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賣軍火果然比賣汽車賺錢。
前幾天,保時捷控股表示正在尋求軍工企業投資20億歐元,讓大眾和保時捷兩家車廠之外的資產多元化。這是在上個月,大眾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宣布計劃將「一些民用工廠改為軍用武器工廠」之後,再一次證實,這家世界第二大的德國車企集團在未來幾年將會重新涉足生產軍事裝備。
咦?我為什麼要說「重新」呢?咦?我的右手怎麼不自覺的抬了起來?
▲保時捷公司設計生產過的車型
實際上,這次大眾集團宣布涉足軍事裝備,主要是兩個原因。
首要原因是3月6日,歐盟通過了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提出的「重新武裝歐洲」特別投資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花費8000億歐元擴軍和採購武器,打造「一個安全且具有韌性的歐洲」。
計劃要求,歐盟各國對財政鬆綁,每個國家平均增加1.5%gdp投入到國防開支中,四年內可以達到6500億歐元。
設立專項貸款,提供1500億歐元貸款,幫助歐盟各國聯合採購防空武器、火炮、無人機等裝備,相當於貸款團購。聯合採購的好處是各國使用同款型號武器,便於標準化生產、產業鏈整合和戰時通用。
另外,歐洲投資銀行打破「不資助殺傷性武器」的傳統限制,為軍工建設和技術研發提供貸款支持。另外私人資本也即將可以投資軍事國防項目。
這項「重新武裝歐洲」計劃是冷戰後歐洲規模最大的防務投資計劃,一方面是俄烏衝突背景下歐洲各國的安全擔憂,一方面是歐盟試圖減少對美國軍事依賴。
8000億歐元的投資,現有的幾家軍火公司肯定吃不下,因此,歐洲哪個公司不想上去分一杯羹?
第二個原因是,近幾年大眾旗下各汽車品牌的銷量,在全球均大幅下降,2024年大眾集團的凈利潤下滑30.6%,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暴跌29%。之前重金投入的電動車產業也不見起色,中國作為大眾在全球最大的市場,大眾電動車在中國市場份額僅佔1.5%,屬於徹徹底底的失敗。
今年開始大眾集團宣布計劃在2030年前裁員3.5萬人,其中大眾裁員1600人、保時捷裁員3900人、斯柯達涉及8200人、奧迪涉及7500人,留下來的員工也將面臨降薪,並關停了部分工廠引發集體罷工。
▲萊茵金屬的市值目前已經超過大眾集團,還是造軍火賺錢啊!
與之相對的,德國著名軍火公司萊茵金屬憑藉訂單的不斷增長和德國國防投資計劃的消息,股價不斷攀升,最新市值已經超過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奔馳大眾寶馬。
萊茵金屬去年業務增長30%,總銷售額106億美元。為了擴大產能,萊茵金屬最近以9.5億美元在美國收購了一家公司。
萊茵金屬首席執行官阿明·帕佩格表示,大眾位於奧斯納布呂克的閑置工廠也很適合轉為軍工生產,該工廠里有重型起重機,非常適合生產裝甲車,可能會將其收購,不過前提是能收到1000輛裝甲車的新訂單。
▲大眾在奧斯納布呂克的工廠
另外,萊茵金屬還正在與大眾定期會談關於軍用卡車的生產合作。這進一步吸引大眾集團進軍軍火行業。
隨着3月份歐盟關於「重新武裝歐洲」計劃的通過,大眾集團勢必要衝進軍工產業搶下一批訂單。而且,汽車工廠轉型去造軍事裝備,其實非常簡單。歐洲很多老牌企業,基本都曾是軍工企業,軍迷們簡直可以如數家珍。
就比如這個大眾,前身是1937年德國納粹黨政府下轄的德意志勞工陣線成立的「德國國民汽車籌備公司」。
