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則小新聞,值得認真看一看和想一想。
一個小區門口,外賣員因送餐被攔,與小區保安發生衝突,爭執升級後,保安拔走了電動車鑰匙。警察趕到現場後,面對兩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並沒有簡單調解了事,而是講了一番話,令人印象深刻。
這位民警說,「這麼熱的天,你們在較什麼勁?」轉而對保安說:「你才拿多少錢?你拿的是業主的錢,是為業主服務的,把門看好就行了,馬路你管得了嗎?你管好你自己那二畝三分地就完了。你做保安站這一天,怪熱的,他送外賣也不容易。你說你們倆較什麼勁啊,都是苦命的孩子。瞎較勁!」
這幾句話,沒有高高在上,沒有官腔套話,但句句在理,句句有人情味。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語氣,這樣的判斷力,這樣通透的表達,在現實中其實不多見。
我們習慣於看到一些執法人員臉譜化、機械化,一件事無論背景如何、情緒如何,都按流程走,不講人情,也不講溫度。但這位警察不是。他不僅講道理,也看見了人。他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矛盾,什麼只是情緒的宣洩。
現實中,我們太容易把日常的煩躁、委屈、無力,轉化為一次衝突的導火索。尤其是在底層之間。
保安月薪不高,站一天崗,風吹日晒,還不能走神;外賣員時間緊、壓力大,動輒遲到被扣錢、投訴、降權。兩個人都不是有很多選擇的人,他們都是在城市的縫隙里維持着生計。
可當他們站在門口爭執時,誰也不肯退讓半步。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是生活早已把他們磨得滿身火氣,只等一個出口。
現實中,我們看到的許多不起眼的小衝突,其實不是因為對方有多過分,而是因為自己太憋屈。
當一個人無法向上表達不滿,也改變不了自己的處境時,他往往會把怒氣撒在另一個和自己一樣辛苦和卑微的人身上。就像外賣員和保安,彼此都是社會底層,雙方也都沒做錯什麼,卻在最熱的一天,彼此較起了勁。
這位警察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沒有在程序中繞圈,也沒有拿出權威來壓人。他簡簡單單幾句話,就點破了事情真正的荒唐之處。
這才是真正的調解,不只是把眼前的火氣平息,更是在告訴我們,好的執法者,不只是執行規則的人,更是能讀懂情緒、化解衝突的人。
但這還不夠。一次良性的處理方式值得肯定,可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個案層面。
要真正減少這類底層衝突,僅靠講道理的警察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是制度上的回應,是對基層情緒的正視,是把治理的觸角伸到那些日常最容易被忽略的痛點裏。
因為如果生活的壓力依舊沒有出口,如果最辛苦的人依然得不到起碼的尊重與喘息,那這種互不相讓甚至演變為拔刀相向的對抗,就還會一遍遍地上演。
治標的是調解,治本的是緩解壓在他們身上的那一座座看不見的山。
底層之間的互害,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不是因為誰天生有惡意,而是因為現實太沉重,苦日子太長,人們在忍無可忍時,只能或只敢把火氣撒向比自己更弱的人。
這不只是外賣員和保安之間的爭執。這樣的衝突,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各個行業上演着。
我們見過,公交司機跟乘客吵得臉紅脖子粗,明明一個趕着時間,一個困在堵車裡,彼此的煩躁最後演變成互罵。我們也見過,物業和業主因為停車問題大打出手,一個認為自己是服務者,另一個覺得自己是金主,彼此都覺得委屈,要為面子和利益爭個對與錯。
還有更多看不見的衝突。醫院裏,疲憊的護士面對病人家屬的咄咄逼人,語氣生硬了幾句,就被投訴、上網、推上風口浪尖。快遞員在雨天送貨,沒電梯時讓收件人下樓取件,被質疑「態度不好」,差評一出,可能意味着整天白乾。
這些衝突里,沒有真正的贏家。大家都在討生活,誰都沒餘力對抗整個系統,於是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里,對另一個看上去更弱的人發泄委屈。
但問題是,這些人從來就不該是彼此的對立面。他們只是恰好面對面站到了一起,卻誤以為對方是自己麻煩的來源。
這才是最令人唏噓的荒唐。我們沒有把怒火投向製造壓力的源頭,反而花力氣在傷害那些和我們一樣疲憊、一樣沒得選的人。
這時候,一句溫和的勸解、一點點讓步,才顯得彌足珍貴。
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問題都寄托在「講點人情」上,但我們至少應該知道,在制度還未完全完善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是彼此的體諒。
理解、讓一讓、緩一緩,是我們仍然可以選擇的善意。
生活已經夠難,尤其對那些從早忙到晚、既沒話語權也沒退路的人來說,好好活着,比什麼都難。但越是這樣的時候,越不能讓我們的怒氣錯撒在身邊的人身上。
保安不該攔得太死,外賣員也不該火氣太大;護士的態度可能是防線崩潰前最後一絲力氣,快遞員的語氣或許藏着整天被催催催之後的疲憊。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委屈,也有退無可退的那一刻。
這時候,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彼此讓一點、幫一點。因為底層之間的互助,才是真正讓人熬過去的力量。
別再彼此為難了。窮人幫窮人,日子才能過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