凱媽媽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徐敬凱不僅要做學校的作業,還要做媽媽給他布置的家庭作業,而媽媽的作業量是「無上限」的。
不僅如此,媽媽孩子假期還額外加碼:徐敬凱一個寒假就做了270套考卷,7本大題,還有50頁卷子。
媽媽的教育理念是:孩子不需要快樂童年,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
這是很多父母的心理寫照,他們覺得刷題就能刷出孩子的好成績,要求嚴格就能換得孩子的好出路。
然而,結果往往相反。孩子們或許取得了好成績,卻未必有好出路,一旦變成冰冷的「考試機器」和統一的 「標準件」,就失去了作為人的最珍貴的活力和創造力。
這樣的孩子即使擠過獨木橋,考上了大學,也只能在職場上「當牛做馬」。
父母造就的「完美小孩」
反倒讓ta失去競爭力
麥肯錫曾預測,未來6年,全球50%的工作內容可能被ai替代。
那些不被替代的職業,不被ai替代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李開復曾用一個二維坐標來表示ai時代職業的分類和發展趨勢。
縱坐標是該種職業的社交屬性,橫坐標中的「優化型」代表的是可以用ai進行優化的職業,「創意或決策型」則對應了人類特有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灰度思維。
由此可見,弱社交、低技能型區域的職業是最容易被淘汰,所有與人們情感無關的重複性工作,都將被ai取代。
而現實也正是如此。
汽車製造業,某汽車工廠引入ai質檢系統,80%質檢員轉崗;
醫學領域,ai肺結節識別準確率達97%,三甲醫院減少30%影像醫師招聘;
電商行業,商家用ai生成商品圖和直播話術,設計團隊從20人縮減至5人;
而最不可能被淘汰的職業就是具有強社交、創意或決策型的人才,但對於孩子來說,社交能力、創新力和決策力方面恰恰是他們最薄弱的地方。
父母迭代教育方式
才能助力孩子勝在未來
那麼在如今的ai時代,機器已經取代了人類的許多工作,在這種態勢下,我們該如何破局呢?
李開復仍然沿用二維坐標系開出了「藥方」。
即要把眼光落到「人+ai」上,當然,人是主角,而且是唯一的主角,而ai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輔助工具。
這就需要父母要迭代自己的教育理念,找回孩子作為「人」的各項能力,讓孩子將學習與當下時代需求相結合,通過人機協作來創造更高的價值。
如果父母能做好以下四個方面,那麼孩子就能夠穩穩勝在未來。
1. 重視挖掘天賦,藉助ai放大優勢。
羅振宇說, ai槓桿會把人的潛能放大到無可限量,父母需要儘早找到孩子的天賦。
依照教育家肯·羅賓遜的建議,尋找天賦是一條「雙向道」,既要內尋,又要外探。對於孩子來說,需要父母來主導做這件事。
首先,了解孩子。
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談論他們的夢想和目標,了解他們的內在想法和感受,還可以藉助ai的問答、測試等功能,深入了解孩子的潛力和特長。
其次,觀察孩子。
天賦是天分(擅長)和熱情的結合。孩子喜歡做一件事,且不費力氣就能做好,這是天賦;孩子當下做不好,但非常熱愛這件事,願意去嘗試和突破,父母也要格外關注。
最後,向外探求。
父母可以帶孩子試聽課程,讓孩子嘗試和體會,從而找到自己的熱愛。
不要以父母的喜好來做決定,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用積極的態度去擁抱孩子的選擇。
2. 培養思辨能力,讓孩子在海量信息中不迷茫。
ai時代更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這樣才不會成為ai的「傳聲筒」和「複印機」。
父母可以用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基思·奧特利提出的「七副眼鏡思辨法」訓練孩子。
在給孩子講故事時,通過故事分析,培養孩子用多個角度看待問題。
真假眼鏡:分析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得失眼鏡:故事主人公會得到什麼?將失去什麼?
大小眼鏡:故事從「大」的層面或宏觀角度看會得出什麼觀點?從「小」的層面或個體角度看會得出什麼觀點?
正反眼鏡:故事從正面角度和從反面角度看有什麼不同?
主次眼鏡:故事的主要衝突是什麼?次要衝突是什麼?
長短眼鏡:故事主人公的選擇從長期看和從短期看是否明智?
前後眼鏡:把故事「向前看」,分析故事發生有哪些原因?「向後看」,哪些是將要發生的問題?
有了這七副眼鏡的加持,孩子一定能學會辯證思考,越來越理性和成熟。
3. 培養提問能力,讓ai成為私人助理。
周鴻禕在兩會接受採訪時說:你越會問問題,人工智能給你的答案質量越高,通過多輪對話,形成腦力激蕩。
父母可以通過以下3個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提問能力:
第一,認真對待問題。
面對孩子多種多樣的問題,父母要做到簡單問題不嘲笑,鼓勵孩子尋找答案;複雜問題不敷衍,耐心地為孩子講解;對於自己也不懂的問題,和孩子一起去探尋答案,用積極的態度讓孩子愛上提問。
第二,鼓勵孩子追問。
一個孩子問媽媽:「世界上第一個人怎麼來的?」
媽媽故意回答:「是媽媽生的呀。」
孩子繼續追問:「那他的媽媽又是哪裡來的呢?」
媽媽還是不直接回答,引導孩子深入思考,幾個問題後,媽媽才給她講了進化論。
這個做法可以借鑒,因為好的問題不是一下子就能問出來的,而是通過一個個追問得來的。
第三,於溝通中精進。
問「我是個四年級的學生,如何學會雞兔同籠類型題?」一定比問「如何學好數學?」得到的答案更精準。
問「給我講講過去分詞」,答案可能看得人頭疼,加個後綴「扮演一個幽默、專業的英語老師」就會得到更易於理解的答案。
通過與ai對話,讓孩子體會替換不同的提問詞,得到不同的答案,從而掌握提問技巧。
4. 突破社交瓶頸,讓孩子在協作中共贏。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孩子的人格成長、心理能量,都需要在「關係」中去激活,可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非常必要。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
第一,創造社交機會。
在孩子完成學業之餘,給孩子適當的留白,讓他們去敞開地玩耍、參加集體活動、團隊運動等,增加同伴間的交流機會,提高孩子的溝通和協作能力。
第二,教導社交規則。
很多孩子不受歡迎是因為不懂得規則,我們可以從禮貌的言行開始,逐漸過渡到換位思考,讓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緒和反應,提高孩子在社交中的情商。
第三,克服社交挫折。
在社交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遭遇挫折,這時家長要引導他們嘗試多種解決方案。
比如,當孩子想借別人的玩具而被拒絕時,可以鼓勵他們嘗試「用自己的玩具交換」「和對方輪流玩」,而不是放棄或採取極端的行為。
ai時代,並不是鼓吹「讀書無用」,而是要求父母將目光從學業成績上移開,更多地關注孩子本身,尊重孩子是一個多面的、獨特的人。
釋放孩子的個性,支持他放大天賦;
鼓勵孩子提問,讓他去探索更多答案;
鍛煉孩子的思辨能力,避免他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
打破孩子的社交局限,建立他合作共贏的意識。
在這樣的托舉下,孩子一定能變為ai的合作者,甚至是引領者,在更大的空間里展翅翱翔。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