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特別喜歡這樣一段話:
如果我做的某些事情比較出色了,那也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夠高夠遠,也就跟着學會了很多優點和經驗
可見,優秀的人從來不會停止學習,不斷學習借鑒、挑戰上進,這便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力量
那如果要問一個優秀孩子是怎樣拉開差距的
我認為,優秀也是分階段的,在成功這條路上也沒有什麼捷徑,只能腳踏實地把握每一階段才能保持穩步前行
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
特別是年齡還比較小的孩子,他們身上的可塑性比較強,階段性影響更是起到矚目作用
特別是能影響孩子優秀的一些成長階段,如果錯過了培養的最佳時期,那等到青春期就難再掰回來了
比如,以下四個成長階段,對孩子的學習成長、乃至人生走向都大有意義:
第一階段
0~3歲:情感撫養
為了孩子能夠在學習方面可以成長得更好,太多家長都把希望寄托在好的學區房和昂貴輔導班上
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也是在忽略孩子的能力培養
我們想想,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哪裡?上學之前是家庭,上學之後是學校,這兩個地方也是決定孩子能力發展的主要棲息地
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優秀影響,又是重中之重
特別是早期階段的「情感撫養」,它直接決定了孩子日後的人性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媽媽在做飯的時候,爸爸在一旁體貼地捶背拿菜,孩子看了會覺得很溫馨,也會用爸爸愛媽媽的方式,去愛媽媽
相反,如果媽媽一個人在廚房辛苦操勞,而爸爸在一邊像個沒事人一樣打遊戲,還會經常吵架拌嘴,那媽媽就會情緒不穩定,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也帶着憤怒
可見,父母的關係如何,還有家庭氣氛感怎樣,這些對孩子的情感認知都有着直接影響
都說家和萬事興,和睦家庭也是孩子優秀的根基地
倘若我們從小就不注重孩子的情感撫養,讓他們生活在恐懼、擔憂、或者缺愛的環境下,那糟糕的情感體驗就會讓孩子產生糟糕的感覺
小的時候因為在乎爸爸媽媽,還會用討好、示弱、或者服軟去哄媽媽開心,可情感從來都是相互性的
特別是長期感覺自己不被愛的孩子,他們內心的壓抑、憤怒包括怨恨,都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爆發出來
那個時候,反抗和叛逆就是孩子的情感體現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就跟建房打地基一樣,你需要先通過情感撫養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基地
當孩子願意分享、願意溝通、也願意傾聽時,父母的教育和影響力才會啟動真正的價值
那麼,在情感撫養這個階段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什麼呢?
首先,情感撫養需要建立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0~3歲,不管隔着千山萬水,能把孩子帶在身邊就盡量帶在身邊
其次,和孩子的聊天習慣要從小培養,不管是牙牙學語、還是口齒不清,耐心地多跟孩子講講話,讓孩子從小喜歡父母的聲音,長大後才會產生聊天慾望
最後,情感撫養需要用心去陪護,它並不是你陪在孩子身邊,就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這是一個在互動中產生感情的過程,認真傾聽、回應、並幫助孩子走出困境,情感自然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第二階段
3~6歲:性格培養
好的性格是孩子獲得成功的優勢擴展
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性格給人的直面感很強
有一個5歲女孩,長得非常可愛,走到哪裡都讓人忍不住誇上幾句
都說長得好看的人往往自帶入場光芒,女孩的出色外表也確實為她爭取了很多舞台光芒
像幼兒園舉辦的很多活動,姣好的形象、再加上能說會道嘴巴,她經常會被榮選為小小主持人
都說優秀的孩子是從小開始的,但當前的優秀並不代表永遠會優秀
女孩作為家裡的獨生女,再加上出門在外,經常會被人誇獎讚美,從內心當中女孩總覺着她無所不能,甚至還覺得別人都不如她
這種相對於比較驕傲自滿的性格,最終也成為了她繼續優秀的絆腳石
比如,女孩跟夥伴們一起玩遊戲,她會像個裁判一樣,不是說人太笨,就是命令別人怎麼做
在那種趾高氣揚的性格影響下,女孩也慢慢失去了很多交好朋友
學習方面,站在優秀位置久了的女孩,似乎也聽不見別人的忠言逆耳
老師就說了一句:「上課要遵守紀律」,女孩就哭着回家告知說:「老師罵我」
…
如此一來,老師的心也在不經意間被傷到了
儘管我們可以將這件事情看成孩子的童年無忌,也可以當作孩子的理解能力有誤差
但性格會決定一個人的社交能力,也會直接影響孩子能不能在學習這條路上虛心求教、經受得了挫折
而孩子的性格發展呢,和對孩子的情感撫養是一樣的,處於根基的墊底階段,把這兩方面都「養」好了,孩子今後的學習之路將會輕鬆很多
記得阿德勒心理學研究曾發現,孩子的性格基本上在六歲已經形成了,性格發展除了遺傳因素之外,成長經歷、原生家庭、和父母教育都是最主要影響
也就是說,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發展的關鍵期
其中,0~3歲主要是情感撫養帶來的安全感,3~6歲的孩子主要是性格發展的語言和理解能力
那孩子六歲之前的性格培養家長需要做些什麼呢
首先,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者閱讀的方式,多提高孩子的語言組織和理解能力
其次,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習慣,及時修復孩子的負面情緒,正確對待自己所受的挫折和委屈
最後,和孩子溝通時要盡量做到寬容,家長是孩子成長中的榜樣,你用什麼樣的性格去和孩子相處,孩子就會用怎樣的性格去學習成長
第三階段
6~12歲:能力培養
