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在自己的書中,講過《莊子·則陽篇》里的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兩個國家,一個叫觸氏,一個叫蠻氏。
為了爭奪土地,兩個國家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彼此都傷亡慘重。
那麼這兩個國家爭的到底是多大的土地呢?
原來,觸氏跟蠻氏,一個住在蝸牛的左犄角里,另一個則住在右犄角里。
他們鬥來鬥去,付出慘痛代價,所爭的竟只是蝸牛角那麼大的地方。
講到這裡時,于丹教授深有感慨,她說:「天下大事,逐一看小,便無恩怨。」
凡事看得過重,難免就會產生糾紛,人也就會被捲入無盡的是非中。
把那些天大的事,都看作是蝸牛殼裡的紛爭,你才能超然於物外,在淡泊中活得自在洒脫。
世間萬事萬物,都往小里看,就是真正的逍遙。
1
把名利看小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裏面說:
「勸君少干名,名為錮身鎖。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將名利放在首要位置,辛苦奔波與鑽營,結果難免為名利所累。
將名利看小,你才能擺脫功名利祿的桎梏,收穫內心的富足。
《莊子》里記載,有一天,莊子在河邊垂釣。
這時來了兩位大臣,他們受楚王委託,來請莊子出山,並許諾他宰相之位。
莊子聽後,淡淡地說道:
我聽聞楚國有隻神龜,死了三千年,楚王將它珍藏於宗廟,可謂榮耀至極。
那麼請問,這隻龜是寧願死去讓人供奉呢,還是情願活着,在爛泥里搖尾巴呢?
兩個大臣回答道:當然是活在爛泥里搖尾巴了。
莊子笑了,慢悠悠地說:那就請回吧,我也只想在爛泥里打滾罷了。
對於世人汲汲於求的名利,莊子根本不屑一顧,他寧願選擇悠然清靜的生活。
作家于娟曾寫道:
「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錢財、名聲都是一時的,放下名利心,你才能尋求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季羨林教授在學術界聲譽鵲起之後,各種聘任和榮譽紛至沓來。
面對唾手可得的名利,季先生不為所動,並堅持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
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在這個人人都追名逐利的時代,季先生卻將自己隔離在名利場之外。
幾十年來,他都獨自躲在書齋里,潛心治學。
對名利的無欲無求,使他收穫了內心的充實,也助他攀上了一座座學術高峰。
詩人杜牧說: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
名利之於人,恰似籠子之于飛鳥,看上去華美,實際上卻使你不得脫身。
放棄對外在浮華的追求,掙脫名韁利鎖的束縛。
當你看淡了名利,遠離了喧囂,自然就能獲得心靈的自由。
2
把得失看小
《莊子·田子方》里記載了春秋時楚國大臣孫叔敖的故事。
孫叔敖一生仕途跌宕起伏,他曾經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臉上卻從不見任何喜色。
他也曾三次遭到罷免,但也從不見有任何憂愁之色。
他的好友肩吾對此十分不解,就問他:
「您三次上任,又三次罷黜,難道心裏一點波動都沒有嗎?」
孫叔敖笑了笑,回答說:得與失往往自己無法掌控,又何必糾結其中?
肩吾聽後,大為嘆服。
曾國藩曾說過: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
人這一生,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命中注定的。
得到一些東西,必然也會失去一些東西,有得有失,是生命的必然。
若是太過看重一時的得與失,就只能被利益所累,煩惱叢生。
將得失看小,不在意不計較,人才會活得更輕盈自在。
有個商人抱着一筐精緻的瓷器,去一景區山頂做買賣。
費盡千辛萬苦,他終於將這一筐易碎品運到了山頭。
結果,就在他停下來喘息的間隙,一不留神筐子滑了下去,所有瓷器碎了一地。
路人不禁為他惋惜:這些瓷器得值多少錢啊,就這麼沒了。
商人淡然一笑:不要緊,雖然瓷器碎了,但我爬到了山頂,看到了風景,不也挺好?
亦舒說,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憤憤不平。
對於一時的失去錙銖必較,最後只會給自己找不痛快。
人這一生,都活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命運拿走你一些東西,也會饋贈你一些東西。
正所謂:得失隨緣,心無增減。
將得失看小看輕,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你終能真正活得自在安然。
3
把毀譽看小
《莊子·逍遙遊》里曾提到,在極北之地,有一隻鯤鵬。
它的脊背長几千里,振翅起飛的時候,翅膀就像是掛在天邊的雲彩。
鯤鵬藉著旋風盤旋而上,向遙遠的南方飛去。
路過一片低空時,麻雀看見了它,譏笑說:
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
你為什麼這麼蠢,要到九萬里的高空向南飛呢?
面對麻雀的嘲諷,鯤鵬不為所動。
它繼續翱翔,最終飛到南方天池,獲得了真正的自在逍遙。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像麻雀那樣的人,他們喜歡隨意評價,熱衷於指指點點。
若你過於在意外界的審視和非議,最終折磨的只會是自己。
作家許知遠因為製作了訪談類節目《十三邀》,從而引來很多謾罵。
幾乎每期訪談,都有彈幕罵他「裝清高、偽知識分子」。
他也一度因為這些評論而憤憤不平、苦惱焦慮。
但後來,他通過不斷讀書,逐漸明白:有人的地方就有對錯,有嘴的地方就有是非。
有人盛讚你,就會有人詆毀你;有人說你好,也就有人說你不好。
你沒辦法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於是他不再關注外界聲音,一心打磨節目,現在《十三邀》已播出七季,早已成為訪談類文化節目的標杆。
而他自己,也成為了跨領域的思想者,從事着熱愛的事業,活得清醒篤定。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對於世人的稱讚,我們不必過於激動,對於世人的責難,也不必太沮喪。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不受外界干擾,沉下心來繼續埋頭前行。
人生不易,學會將毀譽看小,閑言碎語別理會,是是非非隨它去。
不在意外界的閑言碎語,你才能心無掛礙,修得一分豁達從容。
▽
《莊子·山木》里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一個人真正的超然自在,就是不滯於物。
別把外物看得太重,沒有慾望的浸染、是非的紛擾,你才能活得無拘無束。
凡事學會往小里看,名利不求,得失不計,毀譽不驚。
當你能夠看淡身外物,放下功利心,自然能卸下精神負累,活得肆意逍遙。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