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發信息過來:媽,要不要打個電話?
隨即他就打電話來問:媽,我不是跟你說過了我晚上有空嗎,你什麼時候想找我都可以打電話給我的。
一次沒打過電話的我……
我都不好意思說:有啥好聊的?
我也是明白了我去外地讀書的時候給我媽打電話時她說的話:都不到一個月,怎麼又打電話回來了?
只能敷衍兒子:我最近晚上都比較忙!
當時同學正和我一起,她倒是挺羨慕我的,我們兩個的兒子都是同年的,孩子同時在外求學,但她兒子極少主動發信息找她,更別說叫媽媽打電話給她了。
最糟心的是,在他兒子的朋友圈那裡,只能看到一條線,好吧,就那麼水靈靈的被兒子屏蔽了。
明明小時候也是香香軟軟的小可愛,一天天的粘着媽媽,一開口也都是媽媽,可為什麼長大了就陌生了呢?
這種跨越歲月的親密,究竟藏着什麼秘密?
其實,對於這種情況,心理學研究揭曉了答案:
那些長大後依然和媽媽親密無間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媽媽在童年做對了4件關鍵事。
安全依戀關係的建立,決定了孩子一生與母親的情感聯結模式。
一、情感紐帶的建立:0-3歲是黃金期
3歲以前是和孩子建立情感紐帶的黃金時期,一旦錯過就難彌補了。
6-12個月的寶寶像個小尾巴似的追着媽媽,總想賴在媽媽懷裡,這是寶寶進入依戀巔峰期了。
同時,這也是建立情感紐帶的關鍵「窗口期」。
嬰兒大腦在親密互動中會分泌催產素,這種「愛的激素」能強化親子間的信任感。
如果總是媽媽和寶寶一起,那麼他們之間的依戀關係就會很緊密。
但如果媽媽因工作將孩子交給其他人照顧,孩子的主要依戀對象就是照顧他的那個人。
等3歲後孩子即便重回媽媽身邊,那份天然的親近感也已經被削弱。
如果不能親自照顧孩子:
①每天抽15分鐘陪孩子高質量陪伴或玩耍。
②周末或其他特定的時間安排「專屬時光」,只陪着孩子,哪怕只是牽手散步。
當然,三歲以內的孩子一般對媽媽都是比較依戀的,想要建立這種關係是非常容易的,但要記得,如果和孩子分離超3天則可能觸發幼兒分離焦慮,一定要避開啊。
二、肢體親昵
肢體上的親昵是最容易拉近兩個人的關係的,即便只是一個簡單的擁抱。
作為媽媽,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孩子一看到媽媽就會撲向媽媽,卻被無情推開:「別碰我,一身汗!
這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一盆冷水從頭頂澆下來,即便不是很傷心也會感覺很失落。
幾次之後,孩子眼裡的光就漸漸熄滅了。
別小看這麼一個小小的擁抱,觸覺心理學研究表明:擁抱能刺激皮膚感受器向大腦發送安全信號,降低壓力激素皮質醇。
從小缺乏肢體接觸的孩子,前額葉皮層發育可能受影響,導致情緒調節能力較弱。
智慧媽媽這樣做:
①嬰兒期:堅持母乳餵養,哺乳時可輕撫寶寶後背,給孩子做被動操等。
②學齡期:晨起來個親吻或者摸摸頭,睡前捏捏腳。
③青春期:改用擊掌或其他自創的方式接觸。
閨蜜的兒子開學已經大二了,放假的時候還經常挽着媽媽的手一起去散步,逛超市等,平時也像朋友一樣聊天,出門的時候不管去哪裡都會發信息報備,簡直太暖了。
三、情緒接納
很多媽媽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都會說一些不好聽的話,如:
孩子吃飯不小心把米飯掉外面了有點小怕怕,媽媽會罵他,你到底吃不吃?不吃我就全部倒掉了!
孩子打翻牛奶大哭時,媽媽會罵:別哭了,再哭不要你了!
當我們總是用這種情緒反饋給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我有情緒是錯的!
然而,依戀研究顯示,情緒被持續否定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焦慮抑鬱。
而那些能說「媽媽懂你難過」的媽媽,更容易教會孩子調節情緒。
三步接納孩子情緒:
①遇到孩子有情緒,先別著急發火,深呼吸後默念:這很正常。
②靜靜摟住孩子,或遞紙巾,讓孩子把情緒發泄或者梳理一下。
③事後溝通,解決問題。如問他剛才為什麼傷心?下次我們可以怎麼做?
媽媽得要自己能穩定情緒並且接受孩子這些壞情緒,等情緒平穩之後再講道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開始就河東獅吼!
四、放下「為你好」的遙控器
因為"為你好",孩子要吃他討厭的菜,要上他討厭的興趣班,要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我們小時候也經歷過,因為"為你好"去讀了不喜歡的專業,去上了不喜歡上的班……
然而,正因為"為你好"孩子自主探索的翅膀被剪了一下。
要知道,0-6歲是自主意識萌芽期,如果總被干涉,孩子要麼變得依賴性強,要麼在青春期激烈反抗。
這樣做孩子更愛你:
✅ 玩玩具時不指揮「該這樣拼」
✅ 選興趣班時問「你想試試哪個?」
✅ 聊天時說「你的想法很有趣」而非「聽我的」。
"為你好"的本意是為了孩子更好,可以引導孩子,但不是要控制孩子。
或許那些總被誇「懂事」卻疏遠媽媽的孩子,心裏往往藏着未被看見的傷口,所以,別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那麼粘媽媽,因為最好的親子關係是「雙向奔赴」,而不是總給孩子製造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