如果說,六歲之前是一個人一生中墊底的存在
那6歲開始就要升級成能力培養了
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家長就要注重孩子的學習狀況、學習習慣,還包括所擅長的科目以及遇到的挫折與困難
在這個不斷改變、和突破的過程中呢,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對學習保持積極向上的熱愛程度,這就是孩子在學習中的能力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對自己女兒的學習能力培養就特別到位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書包寫作業
每個周末的安排也是以學習為主,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讀書、和練字
這種習慣,不管身處何時何地都一直保持如今
有一次,媽媽帶着女孩去親戚家送禮,孩子早上正在練字時碰巧早餐做好了
面對香噴噴的早餐,女孩卻無動於衷,她禮貌地告訴大家「你們先吃吧,我把字練好了再來吃」
當時,好幾個親戚都勸女孩:「先吃飯吧,作業寫不完留着明天再寫也行」
女孩固執地搖搖頭「不行,我都計劃好了,必須要把這些事情完成」
看着人家都是接二連三地催着寫作業,而女孩是接二連三地催着吃飯的現狀,大家忍不住酸起來:
看吧,學習好的孩子都是天生的,人家把學習當成興趣
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交談間,女孩媽媽說出了真相
她說:「哪有什麼天生的學習好,我家女兒剛開始上一年級的時候根本就是墊底的,老師隔三差五都會挑毛病,後來養成每天早上閱讀和練字的習慣後,她對學習的態度就積極多了」
一番話下來確實蠻有道理,好的學習是源自於一個好的態度,當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時,這就是學習中的規劃能力
所以,6~12歲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特別階段,如果我們在孩子上小學的六年里幫助他們培養好這個能力,孩子上初中之後就會省心很多,他們前期對學習的自律、規劃,都會成為主觀意識上的習慣
那麼,小學期間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好的學習能力呢
首先,讓孩子可以做自己的主,根據自己的進度條來規劃寫作業時間
其次,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有任何問題也要等作業寫完之後再說出來
最後,尊重孩子的學習差,不要想着一口吃下大胖子,鼓勵孩子多努力、讚美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一直帶着自信去成長
第四台階
12歲以上:尊重教育
12歲以上的孩子,他們就進入了青春期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身上的自我成長觀念會比較明顯,有些自主意識強的孩子會反駁父母的觀點,出現明顯的頂嘴、和反抗行為
青春期的叛逆本質,其實就是孩子長大了的標誌
當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時,他們就會比較注重自我觀點發展
別人的反駁,對孩子來說是能力的否決、也是「不看好」的自信心流失
沒有人能夠笑着接受被淘汰出局的失敗感,孩子也是一樣
對於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明顯的「自我感」會讓他們更渴望被認可
這個時候,他們跟父母之間的距離,也會很容易因為語言表達、和觀念不同而發生分歧
所以,影響孩子優秀的最重要階段是集中在青春期之前,青春期階段的相處,考量的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默契感了
之前,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段子很有感觸
千萬不要過度去關注青春期孩子的生活細節,比如刷沒刷牙、洗沒洗臉、睡沒睡覺、寫沒寫作業…
如果我們在這些小事上去過度關注,只會讓自己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單一,你每天的任務也是盯着孩子有沒有做好那些事
這就是在小事上消耗能量
沒有人願意像犯人一樣整天被人盯着,孩子也是一樣
你對他的生活細節越是關注,單一的標準和執行就會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意識
畢竟,你現在對孩子的生活細節關注,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達到理想效果,目的也是希望孩子糾正錯誤
可自我意識比較強的青春期孩子,哪裡肯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呢
即便是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存在漏補,也不希望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指出錯誤
所以,和青春期孩子相處也是一門學問,更多的是在教育上足夠尊重孩子
在這個階段,足夠的尊重教育就是讓孩子有更多的空間獨立思考、經歷成長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可以去指出孩子身上的不足,但是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發現
比如,多提幾個疑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你覺得這樣做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嗎」
「你認為這件事還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選擇是錯的,又該怎麼辦」
…
讓孩子多帶着疑問去思考,帶着主見去發現,在足夠被尊重的情況下,孩子才能以最好的狀態去實踐學習的每一天
那麼,關於優秀孩子的成長階段影響,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