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今天的作業,是老師根據我的學習情況,為我設計的個性化作業。」閔行區教育學院附屬友愛實驗中學一位學生說道。依託「閔智作業」平台,「智慧筆」即時採集、實時傳輸學生作業數據,全面反饋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因材施教。

「魔鏡真好玩,我天天都會來打卡。」課間,七寶實驗小學的學生紛紛來到魔鏡前打卡,魔鏡採用了AI智能交互分析算法等技術,實時準確捕捉學生運動姿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體能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

「學校運用智能教學助手和學生智能學伴助手成為我校的教學常態,師生雙方可以通過數字空間實現個性化學習與差異化教學。」華東理工大學附屬閔行科技高級中學教師談道。
像這樣,發生在閔行師生身邊的「數字化教育」案例還有很多。近年來,閔行區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數字化邁上新台階。
數字化轉型
助推區域智慧教育變革
自2019年閔行區成為國家級首批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區以來,立足「1258」工程,構建區域智慧教育雲平台,積極探索大規模開展基於數據驅動大規模因材施教實踐。
「1258」工程即打造1個垂直服務的教育雲平台,依託智能教學和智能學伴2種應用助手開展個性化教學,面向學生、家長、教師、管理者和市民5類用戶提供精準服務,聚焦課堂教學、適性學習、課程選擇、校園活動、社團參與、社會實踐、家校互動、學科實驗8項業務場景,豐富各類教育教學應用需求,全面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智慧教育在閔行建設智慧城市的進程中,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發展,在閔行區城市數字化轉型總體目標的指引下,結合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和實際需要,制定了《閔行區政府—創建全國智慧教育示範區實施方案》。」閔行區副區長劉艷在上海教育博覽會直播中介紹。

該方案從區級層面整體部署推進數據驅動下大規模因材施教,建立相適應的智慧教育雲平台,構建智慧學習環境,探索個性化和差異化教與學,開展數字化教育評價,率先開展基於一網通辦的教育精準公共服務,用數字化轉型全面助推區域開展智慧教育變革,促進閔行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穩步發展。

據悉,智慧教育雲平台構建了統一的教育數字基座,在平台上完成「學生、家長、教師、管理者和市民」5類用戶的統一認證,制訂數據標準與規範,開發數據交換接口,推進業務數據入倉,建設教學主題庫,支撐區校應用上雲部署。從而使平台實現教育系統內部數據動態匯聚,並與市、區大數據中心、隨申辦、市民雲、市教委數據中心進行交換和匯聚對接,實現市、區、校三級數據互融互通。

目前,智慧教育雲平台已對接教育業務系統48個,接入數據表8982張,接入數據8.38億條。對外提供62個數據接口服務,調用接口的業務應用達到15個,接口總調用次數已達349萬次,數據總調用條數超1億條。

構建優質、均衡的教育體系
讓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如何通過區校兩級智能作業平台「閔智作業」,滿足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需求?據介紹,平台首先通過伴隨式的過程數據採集,收集作業負擔、作業質量、作業習慣、作業態度、學業表現等數據,實現作業業務的自動監測。再利用分析模型對數據展開分析,實現數據驅動的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精準化教研和智能化服務。

以今年在全區統一開展的四、五年級節點式作業檢查為例,指標顯示四年級語文作業質量有待提高,題目信度、信息量、區分度均有待提升。發現問題後,教研員立即提醒基層學校有針對性地改進。「通過類似這樣的數據採集和分析,我們實現了基於數據的作業質量監管和作業負擔監管,為教師布置作業套上了『緊箍咒』,便於教師優化作業布置的質和量。」劉艷補充道。
「在2019年的調研中顯示,近50%的教師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90%以上的教師對『因材施教』原則貫徹不力,這正是教學質量難以持續提升的主要原因。」顓橋中學校長李衛軍談到,就在此時,閔行區教育局在全國率先開展數據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實踐,並開發了「閔智作業」平台,通過對採集的作業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準確掌握學情變化趨勢,精準定位教學中的薄弱點,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政府建標準、搭平台,企業做產品、保運維,而學校則可以免費享服務、用資源,藉助智慧平台來探索新技術背景下教學方式變革的路徑。開展線上教學以來,基於平台收集的數據,更好地指導教師編製適合學情的校本作業和檢測練習,提升線上教育教學。」

