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實踐周期:從9月27號至10月3號
我這一周,從9月27號,到今天早上,我都有留一份心』觀察』孩子。然後我發現,比起發現孩子不曾發現的特質,其實我是發現了我的不足之處。
下面先說說我的發現吧。
我家姑娘專註力不行,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能力特強,記憶力很好。但對於學習還沒到感興趣的時機——不強求,我們有足夠的人手陪伴,沒報早教班。
寶貝對我們安全方面的教育,接受得很好,並且會督促一起玩的小夥伴執行:不能踩踏草坪,不能在沒有大人陪護的時候,去機動車行走的地方,絕對不在露天停車場玩耍。
並且,她會提醒別的小朋友也別過去——但並不堅持,莽撞,提醒了人家不聽,她也不會去安全的地方,哪怕自己一個人玩,也不會跟過去。
這就是很有主見的表現,不會過度去迎合、追隨別人,這很好。
這是我這星期最滿意的一點發現,為我姑娘點贊!
3. 第三,基因,或者說言傳身教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姑娘好動、挑食、專註力差……其實都像我。
尤其是挑食方面。從生了孩子後,就沒挑食不挑食的。吃飯都要搶時間、輪流吃,吃飽了,才有精力看護孩子。等孩子開始吃輔食之後,都是我自己先喂孩子,再自己吃飯。
孩子根本沒看到我吃飯的樣子,可她就是挑。從出生喝第一口奶就挑,溫度、味道不對,餓着也不肯喝,連玻璃奶瓶換了ppsu的奶瓶,她也能不喝——奶嘴都不換,她手又不碰奶瓶,也不知道她哪兒覺得不對了。
跟大人一起正常飲食之後,就是隔餐肉不吃,蔬菜老不吃,沒有菌菇類不吃,而且菌菇類也挑……那叫一個費力費神又費錢(她有將近大半年的時間,獨愛羊肚菌,沒有羊肚菌就一口飯不吃)。
這就真的很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只能說基因的強大了。
當然,她也遺傳了我的優點的啊,這裡就不多說了。
03 了解自己,自己成長,才能夠知道怎麼對孩子更好
直到昨晚,我才真正明白了這個練習一的意義,也真的想通了為什麼教授在序言里就說,這本書不教家長怎麼管教孩子,而是教家長成為智慧型家長。
這一周,與其說是觀察孩子,不如說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育兒中的Bug。
說說昨天發生的事:
昨天,我家姑娘這一周來,第一次在家裡扮演』聾啞盲人』,晚上洗過澡之後,怎麼都不肯好好喝奶——怎麼說就是不聽,不是轉移話題,就是當沒聽見,自顧自說別的。
哪怕我採用尋常一試即靈的手段——以牙還牙,也沒用,她還把這狀態延伸到爸爸、婆婆跟她說話也不理人。
最後,花了大約15分鐘,三人輪番的間歇性提醒(嘮叨的副作用,我們全家在之前都已經充分體會到,不會用到孩子身上),最後的最後,240ml的奶,她還剩了30ml。
爸爸黑着臉去洗奶瓶,外婆一邊晾衣服,一邊也在總結陳詞,對她今天浪費糧食,表示很失望。
我該慶幸的是,這將近一周的訓練,我習慣性地留一分注意力,做』觀察性自我』,在陪她漱口的時候,想到她今天喝奶反常,回想了一下事情整個過程,拍腦門,是我們大人錯了。
首先,姑娘用』聾啞盲人『的方式來對抗我們,是我們先冷落她了。
事情最開始是因為她喝奶的時候,我沒有陪她看電視,而是坐在更遠的單人沙發上玩遊戲。(之前已經有半年沒玩過了,且也是更姑娘商量過,她同意我才玩的。)
但不到5分鐘,姑娘就不樂意了,她跟我說話,我半幅心思沉浸在游戲裏,回答得很敷衍。姑娘感覺到被忽視了,去找爸爸,爸爸比我還敷衍,說了一句等會爸爸陪你睡覺,就把人推開了;姑娘又去找外婆,外婆在忙着洗衣服,嚴厲地阻止她玩水。
她受了冷落回來之後,我還在玩遊戲,但看爸爸、外婆都不願意放下手頭的事情陪她,我就抱她在身上,一起玩遊戲——此時,姑娘已經被轉移注意力,沒有在喝奶了。
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就把她抱下來,讓她認真喝奶奶,提高嗓門問爸爸,問他為什麼不能看着孩子喝奶,我半年才想起來玩一次遊戲。
他爸習慣性沉默,姑娘就開始不願意喝奶,自己玩了,慢慢地就變成個』聾啞盲人『,不聽不看不理我們,奶瓶送到她嘴邊,也撇開頭不喝。
然後一家人分別在三個地方,對寶貝不好好喝奶的問題,進行勸說、威脅、強行共情式勸導——比如她爸爸、外婆也在說,媽媽半年玩一次,還不讓媽媽玩痛快,不是乖孩子。
回憶到這兒,我都快窒息了,這是三個成年人做出來的事兒?
將心比心,一家人都對你這態度,你還能好好吃飯么?姑娘喝得只剩下八分之一,已經很給面子了,換我大概被人圍攻5秒之內,就能黑臉放筷子。
我理解到了這一點,漱口的時候,就跟姑娘道歉了,然後重複了一遍我們家溝通的規矩:有話就說,不能哭着說,不能撒潑,不能裝聽不見。等姑娘重複之後,睡覺前,還是進行了一番親密互動,親親抱抱,晚安吻等等,姑娘樂呵呵地跟我說晚安之後,才離開了卧室。
從卧室出來(我還要繼續工作,爸爸陪睡),我媽還在說,我太慣着孩子了,哪有跟孩子道歉的。
我這才意識到,我們家所謂的科學育兒,快樂育兒恐怕還是存在不小的Bug的。所以,昨晚我沒回主卧,在書房的小床上睡下了,一整夜都在反思這個問題。
04 權威型父母,並不是家長=權威
在《愛,金錢,孩子》這本書里,提出最為理想型的家長是權威型家長:以理性、問題導向的態度引導孩子行為的父母。
而作為我們70後,80後,其實更多的還是在控制型家長、專斷型家長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尤其是父母還參與到我們的育兒過程中,那麼,不自覺地就還是會變得專斷,愛控制。
我回憶了一下,再翻看了一下以前的育兒日誌。發現,我們姑娘出現不聽話、不合作的狀態,多半都是在我們給她立規矩(比如戒尿不濕期間),或者就是像上面一樣,因為孩子不能』體諒』大人的安排、辛苦,對她進行說教之後。
了解到了這個規律,我鬆了一口氣,算是發現了問題的根源,也能針對性地處理。
雖然,這個教訓不能算是當頭一棒,但的的確確是提醒了我,要徹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擺脫慣性思維,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育兒過程中,這個』觀察性自我『應該是要貫徹始終,尤其是在跟孩子爆發衝突之後,是需要將心比心地反思一下的。
真的感謝克里斯多福·孟博士的這本《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篇》,也真的感激在孩子入園前,讓我看到了這本書,並且能夠擺脫拖延症,立即着手執行——效果已經出來了。
我這算是成長了一步吧?姑娘不懂事,反射性地進行管教之後,還是立刻進行了反思,並且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對孩子道了歉。順帶還發現了養育過程中的Bug,可喜可賀。
最後,附上一張思維導圖,希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大致看一下這本書的十三個練習,而我也會持續在這裡分享,這次實踐帶給我和我的家庭的改變。希望我能成為一個不迷茫、不焦慮,能夠長久地保持情緒穩定的媽媽。
至於智慧……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的修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