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發佈!濟南十年來有何變化?

2022年09月27日21:23:38 教育 1327

權威發佈!濟南十年來有何變化? - 天天要聞


過去十年,濟南發生了哪些變化?

9月27日,中共濟南市委舉行「山東這十年·濟南」主題新聞發佈會,邀請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劉強,市委副書記、市長於海田,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新局面的生動實踐,並回答記者提問。發佈會由市委新聞發言人,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戴龍成主持。

以下為發佈會實錄(全文較長,建議先收藏再看):

中共濟南市委「山東這十年·濟南」主題新聞發佈會主發佈辭

(2022年9月27日)

劉 強

各位記者朋友們: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中共濟南市委對大家出席這次發佈會表示歡迎!藉此機會,向長期以來支持關心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十年,也是濟南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年。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親臨濟南視察並作出重要指示,為濟南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濟南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一切發展思路依此來謀劃,一切發展布局依此來展開,一切發展舉措依此來制定,一切發展成效依此來衡量,把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中,不斷推動濟南各項工作邁上新的台階。

這是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的十年。我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奮力推動濟南發展由「量的積累」向「質的躍升」轉變。

一是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21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432.2億元、是2012年的2.15倍,自2017年以來連續5年跨越5個千億台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千億元,是2012年的2.65倍。

二是創新實力顯著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十年增長近3倍,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速達16.2%;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397家,比2012年增長了10倍多。電磁驅動超高速測試裝置、大氣環境模擬系統、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全市人才資源總量超過255萬、比「十二五」末增長105萬。

三是數字賦能勢頭強勁。全市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0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45%;按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軟件業務收入從2012年的104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803億元,濟南在中科院發佈的2022數字經濟城市排行中居全國第6位。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四大主導產業總規模達到1.3萬億元。

四是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形成。軌道交通從無到有、聯網運行,「米字型」高速鐵路進一步加密。濟南國際機場航線數由2012年的68條增加到2021年的186條,二期改擴建工程已啟動建設,建成後將擁有3條4F級跑道,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五是鄉村振興紮實推進。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十二個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200億元,種業及衍生產業集群年產值近百億元。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由2012年的35.6%下降到2021年的30.5%。

這是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的十年。我們聚焦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加快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全力打造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一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獲批建設,享受自貿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四區合一」的政策紅利,進一步拉開了濟南的發展空間,提升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也為濟南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新的戰略支點。

二是外貿外資蓬勃發展,隨着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高能級開放平台的加速壯大,開放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十年來全市進出口總額保持了年均11.5%的增速,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7.1%,81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濟南。

三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政務上雲率達到100%,98.4%的市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受理,企業開辦從原來的7個部門8個環節到現在的一網通辦、半天辦好,濟南在國家發改委營商環境評價中位列全國第9。全市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48萬戶、比2012年翻了兩番多。

四是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持續深化改革,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超過10%、佔GDP比重達到10%左右,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落地建設。在國資國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也取得明顯成效,在副省級以上城市中率先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年均凈增戶籍人口約10萬人,實有人口突破1000萬。

這是民生福祉大幅增進的十年。我們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21年民生支出比重達到79.8%,比2012年提高22.2個百分點。

一是群眾生活更加殷實。十年來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81.8萬人。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74萬元和2.26萬元,分別是2012年的1.76、2.15倍。1006個貧困村、21.13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33.9萬黃河灘區居民圓了安居夢。

二是公共服務更加均衡。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268所、增加學位58.7萬個,在全國率先實現「零擇校」「零擇班」;駐濟高校數量達到52所,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70萬、比2012年增長36%;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到7530個,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的數量由2012年的7.28人提高到2021年的11.61人、增長59.5%。

三是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全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7%,職工養老、工傷、居民養老、失業保險基本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城鄉特困人員分散供養標準十年來分別提高326%、525%;累計建成各類養老服務設施3350處,老年人助餐場所站點的鎮街覆蓋率達到100%。

四是生態環境更加宜居。全面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PM2.5濃度下降61.2%,優良天數佔比增加106%;國控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好Ⅲ類水體比例達到100%,受污染耕地均實現安全利用。

這是文化建設繁榮發展的十年。我們把文化建設作為推動發展的鑄魂工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紮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城市文化軟實力逐步提升,在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連續四年位列省會、副省級城市組別第一名。

