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關係,與其改變,寧願離開

2025年07月02日21:50:20 育兒 1916
所有關係,與其改變,寧願離開 - 天天要聞

看到一句話,深有感觸:人到中年,越是清醒,朋友越少。

年輕時的我們,總是希望能擁有一個好人緣。

但其實,很多交往只是流於表面,是需要靠你不斷改變自身性格喜好才能得以維繫的關係。

如今到了一定年紀,終於明白,凡是讓人感覺費力的相處,都是錯的。

我們得學會用離的方式善待自己。

與其改變,不如捨棄;與其為不合適的費心,不如用心選合適的。

01

自媒體博主@七七曾分享過一段經歷。

她在傳媒公司上班時,和同部門的一位女生因為私下走得比較近,成了朋友。

後來對方得知她一個人住着一套房子,便以自己的房子租期到了為由,提出想搬來和她合租。

七七雖習慣了獨居,但出於對彼此交情的考慮,還是同意了。

不承想,這一點頭,便成為她痛苦生活的開始。

她素來愛乾淨,朋友則相反,動不動就愛亂丟垃圾,還經常把隔夜的碗筷直接堆放在廚房。

面對這些問題,七七提出過意見,但朋友總是不當一回事。

為了避免發生爭吵,她便只好一再選擇忍耐,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來配合對方。

到後來,朋友的態度竟變得越來越過分。

一次,部門接到一個緊急項目,領導在會上問有誰願意主動接手。

朋友為了表現,當場舉手表示願和七七一起承接,理由是她們住一起,加班時可以互相照應。

可到了真要加班的時候,朋友跑得比誰都快,還美其名曰告訴她,這是相信她的工作能力。

面對堆積如山的文件,七七說自己當時真的體會到了,什麼叫心灰意冷。

人在關係中容易陷入一種誤區:

覺得只要能化解矛盾,那暫時放下自己的立場和需求就是值得的。卻不知,從你選擇將他人感受置頂的那一刻起,就意味關係失衡的開始。

而低位者改變再多,付出再多,也只會成為眼中高位者理所當然的存在。

莫言在年輕時,很注重對同學關係的維護。

有次,莫言組了個飯局,請幾個同學吃烤鴨。

看到大家都酒足飯飽了,桌上還剩着很多菜,不忍浪費糧食的莫言便多吃了幾口。

結果被一位同學看到後,就藉機嘲笑他太小家子氣,非把那點錢吃回去不可。

之後,再和同學們在一起聚餐時,莫言都是小心翼翼,時刻提醒自己要注意形象。

可很快,他又聽到有人在議論,說他假模假樣的,故意只用門牙吃飯。

自此,莫言終於明白,在不對等的關係里,無論自己怎麼改,都是徒勞。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偶爾遷就別人是包容,一直遷就必便是愚蠢。

當相處遇到分歧時,在不影響自身原則的情況下,適當做出一些讓步,當然無妨。

怕就怕,你總是習慣性收起個性,隱藏感受,那就等同於是在為了維繫關係而「削掉自己」。

到最後,不僅換不來笑臉相迎,還會把自己活成廉價又辛苦的模樣。

所有關係,與其改變,寧願離開 - 天天要聞

02

作家劉瑜寫道:

「如果一個人需要你搭上很多精力才能留下,就已經註定不是能陪你到最後的緣分了。」

每個人都期待長久相伴的情誼,但真相卻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陪你一直走下去。

對於和自己三觀不一致、性格不合拍的人,正確的處理方式其實就一種,直接斷開就好。

就像日劇《風平浪靜的閑暇》中的女主大島凪。

有很長一段時間,為了能和身邊人打好關係,大島凪過得很不開心。

明明自己習慣節儉,但每天碰到同事約她一起外出吃飯,她還是會選擇改變原則答應。

明明性格靦腆不喜歡拍照,但每次被朋友拉着自拍,她還是會強迫自己打起僵硬的笑臉應對。

直到一次,她在無意間聽到同事們聊天,以她為話題,說著各種貶損取笑她的話。

那一瞬間,雖然感覺難過無比,但也讓她在痛苦中認清了真相。

之後她果斷辭了職,搬到鄉下居住。

在那裡,她遵從自己真實的意願生活,不僅找回了久違的輕鬆感,也遇到了真正喜歡她的人。

很認可這樣一句話:成年人之間,沒有誰對誰錯,只有適不適合。

很多時候,我們在關係中所感受到的不舒服,其實都是一種篩選標準。

是在提醒你,對方與你並不同頻,沒有強行磨合的必要。

我們需要做的,是儘早接受現實,然後順勢而為。

法國畫家埃米爾·左拉和保羅·塞尚結識於少年時期,曾是一對志趣相投的好友。

後來兩人走向了不同道路,左拉成了知名作家,而彼時塞尚還只是個苦苦堅持學藝的窮畫匠。

儘管塞尚十分努力,但在左拉看來,塞尚的堅持毫無意義。

在多次勸說塞尚棄畫從文無果後,左拉便在書中以其為原型,塑造了一個走投無路的畫家形象。

面對畢生知己對自己的誤解與否定,塞尚雖然很難過,卻不強求。

之後,他乾脆終止了與左拉的往來,專註於潛心學畫,直到成為法國頂級的印象派繪畫大師。

成熟的人都深知,走入任何一段關係的目的,都是為了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如果這段交情只能給你帶來消耗而沒有任何滋養的話,那便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不如就揮揮手,學會主動退場,及時止損。

漸漸地你就會領悟:與有些人的告別,並不是壞事,而是為了讓你的人生變得更開闊。

所有關係,與其改變,寧願離開 - 天天要聞

03

什麼樣的關係,可以稱之為是優質的關係?

可能有人和我一樣,曾認為,好的關係必然得源於兩個人的全心投入,全力維繫。

等到後來,經歷過很多關係帶來的桎梏後,才懂:

真正難能可貴的情誼,是做到彼此尊重與接納。

是允許別人做別人,也允許自己做自己,能互相扶持,卻互不勉強。

台灣主持人陳文茜為人理性,一直以來,都把愛情視作是不可靠的存在。

但她的好友白先勇卻相反,作為一名作家,他對研究中國式傳統愛情充滿了熱忱。

後來,由他主持製作的《牡丹亭》,以演繹穿越生死的愛情故事轟動兩岸三地。

一時間,白先勇的才華引發了廣泛讚譽。

但作為好友,陳文茜卻從不參與該話題的討論,也沒有因此而表達出對白先勇的賞識。

為此,不少人開始對她和白先勇的友情提出質疑,覺得她這是心存妒意。

關鍵時候,是白先勇主動站出來,向身邊人解釋了陳文茜的想法和立場。

對白先勇給予自己的理解,陳文茜自然也十分感動。

經此一事,兩人的情誼也變得愈加篤定深厚。

真正走得長久的關係,不是有多親密無間,而是有足夠的自由度,從不讓彼此為難。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永遠不要為了遷就誰而改變自己,更不要因此而擔心關係的破裂。

人與人之間,同氣相求,同聲相應。

會和你走散的,都是不對的人,真正適合你的人,只需要你忠於做自己就足矣。

哲學家李澤厚,在學者圈內向來算是一個特立獨行之人。

他不通人情世故,不喜熱鬧,晚年旅居美國後,每次回國都為自己定了一條「三不」原則:

可以吃飯不可以開會;可以座談不可以講演;可以採訪、照相,不可以上電視。

平時與人交往,他寡言少語,一旦涉及原則性觀點又寸步不讓,即使對再熟的人也不留情面。

但如此有個性的李澤厚,身邊卻不缺堅定認可支持他的人。

特別是他和學者劉綱紀的友情,更是一直為人所稱道。

兩人繼大學同窗之後,一路攜手合作撰寫美學著作,為彼此贏得了「北李南劉」的佳號。

這正應了一句話:靠費心迎合得來的交情只是一時的,用人格魅力吸引來的情誼才是一世的。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

豐富自己,永遠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你若活出真實無畏的姿態,自會遇到鍾情於你本真的人,與你同心同頻,相知相惜。

很認可這樣一句話:

人到中年,自我成全與保護最好的方式,莫過於修鍊篩選關係的智慧。

遇到不舒服的交往,就及時抽身;碰到不值得的情誼,就適時遠離。

要相信,你永遠是獨一無二的你。

往後餘生,你無需妥協,更不必改變什麼,只需要好好做自己,和能讓你笑的人在一起。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 天天要聞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高三那點事兒,做過父母的都懂。辭職、租房、陪讀,咱們中國爸媽特別是媽媽,為了孩子什麼都豁得出去。別說小出租屋蝸居一年,天塌下來都認。有誰不是想着:「我再堅持堅持,他就能上一所好學校!」但是時代變了,眼下陪讀早把家變成了「全職保姆加心理諮詢室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 天天要聞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原來,你會經歷必須經歷,你會走過必須走過的,你會失去不可避免的,你會承受難以承受的,你會撐住不能撐住的,你會肩負必須肩負的一切,這就是人生。
一個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深度好文)

自誕生至終結,無人能全程相伴。父母會老去,留下我們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朋友會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尋夢想;愛人或許也會在某個轉角離去,留下我們獨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獨,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生命賦予的必然課題。周國平曾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學會與孤獨共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