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音博主在個人賬號上發佈的一段視頻,突然爆火。
跟隨該博主的腳步,網友們一同走進了浙大晚上燈火通明的圖書館。
時鐘指向11點半,保安「敲響」了閉館的鐘聲,而浙大學子們學習的時鐘卻未停止擺動,他們只是轉移了學習陣地。
凌晨1點多,校園裡都是人,有的在走廊里伏案苦讀,有的在咖啡廳爭分奪秒,有的才結束一天的學習,甚至有些教授也才推着單車踏上回家的路。
近距離「圍觀」浙大,一幕幕青春奮鬥的畫面讓網友們震撼,不禁感慨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麼來的,甚至有網友戲稱「失敗和成功之間隔了一個名校」。
那麼,真的是學歷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嗎?學歷高的和學歷低的人之間的差距鴻溝,難道就無法填補了嗎?
視野有多遠,就能走多遠
考研導師張雪峰在某一檔節目上,與在座嘉賓有探討一個問題:學歷真有那麼重要嗎?
台下有嘉賓盛氣凌人地說:「我的公司,就沒有一個來自重點高校的員工。」
張雪峰霸氣回懟,說:「所以你的公司不是世界500強。」
說話的嘉賓頓時面紅耳赤,無法反駁。
這話扎心,卻說出了就業的真相:高校和招聘公司的「聯姻」,門當戶對從來就是不二法則。
有一期面對面求職的節目,一位來自普通一本大學,學金融的應屆畢業生小何問小米HR:「我們普通大學的畢業生,不想去小企業,就想去大企業,難道一點兒機會也沒有嗎?」
HR問小何是否努力過,小何表示自己花錢上了3個月的面試培訓班,還做了精美的中英文簡歷。
當發現小何的專業技能只是大學英語四級和國家計算機二級,HR又繼續問他:「大學四年,你最驕傲的事情是什麼?」
小何回答說,自己做過學院的學生會會長,還被多家電視台採訪過。
得知小何的學生會工作主要負責人事,HR接著說出的一番話,讓原本自信滿滿的小何低下了頭。
HR說:「你應聘金融投資,竟然把做人事的經歷視作最驕傲的事,你的大學生活也蠻蒼白的。」
針對大企業為何只要985,HR也給出了充分的理由,這些解釋讓小何陷入了沉默之中。
當小何沉浸在學生會工作,忙於面試培訓時,同等專業985的學生在大三大四時,就已經在大型金融企業進行了至少為期6個月的實習。
有些甚至在大學期間,就開始找天使投資人。
小何只會以大學英語和國家計算機等級,來應答HR的專業技能提問時,而985的學生會說自己的托福和雅思分數,他們大多數的計算機技能也到了精通的水平。
對於公司而言,985學生的培養成本更低。HR舉例說:「如果我們公司要做一個APP,他們拉三、四個人組個隊,就可以做出來。」
最後,關於大學最值得驕傲的經歷,985學生或是在本專業的尖端雜誌上發表過論文,或是經常參加一些行業的國際性交流會議,這些專業能力恰恰是公司最看重的。
小米HR為何如此有底氣?看他們的CEO雷軍就知道了。
大一上學期,圖書館《硅谷之火》這本書,讓他萌生成立一家偉大公司的夢想。
於是,他給自己制定了清晰的目標和詳細的規劃,一步一步接近並完成了夢想。40歲時他成立了小米,並帶着小米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世界500強。
孟子有一個對普通人的釋義,說得非常好。他說:「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眾也。」
不知做什麼,也不知為何而做,渾渾噩噩過完這一生,這就是普通人。
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
強者之所以為強者,是因為他們看得更遠。一個人的視野有多遠,他就能走多遠。
想成功就得重複
儘管張雪峰認為,名校的光環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他看來,怎麼上這個大學,比上什麼大學更重要。
《圍城》里的方鴻漸,不學無術,轉了幾個專業才勉強畢業。
後面有幸被岳父資助去國外讀博,卻輾轉換了三所學校,胸無點墨,學無所成,最後就連文憑也是造假花錢買的。
現實生活中,把自己活成方鴻漸這樣的人卻不在少數。
寒窗苦讀十幾年,好不容易擠過獨木橋,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不是低頭玩手機,就是埋頭睡大覺,甚至連逃課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於是掛科補考也變成了家常便飯。
有一個網友說,自己的同學每天通宵下機後,就會拍幾張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家人還以為他起得早,哪裡知道他發完照片不是上課,而是睡覺。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普通高校虛度光陰的學生,相對會比名校要多得多。
看了浙大凌晨的視頻,許多人留言說,在自己學校,只有期末突擊考試時才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但是在名校,大家扎堆學習是常態。
學習講究氛圍,當周圍都是認真學習的人,你的行為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
金秋九月,復旦大學的食堂,在晚上7點之後秒變圖書館,餐桌變課桌,觸目可見都是沉浸式學習的學子們。
更不消說在教學樓,在走廊里,埋頭苦學的學子們遍布學校的各個角落,連老師也在學習的行列中。
中秋佳節,美麗的北大湖畔遍布來拍照打卡的遊客,而在教學樓里則是另一番景象,處處是暢遊在知識海洋的學子們。
為了充分利用學習的時間,有些學生的中飯不過是幾個包子或是一碗泡麵。
有個黑龍江的網友住在哈工大附近,他分享說,哈工大的實驗樓24小時燈火通明,來靈感的學生甚至會在零下二十幾度,半夜跑去做實驗。
他們真正是把勤學苦練的學習基因刻進了自己的骨子裡。
大學這一畝三分地,從來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如何耕耘,畢業時自會見真章。
今年6月,四川教育發佈的一則視頻讓網友直呼:姑娘們,你們太厲害了!