一是公共文化供給更加豐富。十年來累計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300餘處,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實現全覆蓋,文化事業機構數量增長40%,國際泉水節、「書香泉城」全民閱讀節等品牌活動成為濟南鮮明的特色文化標識。

二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進一步弘揚。發揮濟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抓好泉城歷史文脈保護傳承,「泉·城文化景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城子崖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濟南皮影戲萊蕪梆子等13項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目錄,中國非遺博覽會永久落戶濟南,入選東亞文化之都。我們堅定扛起傳承紅色基因的職責使命,推出「英雄濟南」紅色旅遊線路,建好用好中共山東早期歷史紀念館、濟南戰役紀念館、大峰山黨性教育基地等210處紅色陣地,推動紅色教育成為學生「入學第一課」、黨員幹部的必修課。

三是文旅產業快速發展。全市A級景區達到82家、十年增長兩倍多。2021年,遊客人次、旅遊收入分別比2012年增長75.5%、113.1%;城鄉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支出分別比2012年增長89.3%、198.6%。

這是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的十年。我們牢牢把握新時代特大城市發展和治理規律,紮實推動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

一是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十年來累計制定地方性法規28件,創新設立「商量」協商民主平台,在全國首推行政處罰「四張清單」,年均組織開展普法宣傳活動6000餘場次,入選「全國首批法治城市創建先進市」。2012年以來全市律師執業數、公證人員數、法律援助執業人員數分別增長163%、140%、414%,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持續完善。

二是基層治理能力不斷提高。創新推行「綜治中心+網格化+數字化」模式,做實12584個基礎網格、3875個專屬網格,千萬人口信息實現落格進樓。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基本建成「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和訴訟服務體系。

三是平安濟南建設不斷深化。城市安全運行態勢穩定向好,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成果持續鞏固,濟南成為全國唯一連續11年命案全破的省會城市,在全國公共安全滿意度測評中,濟南連續5年位列前十,獲評「全國最安全城市」。

這是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的十年。我們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持之以恆推動管黨治黨不斷走向「嚴緊硬」。全面落實「20字」好乾部標準,打造「育選管用」全鏈條機制,深入實施新時代年輕幹部培養選拔「海右計劃」,持續完善正向激勵、容錯免責等機制,濟南市被中組部確定為「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先進典型」。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全面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獲評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範市」。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持之以恆糾治「四風」,大力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黨風政風持續向好。

回顧十年歷程,總結十年來的工作,濟南建設發展取得的每一個成就、實現的每一次跨越,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踏上新的征程,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濟南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工作部署,錨定「勇當排頭兵、建設強省會」目標不動搖,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奮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答記者問

1

記者:前不久,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 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高質量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請問,下一步,濟南市將如何搶抓機遇,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加快建設?

權威發佈!濟南十年來有何變化? - 天天要聞


劉強: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交給濟南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工作。去年4月獲批以來,我們加緊工作,目前已經基本編製完成「1+4+16+N」規劃體系,產業導入、城市建設等重點工作正在逐步展開。下一步,我們將從五個方面加快推進起步區建設工作。

一是堅定不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是新舊動能轉換的起步區,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橋頭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在產業謀劃和導入上下功夫,瞄準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個重點,系統編製產業正面清單、重點產業示圖、產業機會清單、產業准入機制「四張清單」,實施精準招引,培育高水平特色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北方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

二是堅定不移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統籌好城市發展的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注重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特別是在起步區建設初期,注重交通優先、公共服務優先和生態處理設施優先,構建高效聯通的道路交通體系,積極導入科教、文化、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適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全力建設綠色智慧宜居新城區。當前,在產業打造方面以外,我們還將優先推進大橋組團建設,加快打造總部經濟區和都市陽台片區,儘快形成公共性、中心性、標誌性的示範效果。

三是堅定不移抓實抓牢生態保護。起步區規劃面積中近70%是生態空間,藍綠交織、水城共融是最大底色,也是一張最靚的名片。我們將統籌保護水系、岸線、濕地、林地等自然資源,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特別是把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作為關鍵支撐,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水四定」重要要求,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啟動太平水庫等重大水利設施建設,打造節水、親水、愛水、樂水的人水和諧之城。

