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市場一直以來有這樣一個錨定心理,得緊湊級家轎市場者,得天下。但一直以來,緊湊級家轎市場都以合資品牌為主導,軒逸、朗逸、卡羅拉長期霸榜,自主品牌車型很難擠進前三。
但如此局面,在比亞迪秦PLUS入市之後,悄然發生改變。車型熱度逐漸走高,月均銷量也穩定在2.5萬台左右,在7月單月銷量甚至突破了3萬台,完全可以和「軒朗卡」們掰掰手腕。
至此,秦PLUS已然成為了一名顛覆者,也成為消費者們繞不開的那一台車。
當前,秦PLUS擁有DM-i超級混動和EV兩條產品線。
其中,秦PLUS DM-i的官方指導價區間為11.18萬元-16.58萬元,而秦PLUS EV的售價在13.88萬元-17.58萬元。在這個價位段內,秦PLUS瞄準的都是剛需用戶。
既然是剛需用戶,他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物有所值,那麼對於一台緊湊級家用轎車來說,何為物有所值?
筆者的理解便是省心,可省心如何體現?
於秦PLUS DM-i而言,它的油耗表現讓人省心。即便油價已經下調好幾輪,但依舊比此前的低位高出不少,此時消費者們對於油耗的感知度遠高於配置。
在DM-i超級混動技術的加持下,帶來了3.8L百公里油耗、1245超長續航、7.3秒零百加速的出色表現。
在獲得低油耗的同時,如果你在限牌城市購買,例如上海,又能夠獲得一張綠牌,這是合資品牌低油耗燃油車們所無法擁有的「特權」。如此誘惑之下,很難不讓消費者們動心。
也正是在產品力和新能源政策的雙加持BUFF影響下,秦PLUS DM-i既能夠用低油耗來直接解決消費者們的痛點,又能夠憑藉龍顏設計、高配置和綠牌優勢來獲得消費者們的青睞。
對於秦PLUS EV來說,刀片電池所展現出來的高安全性能,讓純電動車消費者們省心和安心。
刀片電池此前就已經通過了號稱電池行業最嚴苛的「針刺穿透測試」,安全性無需多疑。
由於刀片電池特有的工藝和結構,循環壽命、內部散熱性能、能量密度都有着更好的表現,儼然成為行業的標杆。
更何況,搭載刀片電池的比亞迪秦PLUS EV,600km超長續航足夠亮眼,既能夠滿足日常出行代步,也能夠在快充的賦能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自駕游。
無論是秦PLUS DM-i,還是秦PLUS EV,由於動力總成不同,它們都有着各自的特點。但這兩款車型在科技、智能、空間等方面,還有諸多共性。
在科技和安全方面,兩款車型的中控屏都提供了10.1英寸和12.8英寸兩個選擇,內置的DiLink3.0智能網聯繫統,出色的交互邏輯以及豐富的第三方應用,是合資品牌車型所無法比擬的。
在智能輔助駕駛層面,車道保持輔助、道路交通標識識別、全速自適應巡航等配置一應俱全,這是兩款車型在主動安全層面做出的努力。
其次,無論是秦PLUS DM-i,還是秦PLUS EV,它們的空間表現對於同級別競爭對手來說,有不少的優勢。
我們依舊拿「軒朗卡」來對比,秦PLUS DM-i的長寬高分別為4765*1837*1495mm,軸距為2718mm。而「軒朗卡」在車身尺寸以及軸距上都要稍遜一籌。
對於秦PLUS EV的潛客來說,優秀的空間表現,加上皮質座椅以及豐富的舒適性配置都成為入手這款車的理由。
作為後起之秀,秦PLUS DM-i和秦PLUS EV顛覆了汽車市場中曾經最牢固的市場,亦或者說這是新能源車對燃油車,在用車成本維度上的降維打擊。
尤其是在剛需消費者面前,基於其對於實用性以及「物有所值」概念極高的敏感度,秦PLUS DM-i和秦PLUS EV殺出了一條獨屬於自己的路。
在混動這條賽道上,比亞迪對合資品牌實現了彎道超車。當下,吉利、長城、長安等一眾廠商也紛紛發力,但是面對搶佔先機的比亞迪來說,可以說是「後來者」。
而搶佔先機,搶先上量之後,很容易讓消費者們產生這樣的一個消費心理,保有量大,那麼品質、售後等方面會更有優勢。
如此一來,新一輪的馬太效應又將形成,這也讓秦PLUS DM-i成為比亞迪在緊湊級轎車市場中的一道護城河。
與此同時,比亞迪自身已經有了更為完善的技術支持和供應鏈布局,除了整車開發設計之外,動力電池的生產、部分電芯生產等工作都能夠自己完成,這也讓比亞迪在「缺芯」大勢之下,能夠保持穩定的相對穩定的生產節奏。
從生產鏈到最終的產品落地,比亞迪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玩法,這是其他廠商無法複製的。況且,秦PLUS DM-i和秦PLUS EV早已成為拳頭產品,可能早已不想和自主品牌們進行較量,而是同合資品牌站在同一平台上競爭。
一直以來,自主品牌想要和合資品牌掰掰手腕並不容易,一方面是因為合資品牌的影響力確實足夠強大,接地氣點說就是開出去有面兒;另一方面則是早先在技術層面,合資品牌確實技高一籌。
但是隨着自主品牌增加研發投入,加大創新力度,在新能源這條賽道上,是足夠完成逆向超車的,而比亞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後,說回秦PLUS ,精準把控消費者喜好、搶佔市場先機、新能源政策加持,都讓它乘上了東風,也更加印證了那句老話,時勢造英雄。(轉載自:電動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