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的廣州城市新名片,會是哪裡?
從20年前的天河北,到10多年前的廣州塔與珠江新城,往往在每一個十年的節點上,總有一座關鍵的城市地標出現,給廣州的城市形象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而如今正呼之欲出的,就是對標世界級的城市會客廳——廣州城市新中軸。
在不久的將來,這條全長1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將連接廣州塔、珠江新城、海珠湖等關鍵地標,成為廣州邁向中心型世界城市的關鍵一筆。
多方信息顯示,打通廣州塔與海珠湖的新中軸海珠段工程,目前已經全面開工。作為廣州城市更新的重點工程,這條城市綠軸的貫通,意義非同一般。
在廣州正在全力備戰十五運之際,圍繞城市新中軸的城市更新「大招」,將帶給我們怎樣的期待?

歷史已無數次證明,城市的競爭,本質是空間的競爭。
19世紀中葉的紐約,已發展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美國的工業中心和金融中心,彼時的紐約人胸懷世界,希望自己的城市能與倫敦、巴黎媲美。在社會各界的呼籲之下,一座位於曼哈頓島中心位置、當時全球最大的城區中央公園應運而生。
中央公園的建成,成了紐約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關鍵一步。
事實上,世界上著名的大都會,它們的崛起都與一座有獨特空間美學的地標密不可分:倫敦的海德公園、巴黎的香榭麗舍、東京的六本木新城……
這其實與近年來國內城市規劃中「中央綠軸」的概念不謀而合,在城市中央打造一座兼具文化、生態和商業功能的綜合體,既是充滿活力的公共棲息地,也對城市形象的提升意義非凡。
而瞄準「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廣州,來也在《廣州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中提出的「打造三條城市中軸」的遠景目標:

以老中軸彰顯歷史底蘊與商都繁榮,以新中軸強化世界城市核心服務功能與魅力名片,以活力創新軸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從表述上可以看出,老中軸主打人文文化,而活力創新軸主要面向新興產業。而新中軸,是主打城市核心功能,成為代表廣州走向世界舞台的名片。
從地圖上看,新中軸幾乎覆蓋了廣州最寸土寸金、最具有城市魅力的地段:
北起廣州東站、中信廣場,途經體育中心、珠江新城,跨越珠江上的海心沙,最終抵達南岸的廣州塔。擁有如此密集且有辨識度的城市地標,放眼國內相當罕有。
但作為一座面向未來、胸懷世界的城市,當前的廣州新中軸理應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目光從廣州塔向南眺望,幾公里之外的海珠湖——是全球最大的城央濕地,也是廣州這座超大型城市的「綠肺」所在。

想像一下:從花城廣場跨越珠江向南漫步,欣賞着沿途的城市風光,最後映入眼帘的,是海珠湖邊一片開闊的生態濕地,那該是一幅多麼美妙的光景?
而目前正在建設中的新中軸海珠段,就是向南修建一條城市走廊,鏈接珠江新城、廣州塔、海珠湖三大城市地標,把廣州的城市中軸線打造成一座綠意盎然、極具嶺南特色的超大型公園,集金融、科技、商務於一體的世界級城市會客廳。
毫無疑問,這是廣州史無前例的城市空間大擴容。這場城市更新的試驗,在助推廣州實現城市能級躍升的同時,也將帶來海量的財富機遇。

作為新中軸延長線的主體、廣州的核心三區之一,海珠的城市發展長期以來面臨著兩大難題:
第一,珠江的物理區隔,讓來自珠江新城的財富效應在廣州塔戛然而止,很難繼續向南外溢;
第二,城建規划進度不統一,導致城市面貌的落差極大。
很難想像,一個擁有世界級地標廣州塔、坐擁琶洲CBD這一人工智能應用示範區、互聯網總部大樓林立之處的核心行政區,在城市心臟位置還有相當密集的城中村區域,以及數量龐大的家庭作坊式中低端產業。
更不用說,長期以來困擾海珠居民的電雞圍城、交通擁堵的問題,這些都影響人們對於城市形象的整體觀感。
某種意義上,新中軸的南延既是廣州城市形象的躍升,也是海珠打通內部空間堵點、實現城市面貌更新的一場硬仗。
根據規劃,新中軸將在海珠區向南延長6公里,覆蓋了21.44平方公里的片區,涉及34個項目,包括6個城中村、8箇舊城和20箇舊廠。
這是什麼概念?珠江新城的建成面積約為6.19平方公里,新中軸在海珠覆蓋的區域,相當於再造了3.5個珠江新城。這是海珠多年未有的城市更新大手筆。
而比起更新的面積,更讓人關注的,是新中軸建設對於海珠沿途區域的功能性升級。以新中軸向南的第一站赤崗片區作為觀察:
這裡曾是新中國後廣州重要的老工業區,也是廣州塔、珠影廣場等文化地標的所在,承載着幾代廣州人的精神記憶。此外,赤崗還是廣州數字經濟的發源地之一,國民APP微信的總部就長期紮根於這裡的T.I.T創意園內。
然而對於本地居民來說,年事已高的舊廠房宿舍、擁擠的公共空間、服務設施的老化,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難題。