四是堅定不移深化對外開放合作。牢固樹立共建共享共贏理念,面向黃河流域、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和「一帶一路」國家、RCEP成員國和歐美國家,廣泛吸納國內外優質要素資源,高水平建設濟南綜合保稅區、濟南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際招商產業園等平台載體,大力發展總部型經濟、流量型經濟、開放型經濟,對標國際一流評價指標體系打造「類海外」環境,形成開放合作「強磁場」,打造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重要門戶。

五是堅定不移推動改革創新。起步區可以複製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四區」經驗,是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我們將用好戰略紅利,持續深化管委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全面推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推行「新區特辦」改革,探索開展個性化、定製化審批服務,激發創新發展活力,全力打造黃河流域改革創新示範高地。

2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剛才,劉強書記也提到了創新的問題。近年來,濟南市在謀劃創新、推動創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請問有哪些重點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權威發佈!濟南十年來有何變化? - 天天要聞


于海田: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親臨濟南,在視察浪潮集團時強調指出: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能否過坎的關鍵;要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這是總書記對我們的殷切期許,也是省會責無旁貸的重大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久久為功推進科技創新,着力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創新正日益成為濟南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一是突出原始創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聚焦服務國家和省重大戰略,推動代表量子領域國家戰略創新最高水平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獲批建設,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3家省實驗室作用更加凸顯,碳化硅材料、高功率芯片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進展,電磁驅動、大氣環境模擬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建設,實現大科學裝置「從0到1」的突破。

二是突出協同創新,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組建山東高研院、山東未來網絡研究院等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58家,打造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10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近1000家,海外企業孵化器、海外研發機構從無到有、總數達到54家。健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92家增加到目前的4397家,累計培育獨角獸企業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家,省級以上瞪羚和專精特新企業分別達到423家和1532家、均居全省首位,挺起了省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脊樑。

三是突出要素集聚,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下大力氣引進建設一批重大科創載體平台,齊魯科學城加快規劃建設,山東產研院、超算中心、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山東大學四大創新圈聯動創新格局加速形成,累計建成院士工作站118家、專家工作站124家。先後出台「高校20條」、「雙創19條」、人才政策「雙30條」等高含金量政策,培養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超過1500人,全市人才總量達到255萬人,為省會加快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四是突出體制改革,全社會創新活力更加強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深入實施「賽馬制」「揭榜挂帥」等機制,連續兩年組織「揭榜挂帥」工程,支持24個項目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95.53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65.46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2%。加快建設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高標準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6+N」平台、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12年的30.3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73.48億元,越來越多的創新萌芽在泉城濟南開花結果。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全面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努力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為科技強省、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濟南力量。

3

記者:當前,數字化浪潮方興未艾,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請問,濟南市在推進數字化變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思路和打算?

劉強:從一定意義上講,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就是現代化。全面推進數字濟南建設,是推進濟南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濟南市委、市政府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前不久專門召開會議對數字濟南建設進行系統部署,圍繞數字機關、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四個重要領域和相關重大專項建設任務,進行了謀劃和安排。工作方案確定後,重點是抓落實、抓推進。在推進過程中,重點是做到「五個推進」。一是全方位推進,堅持全市統一設計、統一平台、統一標準、統一視圖,在「一張圖」上分兵把口施工。二是一體化推進,全市性應用系統由市級通盤謀劃、分級部署、一體建設,對上依託並聯通省級系統平台,對下由區縣或部門共享共用。三是依法推進,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數字濟南」建設,在建設和運維管理過程中,做好信息安全、隱私保護、數據利用、依法利用等工作,提高數字濟南建設的法治化水平。四是以實戰為導向推進,我們將圍繞「有用」「管用」「好用」,明確「重大需求清單、場景應用清單、重大改革清單」,形成量化閉環的推進解決方案。五是循序漸進推進,既儘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既要聚焦聚力,又要久久為功,按照「一年夯實基礎、兩年重點突破、三年全面提升、四年示範引領」的總體安排,以項目化、工程化方式推進實施。

