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物權意識,能夠幫助孩子認知自己的東西,使他可以自主地去維護自己的權利,保護自身免受傷害。
孩子只有真正的有了維護權利的意識,受到傷害的時候,才會敢於反抗,敢於說不。
但是,物權意識太強的孩子,也會過於敏感,甚至不允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當別人想要和他分享的時候,他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或者憤怒,這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使讓孩子慢慢放下防備,學會和他人一起分享。
分享是資源的共同享用,是社會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如何培養孩子分享意識呢?
1.先滿足自己,再分享
他人。家長帶孩子外出時,不管有沒有同伴都要有意識地多帶幾樣玩具。至少兩件以上,只有這樣,當遇到同伴一起玩時,才可能引導孩子在自己有的前提下,給同伴一個。也就是說只有當孩子自己擁有了喜歡的玩具後,自己得到了滿足才可能與別人分享。
2.為孩子示範,樹立好榜樣。家長的言行舉止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因此家長要多與人分享,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面形象,孩子會從家長的分享中學習語言,模仿動作和行為。
如有小朋友要來玩玩具,他上來就拿或搶,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說:「請你讓我玩玩你的玩具好嗎?」也可以引導孩子拿着自己的玩具說:「你玩我的,讓我玩玩你的玩具好嗎?」3歲左右的孩子語言交往能力比較弱,需要成人的引導和幫助。
3. 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在孩子不願分享心愛的物品的情況下,要尊重孩子的態度。如果可能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孩子在兩個以上玩具或物品種選擇一個給別人。有時小聲說話,悄悄話更有力量。這樣孩子不僅有被尊重的感覺,還有被期待分享的自豪感。不能採取強硬的措施,否則會給孩子留下一定的陰影。
4.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做分享的主人,不吃獨食。家長買回玩具、食物,不說:「這是給你買的。」而是說:「這是大家的。」然後,引導孩子來把食物分給家裡所有的人,如果是一個,可以分成若干份,家人一定要配合接着,並衷心地表示感謝。這樣孩子在與家人的互動分享中能夠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孩子在家長行為和態度的影響下就會逐漸學會分享。
5.重視生活中的引導和教育。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或行為進行耐心引導,多為孩子講一些分享的故事、兒歌或讓孩子觀察分享的情境,引導孩子知道分享是和別人交往的一種方式,是能夠擁有更多好朋友的方法。
對於孩子而言,善於與人合作分享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智力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他們日後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品質。父母作為孩子的指路明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孩子的一面反光鏡。爸爸媽媽都要行動起來,一致教育,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樂於分享的、受人們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