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補課和吃飯一樣稀鬆平常。
誰家孩子不補課,就像誰家飯桌上沒鹹菜似的——怎麼看怎麼寒酸。小學補英語,初中補數學,高中什麼都補……
甚至連體育,都想找私教練個「百米衝刺原地起跳」。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我們補的不是課,是心理安慰。
因為在家長眼裡,孩子的學習問題不叫「節奏沒對、方法不對」,只叫「老師沒講好」、「學校不儘力」、「必須得外包一下教育」。於是,家長的錢包嘩嘩掏,孩子的眼圈黑黑冒,一整個狀態像被拿去反覆烘乾又暴晒的毛巾——乾癟、發硬、易撕裂。
實際上,但凡家長多讀幾本書,知道點教育心理學,就會明白一句話:
你永遠無法通過花錢,替孩子建立學習的「內驅力」。
第一、「補課的焦慮」,其實是自我安慰
補課這事兒,如果不從「補習」兩個字開始講,那就得從「臉」字說起。家長的「面子」,孩子的「樣子」,補習班的「票子」,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我有個親戚,孩子高一剛開學兩個月,物理課還沒上到「摩擦力」,家長就像被什麼「內力」所推動,急吼吼地把孩子送去補課。我問為啥這麼著急。
她說:「不補,感覺別的家長都在補,就我沒補,好像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
我一聽,樂了。
原來,不是孩子怕落後,是家長怕自卑啊。
後來有一次,她找了個據說是奧賽金牌教練的補習老師,孩子連課本還沒捋清楚,老師就開始講「電場與磁場如何並肩作戰拯救地球」,搞得小孩像看《流浪地球2》的劇透,根本跟不上劇情。
三節課下來,孩子說:「我現在物理不是不會,是不敢碰。」家長卻咬牙說:「堅持,總會有效果。」
結果堅持到月考,全班倒數第三。
看來,你以為孩子學的是物理,其實補的是家長的焦慮。
鄰居家的兒子,高二下學期「全面開補」,周一數學、周二物理、周三化學、周四英語、周五語文,周末全天「壓軸套餐」。
一天放學,孩子在門口被我逮住,笑得跟哭似的:「叔,我都快成行走的校外培訓廣告牌了。」
我看他手裡拿着5本練習冊,沉得腳都踢不起來,問他最近成績咋樣。他幽幽地說:「語文不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了,數學題能做的全忘了,倒是政治課上懂得比同桌多,因為我有『社會實踐』。」
他媽卻跟親戚炫耀:「我們家孩子現在可上進了,天天不在家!」
問題是,孩子不在家的背後,是學習也不在狀態。
還有個老同學,孩子高三了,怕跟不上,找了個據說是「985天價物理老師」。第一節課要價600,一節課講的是「速度、加速度和人生的加速度」。
聽完課,孩子說:「媽,我學到了一個道理,物理要收費貴,才能讓家長覺得值得。」第二天,這孩子偷偷去圖書館自學,怕家裡繼續「投喂高價老師」。
你問他為啥?他說:「我怕我再上幾節課,我就開始懷疑人生了,覺得自己不是考生,是老闆。」
你看,有些天價補課,補的是心病,燒的是冤枉錢啊。
第二、「內驅力」才是硬通貨,補課不是萬能膠
從教這麼多年,補課補到最後成效斐然的學生,幾乎都有一個共性:不是家長推着走,而是學生自己拽着學。
我帶過一個學生,姓蓋。
剛進高三的時候,不起眼,默默無聞那種。但你只要在教學樓待到晚上,就一定能看到她蹲在辦公室門口,抱着厚厚一摞習題,眼睛裏寫着「問題已加載完畢,請老師連接WiFi解答」。
她的補課不是家長安排,而是自選頻道;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出擊。你講得快了,她追着問;你講得深了,她琢磨着寫反思;你講得淺了,她嫌不夠勁,還會反過來給你找錯別字。
一年後,高考成績出來,她一躍成班級第一,全家都嚇了一跳。
她爸說:「原以為孩子平時不吭聲,沒想到背後這麼拼。」
所以說,內驅力不靠催,靠點火;補課不是引擎,是助推器。
我還教過一個「自主學習之光」的男孩,每天中午吃完飯不回宿舍,鑽辦公室給老師講題。不是問,是講。
他說:「我先講一遍,我講不明白你再講我。」
有次他非要自己給全班講一道題,講了20分鐘,把本來能5分鐘做完的題講成了懸疑推理劇,連我聽了都想投稿《故事會》。
後來高考他考上了中傳,說想以後拍個紀錄片叫《一個人和他死磕的物理題》。你以為他靠的是補課?
錯了,他靠的是沉迷式上頭。
另一邊,我教過一個家裡逼着補課的女孩,家長給她安排了一個「名校碩士全科一對一套餐」,結果孩子每天晚上課後回家大哭:「我感覺我不是在學習,是在打怪升級,結果連怪是啥我都看不清。」
她媽勸她:「忍一忍,都是為你好。」她委屈巴巴地說:「我知道是為我好,但你好歹問問我想不想好。」
最後,孩子居然靠自己偷偷做錯題本,一步步穩住了成績。
顯然,好習慣、主動性、抗壓能力,才是真正帶她衝線的動力。
第三、補得好是錦上添花,補不好是雪上加霜
很多人問我:到底該不該補課?
我一般不說「該」或「不該」,我說:「看你是想吃藥,還是想吃糖。」
補課要「對症下藥」,不是「對時間開炮」。不是你補得多就學得好,而是你補得準不準、補得合不合適、補得能不能起效。
有學生明明是閱讀能力不行,家長卻一門心思補作文;有學生明明是做題馬虎,家長卻砸錢學奧數技巧。
把問題當成形式,用錢糊臉,那不叫教育,那叫「刷存在感」。
記得有位王同學,高考前一個月找到我說:「老師,我哲學部分怎麼越學越迷糊,感覺心智還不如孔乙己。」
我聽了哈哈大笑,拉着她整整花了三個晚自習時間,把《認識論》拆成八大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講成了「炸醬麵比拉麵好吃但也因人而異」,她聽完一臉恍然大悟:「原來哲學不是死背,是把腦子用活。」
高考完她來找我,拉着我說:「感謝你讓我明白,原來『物質決定意識』不是跟我作對。」
還有個家長,給孩子找了三個物理老師連軸轉,結果孩子成績還是原地踏步。他爸苦惱:「老師怎麼都沒用?」孩子幽幽地說:「爸,不是老師沒用,是我沒聽懂三個版本,他們互相打架。」
後來換成自己找老師「單點透析」,問題一個個解決了,成績反而蹭蹭上。
看得出來,他的問題不是「沒補」,而是「亂補」。
所以說,高中生到底該不該補課,說白了,沒有統一答案。但有一條經驗,誰聽誰吃虧少:不怕你不補課,就怕你不動腦。
與其花大價錢追「補課界明星」,不如先幫孩子照照鏡子,看看學習習慣是不是像床底下的襪子——扔了一地沒人撿。多花點時間幫孩子找到節奏、重建自信,而不是甩手找老師當「學習保姆」。
如果非得補,就得像點菜一樣清楚:知道自己要吃什麼,為什麼吃,吃了管不管飽。
我帶過太多學生,發現那些最出成績的,不是補得最勤的,而是自我驅動最強的。你可以帶他走一段路,但你不能代替他走完全部。他得自己邁腿,你才能扶一把。
與其追問「需不需要補課」,不如認真回答「孩子到底想不想學」。能搞定這個問題,其他的都不是事兒。
說到底,補課只是種手段,成長才是目的;補的是短板,不是長跑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