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茂利 張碩 北京報道
「2024年年底,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和千人汽車擁有量分別達到3.53億輛和250輛。歐洲、美國、日本千人汽車擁有量分別為567輛、868輛、624輛。」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日前在一場汽車活動上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
從數據不難看出,中國千人汽車擁有輛遠低於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師建華稱:「我們還處於汽車產業發展的普及期,但已經過了高速發展的階段,進入到中低速增長的階段。」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對於2025年車市,師建華判斷,2025年,汽車行業仍將保持良好的增長趨勢。「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含出口)預計達1650萬輛,增速保持30%。」
雖然汽車行業仍將保持增長,但他強調,全球核心汽車市場進入飽和期,中國汽車市場亦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新能源消費向10萬—15萬元市場集中
雖然全球核心汽車市場進入飽和期,中國汽車市場亦進入存量競爭時代,但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202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有望突破55%。2030年中國新能源滲透率將超過70%。」師建華表示,「新能源消費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增換購需求成為核心驅動力,市場加速三線及以下城市下沉。下沉市場(三線及以下城市)銷量增速61%,價格帶向10萬—15萬元大眾市場集中,行業進入『技術普惠』階段。」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和里斯戰略諮詢聯合發佈的《新物種新理念新趨勢——新能源汽車消費洞察與預測(2024—2025)》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新能源汽車加速向低線級城市擴散。2024年,三線及以下城市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達到63%,是一二線城市增速的1.6倍,佔據新能源汽車市場的40%。
「下沉市場出行範圍較短,新能源仍然以經濟性純電小車為主,插混、增程對充電基礎設施依賴不強,在下沉市場具有較大發展潛力。」該《報告》指出,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率與一二線城市仍有約10%的差距。基礎設施不完善、售後維修難是現階段阻礙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地區推廣的主要障礙。」
「隨着新能源汽車加速替代傳統燃油車,市場結構也將逐步向主流消費需求回歸。市場趨向越發成熟階段後,多元技術路線將滿足市場多元需求。」師建華強調。
2024年,符合大眾消費者需求的大空間車型成為市場主流。早期市場階段,補貼驅動下微小型電動車佔據較高市場份額;主流市場階段,新能源汽車產品結構呈現更明顯的大型化趨勢。2024年新能源b級車銷量同比增長90.3%,佔新能源銷量的40%,c級新能源汽車銷量也實現同比增長45.1%。
2.5萬億z世代市場成車企競爭關鍵
未來汽車市場增長將由z世代群體貢獻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上述《報告》研判,z世代人口規模約2.5億人,消費規模約5.97萬億元,在汽車消費市場的強大消費潛力正日漸顯現。
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z世代的消費心理和特徵,將成為新能源企業未來持續增長的關鍵。
師建華介紹,z世代購車追求好玩、好用,更看重智能化水平。 「在產品定義和品牌建設上,車企要適應這類消費需求。」
里斯品類創新戰略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獨特的成長環境使z世代消費者天然地更加信賴新科技,對智駕的信賴度更高,「是否有智駕功能」已成為z世代購車決策中的必要一環。因此,z世代也更願意為更好的智駕體驗支付溢價,89.7%的z世代受訪者願意為智駕功能付費,這一比例高於非z世代群體。
「42%的z世代消費者偏好新能源的品牌,像問界、小米、『蔚小理』;24%的消費者會傾向於傳統車企推出的新能源子品牌,比如吉利極氪、長城歐拉、長安深藍等。還有29%的消費者傾向於頭部的自主品牌推出的新能源產品。」里斯戰略諮詢中國區合伙人何鬆鬆向記者指出。
「新能源汽車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認知革命。」何鬆鬆表示,「車企需以品類思維重構競爭邏輯,通過技術平權、場景細分與品牌勢能提升,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不可替代的差異化標籤。」
他認為,車企應該基於消費者對品類的分化邏輯以及關注因素去識別和把握心智空缺。「新能源時代,汽車可以實現的新造型、新功能、滿足的新場景更多,車企應聚焦細分差異化場景(如家庭出行、年輕悅己),如理想開創『豪華六座智能電動suv』品類。」
何鬆鬆舉例,理想汽車正是洞察到純電車在多口之家用車方面存在的空間、舒適性、續航痛點,開創了「豪華六座智能電動suv」品類,通過標配可油可電的增程能源形式解決里程焦慮,提供「冰箱、彩電、大沙發」、六座大空間給予消費者極致的舒適體驗,成功打造出品牌的「奶爸車」差異化認知標籤,成為高端市場中大家庭出行用車的首選。
(編輯:張碩 審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