我們建設數字濟南的目標,就是打造省內領跑、全國一流的數字先鋒城市,這也是濟南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推進過程中,我們將把握好三個共性核心問題。一是數據高質量歸集共享。通過建強市一體化大數據平台、規範數據歸集標準、完善數據共享協調機制,以剛性要求推進數據歸集、按需共享。二是系統高質量協同銜接。按照用戶思維,圍繞「一件事一次辦成」,從開始到辦完的全流程,統籌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打通系統壁壘,實現流程再造,提升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水平。三是安全要得到有效保障。時刻繃緊網絡安全、系統安全、數據安全這根弦,把風險防範貫穿到規劃建設、運行維護、數據應用等各環節,確保風險可控、數據安全。同時,我們還將多措並舉,着力提升廣大幹部、市民以及全社會的數字化素養,為數字濟南建設營造良好氛圍,提供堅實保障。

4

記者:濟南是全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擁有輝煌的工業發展史,曾經誕生過黃河汽車、康巴絲時鐘、小鴨洗衣機、輕騎摩托車等眾多知名品牌。近年來,濟南持續推進工業強市戰略,今年4月召開的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又鮮明提出加快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請問濟南市在發展工業經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還有哪些考慮?

于海田: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製造強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着力提升規劃引領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和服務企業質效,加快構築集聚集群集約、高端高質高效、專業專註專長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雙雙邁入國家一線城市前列。

一是聚力做大總量,綜合實力更強。充分發揮濟南工業基礎紮實、門類齊全的優勢,堅持先做大再做強,以釘釘子精神持續壯大工業體量。十年來,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由1417家增長到2548家,工業大類產品由142種增加到近300種,工業營業收入由5032億元增長到8336億元,正向萬億目標堅定邁進。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四大主導產業規模總量突破1.3萬億元,成為省會高質量發展硬核支撐。

二是聚力動能轉換,質量效益更好。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圓滿完成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濟鋼鋼鐵生產線關停等重大調整,「十三五」期間,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降低3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39.6%提高到2021年的54.7%,先進制造業占製造業比重突破60%。事實證明,濟南不僅經受住了轉型陣痛,穩住了經濟基本盤,而且發展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聚力培優塑強,產業能級更高。深入實施企業梯度培育工程,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一批「參天大樹」茁壯成長。11家企業入圍「2021中國企業500強」,總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八,其中工業企業達到8家。中國重汽和浪潮集團實現濟南千億級企業零的突破,百億級企業達到13家。建成全國最大重型汽車生產基地、服務器生產基地、400系不鏽鋼生產基地,亞洲最大酚醛樹脂生產基地,全球最大透明質酸生產基地、頭孢類抗感染藥物和阿膠生產基地;天岳碳化硅材料成功打破國外「封鎖」,晶正鈮酸鋰材料全球領先,伊萊特超大鍛環創造世界紀錄,一系列「泉城製造」強勢佔領全國全球市場。今年9月6日,「泉城一號」運載的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試驗衛星發射成功,濟南成為國內首個完成商業航天「通信、導航、遙感」衛星全面布局的城市。

四是聚力生態打造,發展後勁更足。着力構建「1+N」工業強市政策體系,劃定不低於建設用地總面積30%的工業用地保障紅線,2500億元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全面助力產業發展,「五位一體」融資服務體系累計幫助中小微企業融資2300億元。設立全國省會城市首個市級企業服務中心,打造企業版「12345」、累計服務企業140萬家次。聚力招大引強,吉利智慧整車工廠、比亞迪新能源整車及動力電池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華為百度阿里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相繼落戶,支撐工業強市的新動能不斷壯大。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深入開展產業基礎再造、卓越產業鏈打造、傳統產業升級、未來產業培育、自主品牌建設五大行動,推動四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創新發展,到2026年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不斷提升省會產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5

記者:濟南素有天下泉城之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感受到濟南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請問,下一步,濟南市將如何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強省會?

