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尹麗梅 張碩 北京報道

「當前,汽車行業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拐點。如果說過去汽車產業技術的迭代、進化是漸進式的,那麼當下電動汽車的發展則呈現出指數級爆發的態勢。在全球製造格局劇烈變動、國內需求疲軟的背景下,品牌競爭變得尤為激烈。而在此過程中,品牌泛化問題日益突出,車企對品牌的理解、重視程度在不斷弱化,品牌獨特性正在喪失。」
近日,在零觀汽車特別節目——《巨變時代汽車品牌如何「正當時」?》上,資深汽車營銷人、中經傳媒智庫專家馬振山圍繞「汽車品牌重塑」話題,分享了他對當前產業趨勢和品牌戰略的深刻思考。
馬振山是一名資歷深厚的「老將」,在汽車行業有34年的從業經歷,曾在大眾品牌、豪華品牌以及自主品牌管理崗位任職。在他看來,當前汽車行業已經邁入一個全新的「Pro Mobility時代」,涵蓋電動車、智能車、低空飛行器、人形機械人等新型移動形態,構成了一個與傳統汽車工業截然不同的生態。
「過去,傳統汽車品牌是靠時間積累、技術沉澱建立起認知壁壘的。但在智能電動化時代,技術的突破可以讓一個新品牌在極短時間內具備高議價能力。傳統品牌若在智能化上未能及時跟進,品牌溢價能力就會削弱。」在馬振山看來,如今正是企業品牌發展處於低潮期的階段。然而,他強調,品牌建設不能以短期趨勢為導向,堅持長期主義理念才是品牌價值構建的核心。
相對於傳統國際車企,中國車企成長的時間比較短。馬振山認為,中國自主品牌要認識到品牌的長期價值,而非盲目追隨市場熱點。許多品牌在營銷中頻繁更換命名與歸類,割裂了產品與品牌之間應有的傳承與獨特性。
「品牌必須有一以貫之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它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為了一時流行就改變方向。」馬振山呼籲,國內車企應以「第一性原理」去反思品牌建設,理解消費者為什麼要選擇一台車、選擇這個品牌。
談及中國品牌的發展現狀,馬振山認為,中國車企在智能化、電動化方面雖然走在前列,但仍需向外資品牌虛心學習。他以大眾集團和豐田汽車為例指出,外資車企已明確智能化路線圖,並靈活運用原有積澱、本土適配和合作夥伴的力量。「他們並不是反應慢,而是等着看你的路怎麼走,產業鏈是否穩固,用戶接受度如何,然後再排兵布陣。」
馬振山也針對營銷領域談及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營銷已不再是簡單的傳播與促銷,而是從「種草到收割」的系統性運作。他認為,應藉助小紅書、抖音等新媒體平台的內容屬性,精準完成產品孵化、上市到換代的全周期規劃,同時對熱點與負面信息進行敏捷響應。
「真正優秀的營銷,需要體系化的作戰策略和學科知識支撐。每個平台都有不同打法,小紅書講審美、抖音講互動、視頻號講生態,不能一套打法通吃。」
汽車出海是當前各大車企發力的重點方向。談及當前形勢下的汽車「出海」,馬振山直言:「這是一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他指出,中國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國際市場成為增長新引擎。而要在全球市場取得突破,中國車企必須認真「避坑」——學習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幾十年積累的經驗,減少在製造、法規、生態適配上的試錯成本。
(編輯:張碩 審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