該視頻分享的是四川師範大學2019級化學專業,一寢室6名女生全部研究生上岸的喜訊。
其中有一位名叫隆語佳的女生被保送至清華大學,並且還是直博!
她的大學四年,碩果累累。她有2篇論文發表在學術界頂尖舞台SCI期刊上,還曾主持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並以優秀結題。
在全國性的競賽中,她的課外學術科技作品榮獲三等獎,英語也取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
耀眼奪目的成績不是憑空而來,不過是當別人把時間花在升級打怪、逛街遊玩、刷短視頻等一些虛度光陰的事情上時,她卻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了。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重複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個性,個性成命運。」
我們日復一日做的事情,最終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
一個人想要成功,就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學歷高低有區別嗎
果然財稅CEO邱燕青長期在思考一個問題:學歷高的人和學歷低的人,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因為不爭的社會現實是:大概率成才的人,還是出自學歷高的這類人群。
邱燕青總不願相信這只是一紙學歷的問題,於是他同一些從北大、清華、西北政法大學等名校畢業的人進行了一次深度交流。
最終,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學歷不是一張紙,而是一種精神內核。
關於高學歷的人和低學歷的人之間的差別,他有三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首先,底層素質不同。同樣不會做的一件事情,學歷高的人獲取信息的能力不一樣,所以上手更快。而這得益於他們長期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更善於思考並解決問題。
其次,名校畢業的人目標感更強。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明確自己的工作規劃,並能給自己設置階段性的小目標。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邱燕青看來,並不是學歷的差距,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學歷高的人,經歷過寒窗苦讀,而且還能堅持繼續苦行僧般的學習,這種能吃苦的精神,給他帶來的耐力和韌性用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能為他助力,讓他做什麼像什麼。
那麼,既然並非一紙學歷定終身,學歷低的或是普通人,還能改變或者逆襲嗎?
人生在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重新出發。只要找對方法,就能縮小與別人的差距。
我們來聽聽寵物食品行業的頭部品牌,衛仕CEO呂少駿在他的個人賬號上是怎麼說的。
呂少駿分享了一段他本人的親身經歷,畢業一年後,他與大學的好友見面,發覺原本差距很小的兩個人已經拉開了距離。
短短的一年中,對方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看問題的見解也更加透徹。
好友告訴呂少駿,自己有幸認識了一位好老闆。這位老闆介紹他看了許多書,然後帶他出席很多重要的場合。
儘管好友只是負責記錄的部分,但在傾聽那些優秀的人之間的交流時,他吸收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好友每天回到家後,會反覆研讀白天記錄的信息,然後進行總結。
好友每天投入很多時間在復盤上,別人好的觀點逐漸變成了他自己頭腦里的認知。正是這樣的認知差,造就了他與呂少駿之間的差距。
於是呂少駿照着好友的方法學習,他讀了許多史書和人物傳記,提高了自己的認知。然後他還努力拓展自己的圈子,向上社交,見識更多比他厲害的前輩。
就這樣呂少駿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一個擁有上千名員工,年銷售額十幾個億的商業大鱷。
這段經歷讓呂少駿在工作中非常重視人才培養,信奉終身學習的他,經常在公司創辦讀書會,還會邀請一些行業大咖來培訓員工。
另外,像他這樣的公司管理層,還會和新員工之間進行交流,讓他們見識優秀的圈子,樹立自己的目標,同公司一起成長。
聽了這麼多故事,我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是視野和習慣的較量。
視野決定了我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習慣造就了我們的行為和能力。
視野和習慣相互影響,共同決定了我們的認知水平和行為方式,從而拉開了我們與他人之間的差距。
聽過一句話,深以為然:「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才能不斷收穫應對生活的底氣和智慧。」
儘管人生而不同,但我們依然可以把時間投入在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縮短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拉開與過去的自己的差距,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馬。
願你我,都能懷抱夢想,馳騁在希望的田野上。#秋日生活打卡季#
聲明: 本文非新聞資訊內容!內容來源於真實事件,所用素材源於互聯網,部分圖片非案件真實畫像,僅用於敘事呈現,請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