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2025年03月31日10:30:20 教育 8168

前陣子,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體manus(諧音:馬牛死)火出圈了。

如果說deepseek相當於人的大腦,那麼manus就是手腦結合,不僅提供建議或答案,而且升級到了具體行動。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只要輸入一個指令,它就能交付完整成果。

你在睡前給manus下達一個任務,它會加班熬夜給你做完,等你第二天醒來,就直接驗收成果了,可謂是方便至極。

無怪乎有網友感嘆:自己當「牛馬」這麼多年,兢兢業業做報表,加班加點趕方案,manus兩分鐘就能搞定了,生活從此要變天了!

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

很多父母坦言,為了考個好分數,孩子每天掙扎在題海戰術中,犧牲無數的時間和自由,到頭來可能還是會敗給ai,實在心生恐懼。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孩子的出路到底在哪,未來又要如何教育孩子呢?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牛馬式教育

已經不合時宜了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重慶一名初三家長向教育局投訴: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自家孩子需要7點20分到校,晚上9點40分放學,在校時間超過14個小時,實在太累了。

一番話引起眾多父母的熱議,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之路上跋涉得實在太苦了。

當我們感嘆「996」是對人性的折磨,殊不知,孩子們早已過上了「007」的生活。

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忙得像個停不下來的陀螺。

而很多父母也在焦慮中對孩子重重加碼。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的徐敬凱媽媽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徐敬凱不僅要做學校的作業,還要做媽媽給他布置的家庭作業,而媽媽的作業量是「無上限」的。

不僅如此,媽媽孩子假期還額外加碼:徐敬凱一個寒假就做了270套考卷,7本大題,還有50頁卷子。

媽媽的教育理念是:孩子不需要快樂童年,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這是很多父母的心理寫照,他們覺得刷題就能刷出孩子的好成績,要求嚴格就能換得孩子的好出路。

然而,結果往往相反。孩子們或許取得了好成績,卻未必有好出路,一旦變成冰冷的「考試機器」和統一的 「標準件」,就失去了作為人的最珍貴的活力和創造力。

這樣的孩子即使擠過獨木橋,考上了大學,也只能在職場上「當牛做馬」。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父母造就的「完美小孩」

反倒讓ta失去競爭力

麥肯錫曾預測,未來6年,全球50%的工作內容可能被ai替代。

那些不被替代的職業,不被ai替代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李開復曾用一個二維坐標來表示ai時代職業的分類和發展趨勢。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縱坐標是該種職業的社交屬性,橫坐標中的「優化型」代表的是可以用ai進行優化的職業,「創意或決策型」則對應了人類特有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灰度思維。

由此可見,弱社交、低技能型區域的職業是最容易被淘汰,所有與人們情感無關的重複性工作,都將被ai取代。

而現實也正是如此。

汽車製造業,某汽車工廠引入ai質檢系統,80%質檢員轉崗;

醫學領域,ai肺結節識別準確率達97%,三甲醫院減少30%影像醫師招聘;

電商行業,商家用ai生成商品圖和直播話術,設計團隊從20人縮減至5人;

而最不可能被淘汰的職業就是具有強社交、創意或決策型的人才,但對於孩子來說,社交能力、創新力和決策力方面恰恰是他們最薄弱的地方。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父母迭代教育方式

才能助力孩子勝在未來

那麼在如今的ai時代,機器已經取代了人類的許多工作,在這種態勢下,我們該如何破局呢?