劉強:謝謝您對濟南生態環境質量的關心。我是一個新山東人,也是一個新濟南人,在濟南工作生活了四年多,對濟南「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感同身受,對濟南「山泉湖河城」渾然一體獨特魅力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這些年濟南一方面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過5個千億級台階,說明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並不矛盾。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認真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累計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近8000家,「十三五」期間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降低32%。

一是環境質量不斷提升。與2013年相比,2021年PM2.5濃度下降61.2%,優良天數增加106%;今年1-7月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繼續同比改善6.3%,在全國重點城市排名中提升12個位次,為歷史同期最好水平。大家都很關心的重點泉群連續19年保持噴涌,在全省率先消除劣五類水體,國省市控斷面、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和國控斷面優良率實現5個100%。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二是生態系統持續優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累計造林61.3萬畝,高標準修復濟西、玫瑰湖、白雲湖等20多處濕地,「十三五」期間小清河清潔水體指示物種佔比提高26.2個百分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可持續性、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

三是城鄉更加美麗宜居。大力推進「千園之城」建設,全市500平米以上的公園去年達到1086個,今年年底將達到1153個,有168座青山變景入城,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3.3萬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1.71%,努力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生活新常態。

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鞏固提升生態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持續夯實強省會建設的生態本底。

一是以更高標準深化污染防治攻堅。堅決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工業污染綜合治理等標誌性戰役,加快實施「兩清零、一提標」雨污分流重點工程,深入開展土壤整治修復與風險管控,讓美麗的濟南藍天常駐、綠水長清、黃土復凈。這方面,我們將充分用好數字化手段,健全完善環境監測網絡,提升污染防治數字化、智慧化水平。

二是以更實舉措抓好生態保護修復。堅決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統籌推進國土綠化、破損山體治理、黃河水質提升與生態修復保護,加快構建黃河泰山生態屏障區。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是下步工作的重點之一,我們將深入實施河湖示範工程及河道有水工程,多措並舉節水保泉,努力創建國家節水典範城市。

三是以更強定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用好國家低碳城市、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雙試點」的優勢和機遇,開展好碳排放達峰行動,深入開展好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嚴把「兩高」項目准入關,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同時,把綠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到社會治理的各個層面,建設「無廢城市」,打造慢行交通,讓綠色低碳、生態宜居成為現代化強省會最鮮明的底色。

抓好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既是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全社會的重要工作,希望我們共同努力,讓濟南的生態環境更加美好。

6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強調「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請問,過去十年,濟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于海田: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感謝您對民生的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共同富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一是聚焦聚力共同富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21.13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脫貧,涉及33.9萬居民的黃河灘區遷建全面完成,年集體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群眾生活越來越有奔頭。我們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民生,十年間,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81.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從3.08%下降到2.06%,群眾就業門路越來越寬廣。我們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7449元、22580元,分別是2012年的1.76倍、2.15倍,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二是兜住兜牢民生底線,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持續提升。我們始終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優化服務,十年來,民生和社會重點事業支出從331.4億元增加到1032.4億元,年均增長13.5%,穩穩托住了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聚焦學有優教,我們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1268所,增加學位58.7萬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9%,更多孩子們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聚焦病有良醫,我們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醫療機構達到7530所,每千人口擁有床位達到7.8張、居全省首位,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人均240元提高到670元,群眾求醫問葯更方便、更便宜。聚焦老有頤養,我們建成各類養老設施3350處,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92.74萬人、313.38萬人,基本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聚焦住有宜居,我們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22萬套,改造老舊小區2000餘個,新建、改建租賃住房7.3萬套,群眾住得越來越舒心。聚焦弱有眾扶,我們穩步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城鄉低保分別達到每人每月995元、770元,失業保險金提高至最低工資標準的90%,不讓任何一個人在小康路上掉隊。

三是創新創優社會治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更加穩固。我們着力加快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勇奪全國文明城市測評「四連冠」。紮實推進平安濟南建設,建立健全「六位一體」社區治理模式,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成果顯著,濟南獲評全國最安全城市,成為全國唯一連續11年命案全破的省會城市。堅決貫徹黨中央「動態清零」總方針,努力尋求疫情防控和便民利民的「最大公約數」,持續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努力把實事好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暖到群眾的心窩裡,讓泉城人民生活更為富足、更有品質、更加美好!


