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鄭州商學院書香校園閱讀經典工程系列講座之《朗誦藝術的「從讀到說」》在鄭州商學院圖書館開講,河南省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河南省演講與口才學會會長、中國話劇金獅表演獎獲得者於同雲從「何為『朗誦』、『讀』與『說』的區別、言為心聲,意在言先」三個角度系統論述了朗誦藝術的看法,並就讀書這件事與同學們交流了看法。
本次活動由鄭州商學院主辦,是鄭州商學院「把開展讀書活動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系列舉措中的又一力作。

於同雲
閱讀是朗誦的基礎
講座伊始,於同雲老師以「什麼是朗誦」為引,指出朗誦是一種說話的藝術,是一個人對歷史、社會、自然、生命、愛情等主題的切身感受與解讀。作為一種高級的藝術形式,朗誦作品就像一棵果樹,情是朗誦藝術的根,言是樹的枝葉,聲是花朵綻放,果實是作品的思想內涵。朗誦不是有感情地讀出文字,而是在大量且深入的閱讀的基礎上,充分理解、揣摩作品並爛熟於心,才能找准朗誦的態度,擺脫讀書腔調的習慣,走出文本誦讀中的固定調式的誤區,跳脫情緒狀態化的魔怔,從而讓朗誦悅耳,入心。
於同雲強調,朗誦是一種高級的語言藝術,需要朗誦者要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語言修養、舞台表演藝術修養和政治思想修養。基於此,他對鄭州商學院以書香校園閱讀經典工程帶動師生廣泛閱讀、深入閱讀的形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交流中,他指出,大學生只有通過廣泛且深入的閱讀,才能細緻而充分地理解作品。
他以廣為人知的《木蘭辭》為例,指出如不能深入閱讀,就很難把握「當戶理紅妝」「當窗理雲鬢」等的差別和其中蘊含的不同的情緒體驗,從而也不能很好地用聲音來表達作品。

現場聽眾參與互動
朗誦是一種生活語言邏輯的表達
「言者,心之聲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朗誦是用聲音來傳遞作者的情感,朗誦者在表演時要「忘記文字,忘記聲音,忘記嘴巴」,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朗誦者在朗誦時就是作者本人,要回歸到作者生活的當下,充分體味作者講這些話時的場景與心情,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進而動態地表達作品的情感。於同雲老師認為,這些情感的把握除了閱讀和體味,還要朗讀者紮根於生活。在生活體驗中把握到的情感才是有根基的情感,除了能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情感,也能與聽眾形成共鳴。藝術永遠來源於生活。因此,他寄語廣大青年朋友,要學以致用,將閱讀中感受帶入生活中去體味,還要用生活來反哺閱讀。
在了解到鄭州商學院為推進書香校園建設而建立起「名家講書」「鄭商百家談」「我的讀書故事」三個主體活動,引導學生聽專家解讀,談學以致用、講讀書體驗時,於同雲老師表達了深切的認同。他表示學校的這些做法是符合閱讀邏輯的,先閱讀、再實踐、然後輸出,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讀入心入行的一個過程,朗誦者也應當尊崇這個邏輯,才能將書面文字變成生活邏輯的表達,走入到藝術的更高處。

現場聽眾參與互動
青少年應在朗誦中培養文化自覺
「這次來鄭州商學院和大家交流語言藝術,我特別高興、特別榮幸。因為鞏義在我心目中,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方。有太多的文人墨客從這裡走過、在這裡駐紮,在這裡寫下了優美的詩篇文章。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夠傳承這種文脈,自覺地多讀書讀好書,提升朗誦的能力、培養誦讀中華經典美文的愛好和自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於同雲表示,提升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對推動全民閱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都有着積極的作用。鄭州商學院紮根小城辦大學,不急功不近利,五年如一日地開展閱讀推廣,這種堅持和定力值得大家學習。在這種氛圍的滋養下,青少年學生日受其精,月潤其華,必能形成文化自覺與自信,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
(通訊員 李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