▲德意志勞工陣線是納粹德國的一個工會組織
當時德國總理希特拉向民眾許諾「家家鍋里有隻雞,人人家裡有輛車」,因此希望能夠生產一輛老百姓能買得起的小汽車(volkswagen,直譯過來就是人民汽車),希特拉對這款車的要求是,可以同時載兩個成人和三名兒童,最高時速100公里,售價不超過1000馬克。
▲希特拉與大眾甲殼蟲
費迪南·保時捷父子的設計被採納,最終成為流傳至今的大眾甲殼蟲。隨着戰爭爆發,甲殼蟲汽車並沒有多少投入民生,大部分被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
大眾工廠二戰中主要為軍隊生產的是82式桶車和vw166兩棲桶車,均由保時捷在甲殼蟲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一共生產了六七萬輛。
▲大眾82式桶車
▲vw166兩棲桶車
不過,作為軍迷,我們對其最為熟知的還是那款油電混動版的「保時捷」虎式坦克。
老費迪南·保時捷博士所在公司曾在1898年首次設計出一款使用電瓶驅動馬達行駛的汽車,充一次電可以跑50公里。後來加裝汽油發動機給電瓶發電,成為最早的油電混動增程汽車之一,保時捷博士因此獲獎。
▲vk3001(p)中型坦克也是保時捷設計的
後來保時捷在德國開設工作室獲得希特拉賞識,因此參與了德國六號坦克(虎式)的研發項目。當時有兩款設計,一款是亨舍爾公司設計的vk4501(h)型,後來勝出成為虎式坦克。一款是保時捷設計的vk4501(p)型,俗稱「保時捷虎式」,或者叫「虎式p型」。
▲虎式p型坦克
這款著名的虎式p型坦克,為了解決重型坦克對機械操作裝置可靠性的要求,使用了後驅油電混動技術。兩台汽油發動機為分別為兩台馬達供電,馬達驅動坦克前進。
不得不說,大眾是有資格說「增程式混動是過時技術」的。
由於使用電動,完全省掉了複雜的變速箱換擋結構和轉向裝置,只需要控制兩台馬達的電量就可以無級變速,簡單理解就是從手動擋改成了自動擋,沒有換擋桿了。
不過由於發動機存在發電量不足以及過熱故障燈問題,坦克無法原地轉向、懸掛和履帶故障率高等缺點,虎式p型在競標中落敗。已經生產出來的90輛虎式p型坦克底盤,被改造成費迪南坦克殲擊車(後改為:象式重驅逐戰車)
▲費迪南坦克殲擊車/象式重驅逐戰車
▲保時捷設計的vk4502(p)重型坦克
▲一輛使用「保時捷炮塔」的虎王坦克
▲使用保時捷懸掛的獵虎坦克殲擊車初期型
▲保時捷工廠生產的鼠式坦克,同樣是插電混動,1號車使用奔馳發動機供電,2號車使用邁巴赫柴油發動機供電。
不過,大眾想要重返軍工行業搶一杯羹也不是那麼容易。
首先,軍工生產需要通過北約標準認證、安全審查和政府關係,據相關人員介紹,北約認證過程通常需要一到兩年時間,最低成本為20萬歐元,而且需要公司接到軍方訂單之後才能啟動認證流程。
安全審查可能需要數周或者更久,另外工人也需要重新培訓。
這些問題在於軍工企業競爭時毫無優勢,萊茵金屬已經佔據歐洲70%的裝甲車市場,新入者想和它競爭根本不可能。
▲歐洲軍火市場已經被萊茵金屬霸佔了,照片中的這些新型坦克和裝甲車均來自萊茵金屬
大眾集團重返軍工最好的方向不是研發一輛什麼豹五主戰坦克,而是生產一輛豹五,充當組裝工廠環節。大眾投資合作的軍工企業搶到了武器訂單,軍工企業負責研發,而大眾工廠負責生產。
目前,大眾也是確實在這樣做,保時捷控股已經從去年開始向德國無人機研發公司quantum systems投資超100萬美元。
問題在於,好日子過慣的大眾願不願意成為高級代工廠。
大眾與保時捷的軍工豪賭,本質是歐洲老牌車企一場沒有退路的轉型實驗。軍工或是歐洲車企的避風港,但也可能是創新力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