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美可玩故事服務號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可能有些家長已經看過了,這是一部記錄不同階層、不同種族孩子的成長軌跡的紀錄片,每隔七年回訪一次。
在這部紀錄片里,我們可以看到19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他們有高知的精英家庭、有喪偶的單親家庭、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家庭......
在孩子的教育上,雖然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風格,但是綜合孩子們的成長軌跡,我們發現每個父母在孩子成長階段都要經歷三次失望。
第一次失望:
孩子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
幫孩子規劃好以後的人生道路,是每個中國家長做得最多的事情。但是,我們以為的,真是孩子想要的嗎?
在電視劇《大考》中,吳家俊的媽媽希望兒子參加高考,考上985,將來能找一份好工作,但是她的「為了孩子好」,吳家俊卻不領情。
吳家俊想去參加藝考,考動畫學院,將來成為一位原畫師。
不僅是吳家俊,在紀錄片《人生七年》中的富二代奧利弗也不滿父母給他安排的人生道路。
奧利弗的爸爸是律師,媽媽是哈羅德百貨(世界最負盛名的百貨公司)董事,含着金鑰匙出生的他,似乎註定要走上父母精心設計的「精英路線」,到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上學,將來成為像父母一樣的人。
可7歲的奧利弗並不這麼想:「不想成為爸媽這樣的有錢人,不想被別人從豪華車窗外盯着看,更希望成為一個有愛的人,懂得愛別人,也能夠被別人愛。」
奧利弗認為,雖然爸爸媽媽賺到了很多錢,但對他來說太無聊了,他想成為發明家或者藝術家。
還有桑徹斯,他的父親是一名舞蹈老師,父親從小就教桑徹斯舞蹈,雖然桑徹斯有跳舞的天分,但是他最愛的卻是足球。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是打着「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去為孩子安排一切,很少會真正去考慮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了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布:我的兒子會是一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雖然法罕遵從了父母的意願學習工程時,但他學習的熱情並不高漲,而且每天的心情非常低落。
我們應該避免做「權威型父母」,不要執着於想掌握親子關係中的控制權,不要打着「為你好」的旗號,強行灌輸給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
如果我們真的想為孩子好,前提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的前提是: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如果你想更加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不妨聽一聽擁有20年家庭教育與兒童心理應用經驗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江煒老師的專欄課程《卓越父母讀懂孩子必修課》,從20個角度幫助父母深入解讀孩子成長需求,用講故事的方式,融入兒童心理元素,幫家長輕鬆掌握打開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
第二次失望:
父母的話語權是有期限的
很多家長都意識到孩子越長就越不聽話了,一方面是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已經開始出現自我意識;另一方面是因為如今的孩子也開始要求話語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由於互聯網的發展,孩子接觸到信息面非常廣泛,他們發現自己的父母並不是無所不知,會開始質疑父母的「教育」。所以我們發現如今的孩子非常喜歡頂嘴。
紀錄片《人生七年》的史黛西,聲稱自己和媽媽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無論她做任何決定、遇到困難和挫折,媽媽都會給予她愛的鼓勵和力量。
但史黛西並不聽媽媽的話,每次出去玩,媽媽會要求她幾點回家。但史黛西從沒有按時回家:「她會說一個時間,但我沒按時回過。」
這樣的例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比如,我們跟孩子說:「不要看手機了,去看書...」
孩子馬上就回:「你不也在看手機嘛!」
這時候,我們的話對孩子來說,是沒用的,因為我們的話語權在減弱。
可惜很少有家長能注意到這點,大部分家長仍然會習慣性地掌控孩子的生活,得到的只能是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孩子會更加叛逆。
其實,父母教育孩子是有黃金期的,一般來說是3歲到13歲。在這段時間裏,孩子會格外地信服父母,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會當真。
在這個黃金期里,父母教育孩子要更用心,努力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情感聯結,打造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會讓青春期的孩子也會信任父母,聽父母的話。
第三次失望:
終其一生,孩子只能成為普通人
Maco曾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張圖:「當代父母對孩子的前途預估變化」,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的孩子肯定是天才,肯定是改變世界的人;
可隨着孩子的成長,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也開始逐漸降低,甚至變成了孩子能結婚生子就行。
紀錄片《人生七年》中的歐文父母,亦是如此。
出生於體育世家的歐文,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運動天賦,游泳、足球、網球、高爾夫......幾乎樣樣精通。
為把歐文培養成運動健將,父母傾注了全部精力。歐文也非常優秀,小小年紀就斬獲眾多獎項。
12歲那年,一躍成為英國青少年游泳冠軍。
原本以為歐文能在體育的道路上大放異彩,可現實殘酷地將他的體育夢想攔腰斬斷在21歲。
21歲的歐文,在高手如雲的游泳隊中被降維碾壓,即便他沒日沒夜的訓練,也沒有達到備賽標準,只能遺憾退出。
結束運動生涯後,歐文選擇去銀行工作,每天平均12小時的工作時間,儘管辛苦,但這就是生活。
天才少年的隕落,是命運的捉弄,更是現實的反映。
相信沒有人不渴望成功,但遺憾的是,90%的人,都終將落入平凡。
在遺傳學中有個理論叫「均值回歸」。比如說,父母雙方是學霸,他們的孩子也可能是普通孩子。
一位北大教授談及自己孩子的成績也抓耳撓腮,嘆息道:「我小時候神童,我家孩子,那可比我差遠了,根本沒法比,這是天道,沒辦法。」
一位清華大學的老師在公開演講中,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的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其實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超越別人,或者成為別人,而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聰明的鳥有高樹枝,而笨鳥也有矮樹枝在等它。
每個孩子終將找到屬於他們的歸屬,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不是把孩子培養成期待中的大人物,而是在看清現實、接納平凡後,為孩子創造一切可以創造的條件,引導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出精彩。
紀錄片《新人生七年》中,看完他們7-28歲的人生歷程,或許可以窺得一些真相:
無論家庭、階級差距多麼大,這些孩子最終都成為了平凡的普通人,但儘管普通,他們最終都成長為了擁有幸福能力的人,或許這就是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