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古時文人墨客,總愛將茶事融入生活雅趣。
北宋詩人林逋隱居西湖孤山,梅影橫斜間,汲泉煮茶,以茶會友。
還寫下「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的佳句,將茶的清雅與生活詩意融為一體。
在那方小小的茶席上,一甌春茶,承載的是文人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時光流轉,窗外繁花依舊。
花瓣輕輕落在木桌上,像撒了層薄薄的月光,這樣靜謐美好的日子,最適合泡一杯茶,讓時光慢下來。
但走進茶店,面對琳琅滿目的茶葉、形態各異的茶具,許多新手雖滿心嚮往,卻不知從何學起。
其實,泡茶就像學騎單車,掌握了基礎要領,便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接下來,就為大家梳理學習泡茶的入門路徑,助你邁出第一步。

《2》
第一步,要挑選契合自己的蓋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對剛入門的茶友來說,挑選一隻稱手的蓋碗,是泡好茶的第一步。
蓋碗是否合手,直接影響泡茶時的手感與出湯效果,甚至決定了泡茶體驗的舒適度。
那如何挑選到稱手的蓋碗呢?
判斷蓋碗是否稱手,抓握感受很關鍵。
初次挑選時,可將蓋碗拿在手中,自然張開大拇指與中指。
若兩指勉強夠到碗沿兩側,說明蓋碗口徑過寬,抓握時會容易因受力不均而費力。

市面上常見的蓋碗容量多為110毫升與130毫升,其中110毫升堪稱「黃金標準」。
這個尺寸符合大多數人的手型,抓握時拇指與中指能輕鬆貼合碗沿,既不會因太小而局促,也不會因過大而打滑,尤其適合新手練習出湯手法。
另外,有許多人誤以為碗壁越厚越不燙手,實則不然。
厚胎蓋碗雖看似結實,卻存在致命缺陷,它的導熱性強但散熱慢。
熱水注入後,熱量會迅速積聚在碗壁中,長時間無法散去,反而更容易燙手。
反觀薄胎蓋碗,儘管碗壁輕薄如紙,卻能憑藉出色的散熱性快速導出熱量。
當熱水接觸碗壁時,熱量會通過薄壁迅速擴散到空氣中,手持時僅能感受到溫和的溫度,反而更安全。

《3》
第二步,要準備好起手勢。
剛開始學泡茶的朋友,經常會遇到手忙腳亂的情況:
水燒開了急着注水,結果蓋子沒拿穩;剛倒完水又發現蓋碗燙手,茶湯都悶苦了。
其實,這些問題都能通過提前準備好起手勢解決。
什麼是「起手勢」?簡單來說,就是泡茶前的手部準備動作。
就像炒菜前先備好調料,提前調整好手勢,後續泡茶才能行雲流水。

蓋碗泡茶為了實現快速出湯、避免悶泡,建議雙手分工操作。
以右撇子為例,右手揭開杯蓋,持在手上,左手則負責注水,端起燒水壺。
左撇子則反之,左手控蓋、右手注水,核心是根據自身習慣確定主導手,確保雙手動作流暢銜接。
很多人會問:「能不能用同一隻手完成注水和出湯?」
雖然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操作中會增加悶泡風險。
單手操作時,從注水到放下水壺、再拿起蓋碗出湯,中間停頓的幾秒鐘,足夠讓茶葉釋放過多苦澀物質。
就像煮麵條時關火後沒及時撈出,麵條會變得軟爛,茶葉泡久了也會失去鮮爽口感。

《4》
第三步,使用三指握碗法。
新手學蓋碗泡茶,最頭疼的就是被燙到。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剛端起蓋碗,手指就被燙得一哆嗦,茶湯灑得到處都是,嚴重的還可能把蓋碗摔碎。
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抓握手法,三指握碗法,就能輕鬆解決這些問題。
三指握碗法到底怎麼操作?
其實很簡單,伸出慣用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把大拇指和中指輕輕搭在蓋碗兩邊的碗沿上,食指穩穩地摁住蓋鈕。
這三根手指自然形成一個三角形,既穩固又省力,輕鬆就能端起蓋碗。