來源:中共濟南市委發佈會直播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國際升學 100+頂尖Offer來襲!見證天立教育學子全球競爭力 - 天天要聞

國際升學 100+頂尖Offer來襲!見證天立教育學子全球競爭力

天立集團着眼於教育全球化戰略,秉持"因材施教,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教育理念打造與國際接軌的課程,以課程創新和全人培養為核心,助力學子叩響世界名校之門。 2025年錄取季,國際升學部捷報頻傳!截至目前,學子們以卓越的學術能力和全球視野斬獲104枚QS前50名校Offer,在世界頂尖學府的錄取榜單上留下了閃耀的印記。牛津、...
袋鼠數學 天立教育天立學子與全球630萬同齡人PK數學思維 - 天天要聞

袋鼠數學 天立教育天立學子與全球630萬同齡人PK數學思維

關於明德弘遠明德弘遠為天立旗下品牌,明德弘遠開創性建立「創新書院」培養模式,通過多元課程設置、多維智能測評、競技比賽活動、PBL項目式研學,助力集團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截止目前,已有近10所學校施行,覆蓋數千名學生。袋鼠數學:數學遇見趣味 思維撞出火花2025年3月29日,天立集團旗下17所學校近2000名學子精神...
新課標下高考數學命題有新變化,名師親授衝刺方法助考生穩紮穩打 - 天天要聞

新課標下高考數學命題有新變化,名師親授衝刺方法助考生穩紮穩打

極目新聞記者 國倩攝影記者 鄒斌通訊員 郭淞冰實習生 塗芊「高考越來越近,數學如何突破壓軸題瓶頸?」隨着2025年高考臨近,這一問題成為考生和家長關注的焦點。近日,武漢康禮高級中學數學名師劉五香做客極目新聞「名師來了·衝刺高考」系列直播,以「精準施策、科學搶分」為主線,結合新課標改革趨勢與武漢市調考動態,為...
【國家安全教育】一組圖帶你識別危害國家安全行為 - 天天要聞

【國家安全教育】一組圖帶你識別危害國家安全行為

維護國家安全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2025 年是《國家安全法》頒佈實施10周年,4月15日是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題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實10周年」。在探討「國家安全」這一話題時,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間諜、特工等形象,然而他們往往又覺得這些概念過於抽象,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然而,事實恰恰...
非法獲取個人信息、濫用AI批量發騷擾短訊  一名在校大學生被抓 - 天天要聞

非法獲取個人信息、濫用AI批量發騷擾短訊 一名在校大學生被抓

當你在用AI代碼寫論文用算法優化實驗時可曾想過這項技術若被惡意利用會成為刺向他人隱私的「數字利刃」?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當下,大學生作為網絡世界的活躍群體,本應是網絡文明的傳播者,然而,卻有極個別同學因法律意識淡薄,陷入了網絡犯罪的深淵。
為小胖墩「開處方」!山東等中小學解鎖定製版「活力養成手冊」 - 天天要聞

為小胖墩「開處方」!山東等中小學解鎖定製版「活力養成手冊」

雞胸肉蔬菜卷搭配雜糧飯,煎豆腐混搭西蘭花蝦仁……今年是體重管理年,最近,各地中小學食堂不斷解鎖「科學膳食新姿勢」。針對兒童超重率上升趨勢,校園減脂餐也悄然走紅。這波輕食搭配既保證蛋白質、膳食纖維均衡攝入,並且沒有想像的難吃,健康美味不對立,
這些文章能爆火,可能有下面這些原因 - 天天要聞

這些文章能爆火,可能有下面這些原因

選題貼近大眾需求• 像「深圳幼升小全攻略」「高考志願填報全攻略」這類文章,緊扣教育熱點,教育是家長們極為關注的話題 ,關乎孩子未來,家長們迫切需要相關信息和指導,所以關注度高。
家長們注意了 這所將改變于洪區學生「命運」的高中 建在這兒 - 天天要聞

家長們注意了 這所將改變于洪區學生「命運」的高中 建在這兒

這兩年,對於于洪區的居民而言,東北育才高中於洪分校的落定,無非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了,當別的區的學生享受着多所優質省重點指標到校名額之時,于洪區也就一個56中學能好一點兒了。面對着如此龐大人口基數的教育需求,區域一方面在義務教育階段配套完善上加足了馬力,一方面引進育才高中,填補了區域優質高中資源的空...
別等到掉隊才知道:初二和高一是學霸的「分水嶺」 - 天天要聞

別等到掉隊才知道:初二和高一是學霸的「分水嶺」

你是否,曾經在初二或者高一的關鍵時刻掉過隊?如果你曾經感到成績突然下滑,甚至無法追趕,或許你已經體會過那種突如其來的失落感。你還記得初二的時候,數學從那種可以輕鬆應對的「加減乘除」,一下子變得難如登天,進入了代數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