李開復仍然沿用二維坐標系開出了「藥方」。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即要把眼光落到「人+ai」上,當然,人是主角,而且是唯一的主角,而ai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輔助工具。

這就需要父母要迭代自己的教育理念,找回孩子作為「人」的各項能力,讓孩子將學習與當下時代需求相結合,通過人機協作來創造更高的價值。

如果父母能做好以下四個方面,那麼孩子就能夠穩穩勝在未來。

1. 重視挖掘天賦,藉助ai放大優勢。

羅振宇說, ai槓桿會把人的潛能放大到無可限量,父母需要儘早找到孩子的天賦。

依照教育家肯·羅賓遜的建議,尋找天賦是一條「雙向道」,既要內尋,又要外探。對於孩子來說,需要父母來主導做這件事。

首先,了解孩子。

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談論他們的夢想和目標,了解他們的內在想法和感受,還可以藉助ai的問答、測試等功能,深入了解孩子的潛力和特長。

其次,觀察孩子。

天賦是天分(擅長)和熱情的結合。孩子喜歡做一件事,且不費力氣就能做好,這是天賦;孩子當下做不好,但非常熱愛這件事,願意去嘗試和突破,父母也要格外關注。

最後,向外探求。

父母可以帶孩子試聽課程,讓孩子嘗試和體會,從而找到自己的熱愛。

不要以父母的喜好來做決定,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用積極的態度去擁抱孩子的選擇。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2. 培養思辨能力,讓孩子在海量信息中不迷茫。

ai時代更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這樣才不會成為ai的「傳聲筒」和「複印機」。

父母可以用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基思·奧特利提出的「七副眼鏡思辨法」訓練孩子。

在給孩子講故事時,通過故事分析,培養孩子用多個角度看待問題。

真假眼鏡:分析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得失眼鏡:故事主人公會得到什麼?將失去什麼?

大小眼鏡:故事從「大」的層面或宏觀角度看會得出什麼觀點?從「小」的層面或個體角度看會得出什麼觀點?

正反眼鏡:故事從正面角度和從反面角度看有什麼不同?

主次眼鏡:故事的主要衝突是什麼?次要衝突是什麼?

長短眼鏡:故事主人公的選擇從長期看和從短期看是否明智?

前後眼鏡:把故事「向前看」,分析故事發生有哪些原因?「向後看」,哪些是將要發生的問題?

有了這七副眼鏡的加持,孩子一定能學會辯證思考,越來越理性和成熟。

3. 培養提問能力,讓ai成為私人助理。

周鴻禕在兩會接受採訪時說:你越會問問題,人工智能給你的答案質量越高,通過多輪對話,形成腦力激蕩。

父母可以通過以下3個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提問能力:

第一,認真對待問題。

面對孩子多種多樣的問題,父母要做到簡單問題不嘲笑,鼓勵孩子尋找答案;複雜問題不敷衍,耐心地為孩子講解;對於自己也不懂的問題,和孩子一起去探尋答案,用積極的態度讓孩子愛上提問。

第二,鼓勵孩子追問。

一個孩子問媽媽:「世界上第一個人怎麼來的?」

媽媽故意回答:「是媽媽生的呀。」

孩子繼續追問:「那他的媽媽又是哪裡來的呢?」

媽媽還是不直接回答,引導孩子深入思考,幾個問題後,媽媽才給她講了進化論。

這個做法可以借鑒,因為好的問題不是一下子就能問出來的,而是通過一個個追問得來的。

第三,於溝通中精進。

問「我是個四年級的學生,如何學會雞兔同籠類型題?」一定比問「如何學好數學?」得到的答案更精準。

問「給我講講過去分詞」,答案可能看得人頭疼,加個後綴「扮演一個幽默、專業的英語老師」就會得到更易於理解的答案。

通過與ai對話,讓孩子體會替換不同的提問詞,得到不同的答案,從而掌握提問技巧。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4. 突破社交瓶頸,讓孩子在協作中共贏。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孩子的人格成長、心理能量,都需要在「關係」中去激活,可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非常必要。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

第一,創造社交機會。

在孩子完成學業之餘,給孩子適當的留白,讓他們去敞開地玩耍、參加集體活動、團隊運動等,增加同伴間的交流機會,提高孩子的溝通和協作能力。

第二,教導社交規則。

很多孩子不受歡迎是因為不懂得規則,我們可以從禮貌的言行開始,逐漸過渡到換位思考,讓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緒和反應,提高孩子在社交中的情商。