這裡有個關鍵,一定要握碗沿,別碰碗身。
注滿沸水的蓋碗,碗身溫度極高,直接用手碰肯定會被燙到。
而碗沿尤其是寬碗沿的蓋碗,因為離熱水有一定距離,短時間內溫度不會太高,握在上面既隔熱又安全。
錯誤的握法不僅容易燙傷,還會影響出湯速度。
一旦手被燙到,本能反應就是趕緊鬆手,這樣很容易把蓋碗摔了。
而且握得不對,手腕轉動不靈活,出湯慢了,茶湯就容易悶苦澀。
剛開始練習時,可以先用空蓋碗找手感,熟悉三指發力的方式。
等動作熟練了,再慢慢加入溫水、熱水練習。

《5》
第四步,使用環壁注水。
剛開始學泡茶的朋友,很容易被網上各種注水技巧繞暈。
高沖、低斟、順逆時針轉圈……看着專業,實際操作起來手忙腳亂。
其實泡茶注水沒那麼複雜,對新手來說,掌握環壁注水法 ,就能泡出好喝的茶湯。
為什麼不推薦新手嘗試複雜注水方式?
高沖容易濺水燙傷,定點注水又可能讓茶葉泡不均勻。
泡茶注水的核心,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讓茶葉快速吸水,釋放香氣和滋味。

環壁注水具體怎麼做?
燒好開水後,把水壺放低,貼着蓋碗內壁,像畫小圓圈一樣勻速注水。
這樣水流能均勻浸濕每一片茶葉,避免有的茶葉浮在表面不釋放味道。
注水時要注意,不要超過最佳水位線,以合蓋後碗口不溢水最佳。
如果注得太滿,不僅茶湯容易變淡,倒茶時還會燙手,操作起來也不方便。
剛開始練習時,可以先拿空蓋碗模擬注水動作,熟悉手腕轉動的節奏。
實際泡茶時,注水速度稍快些,3-5秒內完成,讓干茶快速浸潤。

《6》
第五步,快速分離茶水。
剛開始學泡茶的朋友,常常會糾結茶湯該泡多久。
其實,對優質白茶來說,想要泡出鮮爽清甜的滋味,關鍵就在於快速出水 。
為什麼要快?就像煮青菜,時間久了營養和口感都會流失,茶葉泡太久,釋放的不僅是香氣和滋味,還會帶出過多的苦澀物質。
尤其是內質豐富的白茶,注水後立刻合蓋、快速倒出茶湯,才能最大程度鎖住鮮爽感。

一般來說,從注水到大部分茶湯倒出,控制在7-8秒最合適。
具體操作時,注水完成後,用三指握法迅速合蓋,手腕輕輕翻轉,將茶湯倒入公道杯。
倒完別急着放下蓋碗,稍微傾斜、輕晃一下,確保碗底的茶水也瀝干,避免殘留的濃茶湯影響下一泡的口感。
當然,「快出水」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前六、七泡時,茶葉內含物質豐富,快速出湯就能泡出層次豐富的茶湯。
等到後面幾泡,茶味慢慢變淡,就可以適當延長浸泡時間,讓茶葉充分釋放剩餘的風味。

《7》
學習泡茶沒有捷徑可走,就像學騎單車,總要經歷搖搖晃晃的階段。
眼睛看到的注水姿勢、抓握手法,若不親手實踐,永遠只是紙上談兵。
這個過程急不得,需要反覆練習,讓動作形成肌肉記憶。
作為新手,不妨放下急於求成的心態,從最基礎的選器、注水、出湯練起。
每一次被燙到的小失誤,每一杯不盡人意的茶湯,都是成長的印記。
沒有人天生就是泡茶高手,那些行雲流水的沖泡動作、恰到好處的茶湯滋味,背後都是無數次練習的積累。
靜下心,慢慢來,終會在茶香氤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泡茶節奏。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