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啟功老先生是當代文化界的全才,在國學、詩詞、書法、繪畫、文物鑒定、古典文獻等領域都有可圈可點的貢獻。當然,他一生最大的成就無疑在書法上,由他創造的「啟功體」,撰寫的多部書法專著,影響了許多人。
實際上,在書法沒有出名前,啟功是以國畫聞名藝術圈的,許多人以收藏他的國畫為榮。
只不過,當時他的畫雖然不錯,但疏於練字,常常因為落款字跡不好看,招來許多嘲諷。直到有一次一件事傷了他的自尊,才讓他下定決心好好練字。

某次一名收藏家要收藏啟功的畫,卻明確告訴他不要題款,收藏家決定邀請一位書法名家在上面題款。
啟功聽後既生氣又羞愧,生氣是因為自己畫的畫卻不能在上面題款,如同一件東西只做好七成就因為手藝問題被人強行拿走,羞愧是因為對方看不上自己的字,擔心影響了畫的品味,這讓一位在繪畫圈頗有名氣的人臉面何存。
事後,啟功發誓一定要苦練書法,讓自己的書法跟國畫達到同一個高度,從而堵住那些人的嘴。
後來,啟功在書法上大有所成,他多次對外暢談了自己學習書法的心得:我學習書法受益最大的地方並不是向多少名家請教,而是靠自己多年摸索出來的土辦法,我感覺這個辦法甚至比向王羲之、顏真卿請教還管用!

那麼,啟功所說的土辦法究竟是什麼?他又是如何摸索出來的?我們一起去看看。
剛開始學習書法時,啟功遇到了許多困難。比如,關於先練什麼字體的問題。有人建議他先練習楷書,說楷書是基礎,只有打好了基礎再練習其它字體才能遊刃有餘。有人主張他先學篆書,說篆書是書法的源頭,不從源頭練起怎麼能學好書法。有人倡導他先學隸書,說隸書是一種過渡字體,練好了隸書再向前練或者向後練都不會陌生。
啟功請教了許多人,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有些人的有的觀點甚至還自相矛盾,這讓他相當困惑,卻一時半會又找不到解決辦法,只能硬着頭皮向下練。

後來,啟功乾脆臨摹一段時間的字帖後,邀請一些人當面點評,打算聽聽他們的意見再做定奪。
遺憾的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嗜好和評價標準,讓他再次為難。
有人說他的執筆方式不正確,連基本的「懸腕」都做不好,想練出來不容易。
有人說他的字在間架結構上有問題,導致字體不夠美觀得體。
有人說他的點畫沒有特色,不懂筆法上的變化,該肥的筆畫不肥,該瘦的筆畫卻不瘦。
有人說他的字如同一堆柴火棍堆成,空有外形而沒有神韻。

這些建議讓啟功更加苦惱和迷茫,他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寫書法的料,以至於有一段時間,他乾脆不去練字,也不敢下筆,整天閉門不出,思考着該如何進入書法之門。
糾結了幾年後,啟功逐漸發現,欣賞書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就像吃飯一樣,眾口難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和標準,也會提出不同的意見。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愛好與習慣來給你提意見,況且,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你本領再高又怎麼能在書法上滿足所有人的口味呢?
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實踐,啟功突然悟出一個好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循序漸進」。

每當他創作完一幅書法就貼在牆上,用毛筆圈出幾個滿意的字。再練一段時間後,他再回過頭審視這幾個曾經滿意的字,突然發現它們有不少敗筆。比如,字的結構不夠美觀,線條在粗細和輕重緩急上的變化不夠明顯,運筆過程中的起承轉合不夠合理,整篇的章法布局有問題,等等。
接着,他會拿起毛筆直接在這些字的旁邊糾正這些毛病,重新寫上讓自己完全滿意的字。
有時,為了更直觀,他寫完一幅字會把自認為寫得好的字剪下來貼在牆上,過段時日會把這些字撤走,再貼上滿意的新字。如此循序漸進反覆數年後,他發現自己在書法上的進步很快,效果很明顯。
直到在書壇佔據一席之地後,啟功對外宣稱,自己摸索出來的自學方式讓自己受益匪淺,效果要比向古往今來的書法大家請教都要好。

啟功為什麼要這樣說?他引用了「詩聖」杜甫的一句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啟功說:寫字跟作文的道理一樣,優劣好壞只有自己心里最明白,經歷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最懂,別人卻未必能夠理解。學書法的人如果問別人怎麼寫字,實際上並沒有多少用處,不如捫心自問,自己心中的滿意度很關鍵,自己覺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啟功舉一反三,認為這種學習方法不僅適合練書法,也完全能用在其它創作上,比如,寫作和畫畫。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做到「溫故知新」,要在不斷地自我審視里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改進,只有如此,才能不斷進步。

啟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幾個道理。
其一,實踐出真知,每個人只要勤于思考,敢於實踐,並結合自身特點,完全可以在自己從事的領域里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方法,這個方法要比別人的說教強很多倍。
其二,任何時候,人都要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不能人云亦云。
其三,學藝術是一個苦差事,堅持很重要,當毅力遇上正確的學習方法,修成正果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