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閔智作業」,為教師精準把握學情創設了條件。藉助平台的數據以及學生答題的過程資料留存,大大減少了教師前期數據統計工作,為一線教師贏得了更多的時間精細備課,精準授課。教師們通過平台為學生繪製「數字畫像」,充分認識學生髮展的潛在性、獨特性與差異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教師經歷了一個從不認可到認可,再到教學工作已經離不開的使用過程。現在,我們有97位教師常態化使用平台,大家普遍認為數據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是可以為每個孩子提供最適合教育的。」李衛軍總結道。
據悉,從3月份平台上線至今,半年時間內已有156個學校(校區)應用「閔智作業」開展在線教學,覆蓋了全區83%的中小學校。通過「閔智作業」平檯布置過作業的老師達到5631人,佔全區教師總人數的36%,累計布置作業32.5萬人次。通過「閔智作業」平台完成作業的學生達到12萬人,覆蓋全區96.1%的中小學生,累計完成作業1229.7萬人次。

今年9月開學後,顓橋中學在「閔智作業」平台的基礎上,又引入了「閔曉數」智慧筆,優化了作業數據採集方式,搭建了互動課堂智慧教學場景。目前,智慧筆已在18所學校開展整校試點,在部分學校開展班級試點,累計已完成智慧筆作業1.6萬人次,互動課堂參與7447人次,現已形成了「閔智作業+空中課堂+互動平台」的多維度、高質量在線教學支撐環境。
基於校園場景開發特色課程
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新模式
在建設「全國智慧教育示範區」的背景下,依託央視、人教社等資源技術平台和課程專家團隊,閔行區正積極打造德育「第一課堂」,推進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以教育數字化轉型賦能思政教學。
「第一課堂」聚焦「開放豐富的課程資源、新型的德育教學空間、優質的師資隊伍」等目標,利用全息投影和多媒體智能設備,為學生提供沉浸式課堂體驗。閔行各校立足本校特色,基於校園各類場景開發課程,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新模式。

「我們將整個校園打造為AR智慧校園,在AR百草園中,學生探究身邊常見的葯食同源植物的奧秘;在AR博物館,學生可以和故宮博物院里精美的國寶對話;在AR武術館裏,我們的智能功法體感遊戲利用紅外體感採集與姿態估計算法,糾正學生運動姿態,提升學生體質健康;AR圖書館中『易學』智能學伴系統優化了學習資源,提升了交互效率。」薔薇小學校長陳曉苗介紹。

上海市七寶實驗小學「野孩子」課程基於「雙減」政策延伸了課後服務課程,以數字技術驅動教育教學場景創新,精準地為孩子提供個性化學習空間,為「雙減」創造活力。

據七寶實驗小學校長王瑾介紹,大課間、課間休息、課後看護時,孩子們可以在AI智能「魔鏡健身房」進行趣味體育鍛煉;「安全體驗館」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在虛擬空間學技能;回家後,教師通過線上「學習社群」向學有餘力的學生推送拓展學習資源,對學困生進行針對性的線上輔導,解決回家作業的困惑;「小胖子廚房」在線直播學做燃脂菜;「古詩文切切切」在遊戲中積累詩詞。

可以說,閔行的智慧教育為「雙減」系統工程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落實「5+2」校內課後服務安排中,閔行通過數據驅動教育教學場景創新,進一步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更好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在今年2月還入選了教育部「雙減」典型案例,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當前教育改革與實踐的熱點,也是未來教育創新改革的發展趨勢。閔行10年深耕,為教育數字化轉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明確了前進的方向。
下一步,閔行區將繼續推進數字化教育賦能「雙減」,瞄準「雙減」下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育治理等痛點,專註於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不斷實踐探索,深耕智慧教育,激發育人智慧,切實為閔行的孩子們打造快樂健康陽光成長的樂園。
「我們將持續推進『數據驅動下的大規模因材施教』,夯實智慧教育數字基座,豐富智慧教育雲平台應用生態。大力推進「閔智作業」應用,實現全區全覆蓋式常態應用,加快試點智慧筆,變革教學模式,打造數字化轉型實驗示範校。同時,抓好德育『第一課堂』建設,構建區域五育融合學習平台,打造五育融合雲空間。此外,積極打造『隨申辦』教育智慧政務服務矩陣,實現教育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劉艷表示。
記者:宿銘珊
部分文圖:區教育局
編輯:宿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