第三,克服社交挫折。

在社交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遭遇挫折,這時家長要引導他們嘗試多種解決方案。

比如,當孩子想借別人的玩具而被拒絕時,可以鼓勵他們嘗試「用自己的玩具交換」「和對方輪流玩」,而不是放棄或採取極端的行為。

牛馬式教育邏輯,在Manus的時代,真的不合時宜了 - 天天要聞

ai時代,並不是鼓吹「讀書無用」,而是要求父母將目光從學業成績上移開,更多地關注孩子本身,尊重孩子是一個多面的、獨特的人。

釋放孩子的個性,支持他放大天賦;

鼓勵孩子提問,讓他去探索更多答案;

鍛煉孩子的思辨能力,避免他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

打破孩子的社交局限,建立他合作共贏的意識。

在這樣的托舉下,孩子一定能變為ai的合作者,甚至是引領者,在更大的空間里展翅翱翔。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這些文章能爆火,可能有下面這些原因 - 天天要聞

這些文章能爆火,可能有下面這些原因

選題貼近大眾需求• 像「深圳幼升小全攻略」「高考志願填報全攻略」這類文章,緊扣教育熱點,教育是家長們極為關注的話題 ,關乎孩子未來,家長們迫切需要相關信息和指導,所以關注度高。
家長們注意了 這所將改變于洪區學生「命運」的高中 建在這兒 - 天天要聞

家長們注意了 這所將改變于洪區學生「命運」的高中 建在這兒

這兩年,對於于洪區的居民而言,東北育才高中於洪分校的落定,無非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了,當別的區的學生享受着多所優質省重點指標到校名額之時,于洪區也就一個56中學能好一點兒了。面對着如此龐大人口基數的教育需求,區域一方面在義務教育階段配套完善上加足了馬力,一方面引進育才高中,填補了區域優質高中資源的空...
別等到掉隊才知道:初二和高一是學霸的「分水嶺」 - 天天要聞

別等到掉隊才知道:初二和高一是學霸的「分水嶺」

你是否,曾經在初二或者高一的關鍵時刻掉過隊?如果你曾經感到成績突然下滑,甚至無法追趕,或許你已經體會過那種突如其來的失落感。你還記得初二的時候,數學從那種可以輕鬆應對的「加減乘除」,一下子變得難如登天,進入了代數式的世界?
依法執教 愛心育人—— 南山雙語初中部舉行教師演講比賽 - 天天要聞

依法執教 愛心育人—— 南山雙語初中部舉行教師演講比賽

大小新聞客戶端4月6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李京蘭)3月31日上午,南山雙語學校初中部舉辦了「以法為綱,以愛為魂,新時代教師的責任與溫度」主題演講比賽,引領教師築牢法治根基,踐行教育初心。賽前,南山雙語學校閆曉輝副校長對《教師法》進行解讀。
高中生阿條姐 位列世界第一! - 天天要聞

高中生阿條姐 位列世界第一!

日前國際射聯更新世界排名黃雨婷以6136分首次登頂列女子10米氣步槍項目世界第一4月4日這一好消息衝上熱搜引髮網友熱烈祝賀網友們紛紛表示「太厲害了」「恭喜阿條姐」黃雨婷,女,2006年生,浙江黃岩人,共青團員,中國射擊運動員。曾就讀於黃岩西江小學、黃岩城關中學,現就讀於台州市黃岩第二高級中學。2022年開羅世錦賽上...
羅平縣科技館開展2025年「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天天要聞

羅平縣科技館開展2025年「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而清明節放風箏是自古流傳的習俗。為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的創新實踐能力,4月4日,羅平縣科技館來到南片區陽光草坪帶領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開展了一場關於風箏的科普手工實踐活動。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 天天要聞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近日,一位家長發了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投訴老師後,被背刺的事,引髮網友圍觀熱議。「希望家長們不要打市長熱線,有事直接找我,或者找家校溝通員。」班主任在家長會上說完這句話,班級群里立刻跳出一條消息:「支持老師!有問題咱們內部溝通嘛~」發言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家校溝通員」。我盯着手機屏幕冷笑。前陣子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