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最近,看到一個話題:我是優秀教師,為什麼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這個話題最多的回復是:同上,求解答。
想來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着眾多老師,有答案嗎?這期分享李老師的投稿《我們吃掉了孩子的夢想?》,希望能找到老師們想要的答案......
01
老師吃掉了自己孩子的夢想?
教師,作為教育的引導者,被賦予了神聖的職責。近水樓台先得月,講道理,在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中也有應該着先天的優勢。事實遠非如此。恰恰相反,相比較教育學生,不少優秀教師在教育自己子女這個問題上算得上是一位失敗者。
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如何使他處於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卻一直找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小孩子,一個向師性很強的人,具有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害怕外界和自身不好的行為,給了他錯誤的示範,這使得我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誠惶誠恐。
前些天的一件事給了我些許答案。
中秋節假期,幾個同事帶着孩子一同遊玩。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她們則在一起閑聊。中年婦女更多焦點的在於孩子成長教育,這就是她們之間共同的話題,其中的一個話題引起了我的反思。
「前段時間,我帶娃娃一起去看長津湖,娃娃對我說:我想當解放軍。但是我覺得解放軍太危險,但作為老師我又不能直接說不讓他當解放軍,這個很危險,所以我就引導他往別的夢想上思考。後來一次,我又問他的夢想,他說相當消防員,我的天,這個更危險,天天火里來,火里去的,我好不容易養你這麼大你就不能選擇一個安全一點的,比如科學家,別的小朋友都是這種夢想。」
我聽着她們的談話,微笑着揣摩着父母該不該這麼做。
也許,這種吃掉孩子夢想的行為,是老師「教得好學生,卻教育不了自己孩子」最不可忽略的因素。
作為父母,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是唯一願望,但這種危險的職業,很有可能會讓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這麼想也情有可原。轉念一想,如果我家娃娃也冒出這樣的想法,我又該怎麼辦呢?我陷入了沉思:也許我也會這麼做,但是我又不能這麼做。
在我看來:作為孩子,他們對於夢想是沒有概念的,所以他說出的夢想必然是基於某些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想法,所以首先需了解內情,不急於表態。比如:他想當解放軍,是基於長津湖片段,那麼根據這樣的一個片段就使娃娃產生了報效國家,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那麼從骨子裡他必然是一個正義之士,就好比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
對於他的這個遠大夢想,目前距離他還很遙遠。那麼我們就需要引導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符合這個解放軍身份的事,從周邊的小事要求自己。待他長大有意識的時候,再確定他的夢想是否還是這個。
如果是,家長請全力支持。
如果不是,他的行為習慣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塑造,那麼此時我就可以讓他繼續思考他真實的夢想,繼續堅定地走下去。
其實,我們往往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我們此刻不是老師,而是他們的父母。應該從孩子需要父母怎麼做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不是從教師角度,告訴他應該如何去做。他們在思考某些重大問題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而教師的指導,他們在學校,已經能夠獲得。
02
教師吃掉了學生的夢想?
這也讓我想起教育學生中的問題。
常常在學生教育過程中,當一個學生回答了超出他的能力範圍的答案,或許我內心會一聲冷笑,嘲笑他過於「遠大」的目標。
以前,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可這次,卻讓我一身冷汗:也許,我不經意間的冷笑或者嘲笑表情就吃掉了學生的理想與目標,就像曾經的我,在學生時代,就是這樣被生生吃掉了一個個金色的夢想。
再或者,這本身宏大的夢想不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早已是太多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又有誰能夠完完全全地脫離出來呢,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適時地伸出你的手,份內之職。
我想,在學生時代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夢想,或許當時也是那麼的可笑,但是,他卻做到了。
所以,不應輕易否決學生的夢想,作為老師,應該為自己學生有如此偉大的夢想而驕傲。
當然,如果學生的夢想,沒有持續,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那麼此時教師就需要好好地進行一番教育,告訴學生要學會堅持,即使前面萬千險阻。
我想,這樣的話,孩子會更清楚他的目標,也會距離目標越來越近。
教師,應該是學生夢想的締造者,而不應該因為輕易否決學生變成吃掉他們夢想的屠獵者。
不管是作為父母還是教師,在對於孩子們就未來所提出問題和想法的時候,需要更多地了解內情,然後適時引導,而不是切斷阻止!即使孩子們某個夢想很危險,也應當該放手時就要放手。
閣樓寄語
在讀《蒲公英的種子》時,腦中總會盤旋着一個念頭:教師,是孩子夢想起航的蒲公英。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和精彩,即便他們某一刻的想法看起來有些可笑或者幼稚。可誰能說,某一顆蒲公英不會被吹到大海的對面,落地、紮根,然後再生出一整片蒲公英呢?
對於「我是優秀教師,為什麼教不了自己的孩子?」這個問題,各位老師有什麼想法呢?又或者,在教學生涯中,有哪些疑惑和不一樣的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