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化身「蘇河小導遊」,用鮮活的語言介紹蘇河橋樑的前世今生;化身「小小探險家」,探尋半馬蘇河上的歷史足印;打破學科藩籬,在科技園區觸摸「未來產業」的創新脈搏,在歷史建築中聆聽「百年匠心」的歲月迴響……近日,涵蓋14個主題課程、33條研學路線的《普陀大學堂「半馬蘇河 七彩秀帶」研學課程方案集》和《普陀大學堂「河灣思政學堂」實踐教學案例集》亮相,從課堂到河灣,打造育人大學堂。
空間破壁打造實景課堂
在蘇州河夢清園環保主題公園,學生化身「生態調查員」,手持任務單,對比20世紀80年代河水影像與當下水清岸綠的實景。小夥伴們感嘆:「良好的生態環境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通過長期努力和各種環保措施實現的。」
甘泉外國語中學沈芳老師設計了「河灣思政學堂」實踐案例——《水質的簡易測定及不同水質對水生小動物的影響》。學生們藉助儀器檢測蘇州河水樣的ph值等指標,通過控制變量法探究氨水濃度對金魚存活率的影響,了解氨氮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學生們發現加了5毫升10%氨水的燒杯中,金魚存活不足5分鐘,從而明白了生態系統是一個彼此關聯的系統,打算積極行動起來,從身邊小事做起,保護生態環境。課後,一名學生還表示想成為生態科學家,讓每一條河流都清澈。
學生進行實驗分析
教育不應局限於校園,而是走向真實世界,融入山河湖海,通過空間破壁,讓博物館、生態公園等社會空間轉變為「沒有圍牆的教室」,讓社會資源成為育人大課堂。拓展教育邊界、豐富教育形式的同時,學生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知識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
濱水岸線轉為育人場景
如何讓小「口袋」承載「大幸福」?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周陽老師設計的「半馬蘇河 七彩秀帶」都市秀帶研學實踐課程方案,鼓勵學生在實地考察中,探尋口袋公園的魅力,展開對口袋公園的智慧創想,繪製打卡路線圖、設計遊覽順序,並針對不足提出建議。
在蘇州河沿岸,小學生探究水質,通過體驗、觀察自然現象,參與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科學素養和探究精神;初中生進一步開展科學實驗、環境監測和地理考察等活動,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提升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生參與更深入的科研項目,蘇州河沿岸豐富的人文資料也為學生提供了深入探索社會的機會,促進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融合發展。從解碼科創奧秘中見證ai賦能產業的硬核力量,從沉浸式尋訪中加強對未來科技的跨界探索……普陀教育以「七彩秀帶」為軸,緊扣「幸福、科創、金融、文旅、都市、生態、數治」七大維度,將濱水岸線轉化為育人場景,帶領學生解鎖城市發展的密碼。
美術課上,學生用寫生、影像與創意解碼城市文化基因;數學課上,用《千米的認識》丈量從校園到圖書館的千米之路,讓課本知識躍然於「半馬蘇河」實景地圖,用腳步解鎖空間量感新維度……打破學科邊界,讓知識在真實場景中生長,讓素養在問題解決中提升。
普陀區有着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資源優勢,區教育局充分挖掘特色資源,「河灣思政學堂」實踐教學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讓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目前,已建設了「普陀大學堂」9大系列近140個思政課實景課堂,創新「公益學堂」,推出「項目式研學+實景式參與治理」的高中生志願服務模式;深化「法治學堂」,開展法治實踐體驗,發佈普陀區法治學堂地圖;優化職業學堂,開展「智創未來 職業體驗」文明實踐項目,與區內5家科研院所聯合打造17個特色職業體驗崗位。去年,普陀「大思政課」建設整體試驗區基地校已從最初的12所拓展至18所。「河灣思政學堂」實踐教學累計收到52篇實踐案例,涉及思政、歷史、生物、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多門學科,覆蓋小初高三個學段,其中16篇被選錄,為更多學校提供實踐參考。《普陀大學堂「半馬蘇河 七彩秀帶」研學課程方案集》這本「育人地圖」,正引領更多中小學師生的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