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培計劃」第二十期全國小學優秀校長高級研究班研學實踐活動走進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培訓學院院長陳鎖明,詳解《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下稱《綱要》)指引下教育發展的新路徑。他指出,一些地方對「課間15分鐘」理解有偏差,不是非得運動,可以休息。
一些地方對「課間15分鐘」理解偏差
《綱要》提出:「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
陳鎖明指出,春季新學期各地在落實「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課間15分鐘,國家政策講的是休息,沒有講一定要運動,有的地方理解有誤走偏了,一定要讓學生出來運動。」其實,「15分鐘課間」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在緊張的課堂學習之後休息、轉換環境,「眼睛看看遠方、聊天、玩耍,哪怕靜靜地坐着曬太陽都可以,非得讓運動理解就有問題了,理解偏了對學校和孩子就成了『折騰』。」
教育普遍問題:超前、超速、超量、超度
陳鎖明指出,目前的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四超」問題——超前、超速、超量、超度。
教育迫切需要「慢」下來,陳鎖明用四個字總結基礎教育應有的節奏:「幼兒園玩、小學慢、初中寬、高中活。」
傳統課堂也迫切需要改變,陳鎖明將舊課堂總結為「五鴨模式」:「趕鴨子」把學生趕進課堂;「填鴨子」塞各種知識;「烤鴨子」刷題考試;「分鴨子」按成績分等級,優等鴨子、一般鴨子、差生鴨子;「板鴨子」最終培養出模式化、沒有問題、沒有創意的學生。
「課堂不改革,適應不了新時代,培養不了國家需要的人才。」陳鎖明表示,拼時間、刷題、比較是舊教育的「三大法寶」,對孩子成長都不利,所以要改革。評價方式要變化,走向表現性、增值性、發展性、過程性評價,教育不是做鑒定。
基礎教育不必「高大上」應回歸基礎
教育一直提倡孩子的全面發展,但什麼叫全面發展?
陳鎖明認為,在基礎教育領域做好「系列一」就是全面發展:一生的愛國情懷;一輩子良好的習慣,做人、做事、思維的習慣;一項運動技能,一輩子健身;一項樂器,有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寫一手好字、寫一手好文,我手寫我心;一輩子的科學思維,理性看待世界;一個良好的心態,沒有好心態價值觀也好不了。
「基礎教育不必天天喊高大上的口號,只需回到『基礎』,基礎打牢了,就是在培養好的孩子。」陳鎖明強調,基礎教育就是夯實做人的基礎、走向社會的基礎、身心健康的基礎、學習力的基礎、和諧的基礎。
未來可能:小班化教學 師資學歷提高
師資方面,我國存在教師學歷及素養低、音體美科學等學科老師奇缺等問題。
陳鎖明介紹,目前我國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僅為5%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50%以上,德國、芬蘭等國家更是達到100%研究生學歷。
因此,接下來將會在提升教師學歷上做大文章,達到《綱要》提出的「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幹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
《綱要》提出,優化各級各類學校師生配比、有序推進小班化教學、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至3歲幼兒等。
陳鎖明解析,中國教育正在面臨人口變化帶來的各種影響,《綱要》指明了教育應對方向,未來可能出現師生比調整、小班化教學、小學開辦幼兒園等變化。
教育改革 激發活力
陳鎖明指出,教育強國建設是為了系統解決教育中一系列的問題,目的是讓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接下來教育會進行一系列改革、激發活力。
績效觀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等偏差;有序推進中考改革,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均衡派位招生試點;高考改革重點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思維品質考查。
中高考命題也發生巨大變化,從考知識轉向考能力和素養、解題轉向解決問題;要求學生有「五大能力」——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
陳鎖明強調,優秀校長一定要養成讀文件的習慣,讀懂、讀通、讀出文件每句話背後的內容和邏輯,才能對教育理解透徹,才能落地。
文|記者 蔣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