在最新規劃中,新中軸將從赤崗貫穿而過,通過拆除沿途的部分廠房、宿舍和學校建築,開闢出一條寬度數百米的綠地走廊,形成近望海珠湖遠眺珠江,城水相接的城市格局。
除了打通海珠湖的綠色資源外,海珠對於新中軸的謀劃還不止於此。
在近期出台的三滘、東風啟動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新中軸海珠片區的城市更新將實現三大設計理念:
打造「藍綠共享的活力公共空間」;
建設「多元功能複合的宜居社區」;
塑造「豐富立體的形態風貌」。

從規劃方案上看,增加綠地空間、使之與海珠湖自然景觀相協調是改造的重點,但同樣也包含了沿線地區公共服務設施、商業配套的升級。
換言之,新中軸海珠段要打造的是一個文化旅遊、休閒遊憩、商業零售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這不止是生活品質的提升,也關乎未來幾十年財富的天花板。
從更長遠的角度,一個富有花園氣息和嶺南特色的城市走廊,更加符合海珠區打造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示範區的發展需求。在總部園區、消費綜合體和旅遊文化地標三大紅利的推動下,也許整個海珠區都將在新中軸建成後,迎來一輪全新的價值重估。

對於這一次新中軸南拓,廣州的重視度極高,開局便鉚足了勁,以追求高規格、高水準的態度全力以赴。

就在最近,廣州新中軸海珠片區整體策劃及綜合設計競賽資格預審名單公布,3組入圍團隊分別是:華南理工設計院、清華大學設計院、中建上海設計院。
三個入圍設計團隊,都是國內設計界的頂流,曾負責過一線城市的地標型建設,含金量不言而喻。這也讓人對建成後的新中軸海珠段,期待值拉滿。
而自今年以來,新中軸片區的土地徵收、拆遷工作已明顯進入了提速階段:
去年9月,新中軸海珠片區首個啟動地塊三滘村華南鞋城正式開工,並在年底開啟首批安置房建設;今年3月,三滘、東風啟動區的詳細規劃藍圖通過,多個城中村公布補償標準;4月,新中軸多個地段徵收工作啟動,赤崗片區多箇舊廠房、園區同時開拆。
目前,海珠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城市更新指揮部,採用倒排工期的模式趕進度。按照年初高質量發展大會設定的目標,海珠區打算在全運會前建成新中軸綠軸示範段,用顏值來驚艷世人。
更重要的是,這一輪城市更新在土地徵收補償上的底層邏輯不同以往。據了解,海珠區新中軸的廣州首批試點「依法徵收,凈地出讓」模式進行城中村改造的區域。簡單來說,這種模式將減少市場主體對前期工作的干擾,充分落實城市發展戰略與規劃意圖。
政府主導統籌城市更新改造,明確徵收補償標準,意味着居民能越過中間商、從中獲取更多的實惠。最近赤崗片區的徵收公告顯示,此次徵收將以貨幣補償、產權調換及房票3種形式進行補償安置,其中貨幣安置最高可達6萬元/平方米,是當地二手房均價的兩倍左右。
但補償標準公開透明,也意味着過去模糊的議價空間將成為歷史。
關於城市更新,有些人根據過往拆遷的經驗,認為只要拖下去,就能等來更高的貨幣補償,更好的安置條件。
但這一輪海珠新中軸改造,重點是增加綠地面積、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基本不涉及商品房項目。依靠大拆大建實現「一夜暴富」的時代早已過去,但城市面貌更新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卻是實實在在的紅利。
如果從更為宏觀的尺度觀察,當前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一個深刻的調整期。房子的投資屬性正在消退,回歸於原本的居住價值。所以,現在的拆遷反而是「越早越好」,再等下去,也許就會錯過這輪城市更新的最後窗口期。
對於新中軸改造,海珠不僅有決心,更有真金白銀兜底。目前,新中軸海珠片區成功獲批國家首批城中村專項借款,今年提出力爭申報上級政策資金和城中村專項借款超300億元。作為廣州城市更新四大重點片區之一,海珠新中軸無疑將得到廣州市最頂級的資金、政策支持,彈藥拉滿。
在城市更新進入存量提質階段後,海珠區圍繞新中軸繪就了一張宏大藍圖,這樣的機遇窗口可謂千載難得。
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選擇:錯過了,也許就要等下一個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