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樂園的「玩沙區」,一個看上去一二年級的男孩把沙子揚起來,看沙粒像下雨一樣散落,開心極了。
但這樣的玩法,顯然對其他的小朋友並不友好,特別是旁邊還有不少幼兒園的小小孩兒。因此,工作人員立即制止了小男孩不合適的玩法,可是只要工作人員不看着,小男孩立即又開始「揚沙」……
讓我困惑的是,孩子的爸爸就在他旁邊的圍欄外,卻始終沒有制止小男孩的行為,他只是不斷的重複一句話:「你媽媽要來了!你媽媽要揍你了!」
每當爸爸這樣說的時候,小男孩就停下來,警惕的四處看看,確認沒有媽媽之後,就再次開心地揚起沙子來……
搞得我不得不幾次提醒這個小男孩,不要在公共的遊樂園揚沙子,因為可能傷到其他的小朋友……
不客氣地說,很難想像這個孩子在學習上能夠擁有自驅力,因為他的行為驅動模式,是恐懼。對他而言,遵守規則僅僅是為了「不讓媽媽看到」或者「不挨打」。只要那個「恐懼源」不在,他就可以為所欲為,什麼都不在乎。
在學習上恐怕也是這樣:有媽媽看着,就學習、寫作業,效率可能也不低。可是一旦媽媽沒盯住、沒檢查,孩子就放飛自我,甚至故意違反規定。
等到漸漸長大,到了青春期,媽媽打不動了,讓孩子恐懼的東西越來越少,他恐怕就更加視規則為無誤,甚至跟父母大吵大鬧、暴力對抗。
而孩子會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因為三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一、強調快樂、忽視規則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這代人小時候被管得太嚴,許多家長特別重視孩子童年的「快樂」、「自由」,卻忽略了「規則」。
就像文首的那位爸爸,沒有真正的阻止孩子的「揚沙」行為,恐怕也存了希望孩子無拘無束的玩的想法,卻忽略了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
很多人認為,「自由」是西方的舶來品,但有趣的是,無論您打開哪一本西方或東方的教育書籍,都會不斷地強調「規則」二字。自由從來都是在「規則」之下的,沒有規則就沒有自由。
如果大家開車上路都「自由」地開,而不遵守「靠右行駛」的規則,那麼公路上恐怕是寸步難行,這就是為什麼「規則」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幫助孩子從小了解規則,建立規則意識。
就像開頭的小男孩,他想換個花樣,揚起沙子來玩,這原本沒什麼問題。但在公共場合,特別在工作人員提醒之後,在遊樂園不能揚沙子,這就是個需要大家遵守的規則。
而遵守公共秩序,是我們每個人的道德要求和責任。
這跟「自主學習」又有什麼關係呢?
理想中,如果孩子熱愛每個學科,用不着規則、責任感,他也會努力學習,廢寢忘食。
但事實上,大部分孩子都有不喜歡的科目,不喜歡的作業。沒有熱愛的時候,這些科目是不是不學了?作業是不是不做了?
是什麼力量讓孩子保持學習、保持作業狀態呢?
是責任感和規則意識!
因為在學校的規範里,我們需要去遵守每天完成作業、完成打卡的規則,所以即使不喜歡,也一樣要做,而且要努力做好,就像我們努力的完成一件很煩人的工作一樣。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規則意識,不覺得自己需要跟其他孩子一樣遵守規則,他為什麼要完成那些煩人的作業、困難的學習任務呢?
小結:如果您希望培養一個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孩子,那麼請不要片面地追求「童年快樂」,別忘了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二、管教靠暴力和嚇唬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那位爸爸在整個孩子玩的過程中,不停地重複一句話:「你媽媽要來了!她要揍你了!」
似乎孩子遵守規則,僅僅是為了「不挨揍」。正是因此,當孩子確認「沒人揍我」的時候,就開始肆無忌憚的違反規則——這甚至可能代表着某種反抗和叛逆。
用暴力和嚇唬來管教孩子,我們往往練習的是孩子兩方面的能力:
1、隨時觀察四周是否有「危險信號」?
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沒辦法專註在一件事兒上,因為他永遠要分神出來掃描周圍,隨時準備抵禦暴力。
總抱怨孩子「專註力差」的家長們,可以自查一下是否在用暴力的方式管教孩子?
2、培養了孩子作弊和撒謊的能力。
為避免「挨揍」,孩子會想方設法逃避懲罰。他才不會想如何把事情做好,他只會不斷地思考如何「投機取巧」,並把撒謊的技術練到爐火純青。
為了不挨揍,小小孩可能躲在桌子下面偷吃糖果,大孩子會偷了手機藏在被窩裡,就像這個遊樂場里的小男孩,在聽說「媽媽要來了」的時候,他並沒有停止「揚沙」的玩法,而是絞盡腦汁讓自己的揚沙行為,不要被媽媽發現。
小結:如果您不想在學習中跟孩子玩「貓捉老鼠」的遊戲,那麼就不要靠暴力和嚇唬來管孩子,試試用規則代替控制,用鼓勵代替打罵吧。
三、不告訴孩子該做什麼
讓我們再回到遊樂園裡,爸爸看上去抬出媽媽嚇唬孩子,卻始終沒有說出「不要揚沙」四個字。當然,這位爸爸也許只是覺得「揚沙」也沒什麼不好,但也有一種可能,是他忘記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這在日常生活中可並不少見。
一個小孩子剛剛把手放進嘴裏,奶奶抓過來就打了幾下屁股,說了一句「你再吃手!」等一切結束,小孩子還是一臉懵圈,完全沒弄明白自己為什麼挨打。
有位著名的老師就曾經回憶自己的童年,總是寫錯「bd」,而每一次錯誤,都換來老師的一頓責罵和「手板」。可是,令年幼的她困惑的是,老師從來沒有告訴她,究竟應該怎麼分辨這兩個字母,應該怎麼寫才對,所以,她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繼續出錯……
我們常常只記得懲罰,卻忘了告訴孩子為什麼。
就像遊樂場里的小男孩,如果他的爸爸能夠耐心地告訴孩子:揚沙可能傷到其他的小朋友,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也許用不着「嚇唬」,孩子自然就知道要遵守規則了。
小結:無論您是在管教孩子的日常習慣,還是管教孩子的學習習慣,在告訴他「錯了」的同時,請別忘記告訴他,怎麼做是對的。
我是楓糖媽媽,多平台育兒領域優質原創作者,多平台簽約作者。專註於男孩養育中的大腦訓練、教育心理,幫助您不打不罵、不生氣,提升孩子的責任感、自制力和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