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孩子一起去踏青,在文化公園裡,他撿起地上的樹葉端詳了一陣,突然說:「媽媽你看,這樹葉邊緣的鋸齒,像不像AI畫的?」我有點意外,沒想到孩子的觀察這麼細緻。
我家孩子喜歡研究植物,對AI作圖也非常感興趣。他曾用平板電腦的繪畫軟件,反覆生成不同的植物圖案,樂此不疲!所以現在我真的覺得,AI早已像空氣一樣,滲進孩子們的成長日常。
讓AI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望遠鏡
朋友家五年級的女兒,最近成了班裡的「小紅人」。小姑娘經常用DeepSeek來幫助同學們潤改作文,那些原本生硬和乾巴的描述,經過AI潤色後,畫面感頓時躍然紙上!
「陽光像金色的雲絮,懶洋洋地趴在窗欞上,把玻璃烘成一塊溫熱的麥芽糖。」看着她作文水平越來越好,老師還以為她報了寫作班,殊不知是AI幫她敲開了語言文字的美育之門!
還有我們鄰居家的小哥哥,以前見數學題總皺眉,現在也知道了怎麼用AI解決難題。它不僅能給出詳細的解題步驟,還能運用動畫來演示其原理。
那天來我家,他邊給我家孩子演示邊說:「數學有啥難的,分數除法就是把整體不斷拆分,切像切蛋糕一樣!」從兩個孩子互動中,我深切感受到,AI不是冰冷的數據和代碼,而是一位貼心講師!
如何讓教育在科技浪潮中獲得平衡
就在前幾天,我帶着孩子體驗了一把AI繪畫工具DALL-E。在他輸入指令「會飛的鯨魚」後,屏幕上很快出現一條閃着熒光的巨鯨,遨遊在星雲間。
孩子驚嘆,卻不解:「可是真正的鯨魚不會飛啊,為什麼AI能創造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這個問題讓我一愣,然後和他一起找AI解答。
得出的答案:AI的「想像力」在於把人類世界已有的元素打亂重組,就像孩子用橡皮泥混合所有顏色捏造型一樣。這種「創造」,其實更像是拼貼畫大師,而非真正的創造和發明。
所以AI看似無所不能,但並不能真正替代人類的想像力,只是拓展了我們認知的邊界。比如孩子用AI繪製一幅恐龍與機械人對戰的畫面,他會主動查找《恐龍百科》對照骨骼結構和外形等。
所以,人工智能科技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也將成為孩子們探索世界的重要窗口,讓他們適當接觸,是培養未來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讓AI教育回歸成長的本質
但是人工智能也讓很多家長陷入了擔憂。比如,我家孩子寫作業偶爾會「偷懶」,遇到不會做的題,會第一時間想找AI老師,而不是主動深入思考。
又比如上次,他通過AI完成了一份手抄報,畫面過於精緻。連他自己都說:「這是AI生成的,我不會畫。」所以,AI帶來的便捷性,也可能會侵蝕孩子動腦動手能力。
為此現在我和他約定,AI可以用,但前提必須得自己先嘗試。這就好比,用導航前必須得先認路牌,否則哪天沒了信號,連回家的方向都找不着。
給未來裝上溫暖的"人性芯片"
如今的AI有多火?寶媽遇育兒問題找AI比醫生說得還詳盡;公司同事分分鐘用AI調試生成PPT;藝術生的美術作業,全班有1/3動用AI輔助設計;連樓下便利店大叔都在研究AI進貨系統……
所以,為了更進一步接觸並了解AI,我給我家孩子買了一套《孩子的AI第一課》。它專為0基礎的中小學生而設計,引領孩子走進神秘而奇幻的未來世界。
它以漫畫的形式講解知識,知識概念和趣味情節相結合,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又將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相結合,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
寫在最後
站在科技與教育交匯的潮頭,很多家長還在焦慮該讓孩子「擁抱」還是「遠離」AI。這好比教孩子用勺子吃飯,並不會讓他們忘記咀嚼的滋味。適當引導孩子體驗新科技,只會讓他們成長更全面。
如果您也正在為如何給孩子啟蒙AI發愁,不妨從《孩子的AI第一課》開始。這套書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把技術分解成有趣的成長拼圖,讓他們既保持對科技的好奇,又不失人性的溫度。
畢竟,我們培養的不僅是會使用AI的人,更是未來掌握AI走向的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