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人體好比小宇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整體通暢時,就不會產生疼痛感;一旦有痛的感覺,那就表示有些不通暢的部位需要調整。
人的觀念和思想也是如此,不通,可能會抑鬱苦惱,人生灰暗無光。通了,就會豁然開朗,人生色彩斑斕。
那麼,如何才能通呢?
01
必須依理而變才能求通
《易傳》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遷流當中,正如《論語 · 子罕篇》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整個宇宙是一個變化的大曆程,和孔子當時所看到的河流一般。
《繫辭上傳》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變化有象有形,大家張開開眼睛便能看見。
《繫辭下傳》又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宇宙唯有變化,才能夠不窮而久。
因為變可以不窮而通,而通即能久而不停息。變化是宇宙的根本事實,只要萬物生生不已,變化就能永不止息。
然而變是變,化是化,彼此並不相同。
「化」是變的過程,而「變」是化的結果。一切時時都在化,都需要一段時間,我們才能看出變的成果。
易學更進一步指出,變化是有條理的,變化必須依據不易的常則,才不致亂變而造成不通的惡果。
《繫辭上傳》云:「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一切動靜都有不變的常則,也就是有常道可以依循。
剛柔的符號一旦定下來,便可以分辨清楚是不是符合常則。又云:「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天下事物變動不已,卻不能亂七八糟而不合條理,因此,《繫辭下傳》直接指稱:「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這個「一」,便是永恆不易的常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生」——不是生命,而是創造。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一切都是電磁波的變形,宇宙的電磁波一直存在着光速的現象,我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把原有的光速現象加以改變形態而已。
不論如何,有原則地應變才能通;缺乏原則或者違反常則的變,徒然製造一些紊亂的惡果,那就是不通。
02
持經達變才能真正變通
不易的常則,稱為「經」;變易的因應方式,則為「權」。
「經」是不能變易的基本原則,應用的時候,必須因應當時的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做出因人、因事、因時、因地的合理應變。
那就是我們常說的權宜應變,也稱為權宜措施。
「持經」的意思,是堅持既定的原則,維持一貫的理念,確立永遠的目標。
「達變」的用意,應該是為了達成「持經」所做出的某些調整或改變。
所有的權宜應變,都應該有利於既定原則的實現,換句話說,一切的權宜措施,都不應該違反或偏離既定的原則。
長久以來,中華文化歷經各種外來文化的衝擊與內部不同意見的挑戰,都能夠順利地加以整合。
便是古聖先賢立經,後代子孫持經,大家再怎樣求新求變,都不敢離經叛道或做出離譜的改變所產生的功效。
中華文化得以源遠流長,歷久彌新,主要的原因,便是中華民族具有持經達變的素養和能力。
不幸的是,二十世紀以來,我們這種能力正在快速地喪失中。面對外來文化,我們既不能持經,也不能做出合理的權宜應變。
最初學日本,然後學歐美,接着想學蘇俄……不但不能持經,而且不知如何應變。
殊不知易學啟示我們:唯有持經達變,才能真正變通;想要變而能通,非持經達變不可。
幸好歷經動亂,我們已經迷途知返,思前想後,決定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易學在二十一世紀必將發揚光大,和這種反思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如何持經達變,是學習易理的必修課題。及早把「經」找回來,才能做到真正的通達。
03
推己及人才能人我互通
就人與人的相通而言,我們把「知相通」稱為「理解」;將「情相通」叫做「同情」;而以「意相通」當成「同感」。
無論理解、同情或同感,實際上都不是「實驗」或「經驗」所能夠達成的,而是必須用心「體驗」,才能獲得真正的效果。
求學過程中,我們大多做過科學實驗,卻由於科學缺乏感覺,因此很難有所體驗。
實際生活中,我們也都具有相當的經驗,但若只有經歷而缺乏磨鍊,同樣也不可能有什麼體驗。
體驗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結果,目的在求人我相通。
《論語 · 先進篇》記載:有一天,子路、曾點(曾參的父親)、冉有、公西華這幾位弟子,陪孔子坐着。
孔子說:「你們可能因為我稍微年長,而不方便說出心中的話,現在不妨隨興些,談談自己的志願吧!」
於是子路、冉有、公西華都侃侃而談,各自說出自己的心愿。此三人皆胸懷大志,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
唯有曾點在孔子的催促下,最後才說:
「我沒有同學們那樣有作為,只想在晚春時節,穿着春天的衣服,和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少年,渡過沂水,在空曠的地方放聲高歌,一路吟詠而返!」
孔子十分欣賞曾點的想法,毫不保留地說出:「吾與點也!」因為曾點所呈現的,是一種仁樂合一的圓融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充實之美。
人人倘能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大家歡暢悅樂,應當是己安、人也安的人生藝術。
這種人我相通的境界,不必為了生活或居於理想的追求而緊張忙碌,才是「看似彼此不關心,實則人人都滿足」的難得通達與真正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