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玩手機會扼殺我們孩子的腦力

2022年09月30日14:59:21 育兒 1363

過多玩手機會扼殺我們孩子的腦力 - 天天要聞

被數字化設備圈養的兒童



我們孩子這代,是出生在數字時代的純血原住民(digitalnatives),手機、ipad已經成為我們在快節奏生活中打發孩子的最佳武器。


數字化的危害


德國對iPad使用的普及比中國更早,青少年上網每天7.5小時,首次超過了睡眠時間。近年問題越發顯現出來:小學入學新生有多動症、易暴怒亂髮脾氣、提筆忘字、做題粗心、記憶力差、詞不達意、協調性差、粘人、孤僻等等種種問題,都比移動時代之前的孩子有了明顯的增加(導致近年來各大德國報刊爭相黑數字產業)。


大量的低齡期不適當的玩電子產品造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障礙病例(感統失調)湧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給中國家長敲了一記警鐘——孩子玩傻了。


德國頂級腦神經學家Spitzer作為一個學者,看的更遠,他看到的是數字痴呆化對一個人整個人生的影響。


過多玩手機會扼殺我們孩子的腦力 - 天天要聞


上圖是DrBing的翻譯:以Spitzer教授的比喻,早年的智力建設就像發射炮彈一樣,發射得越高,人生的軌跡越長;反之越短。對智力建設有幫助的行為包括:雙語、大量的體驗式學習、體育音樂文化等等。對應的結果是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擁有有意義的工作,幸福家庭,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最後度過健康充實的老年。


對智力建設沒有幫助的行為包括:電視、電玩、網遊、網絡依賴。在學習中表現為各種學習障礙和自我管理問題(思維能力和意志)。到了中年晚年,就會導致失業,生病,破產,孤獨,抑鬱甚至早死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歐美髮達國家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破產者。


中國才剛剛建立起中產階級這個階層,而且城鄉差距還很大,流浪漢我們已經看到麻木。


而城鄉平均的歐美,甚至是社會保證制度發達到令人髮指的德國,都存在這樣的一大批人:破產者。絕對沒有誰是天生的破產者,他們都是原本的普通人,因為某些原因被生活徹底打敗了——成為真正的盧瑟。(相信10-20年後中國也會出現相應現象)


嗯,愛,好愛,他們大多有以下特點:


1. 來自不幸福家庭(兒童時內心創傷導致不健全的人格)

2. 來自低收入/低學歷家庭(兒時沒有得到很好的養育和發展)

3. 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在職業選擇上幾乎沒有決定權)

4. 思維不靈活(遇到大的職業變動時,如公司裁員、行業地震時不懂轉思路)

5. 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 (受到挫折一蹶不振)


所有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兩點:智力和心理,現在數字化時代的兒童和青少,越來越多地顯示出loser的早期特點!


Spitzer教授擔心的是,在數字化時代,可能十幾年以後,上述人群將會批量性湧現,為社會帶來不可承受的災難——光是處理現在這批已經確診的孩子,政府已經有夠受了。


智力和心理


從破產者的例子來看,一個人的一生,先不說成功吧,光說能否平安過完,智力和心理是兩個起決定因素的東西。智力決定着孩子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進入風險比較少的社會階層。心理決定着孩子在機會面前能否好好把握,挫折面前能否迅速調整重新站起。


新媒體,尤其是手機iPad怎樣摧毀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呢?


智力:只有在豐富多樣的現實體驗中,0-6歲低齡階段,娃通過多種多樣的學習才能發育出發達的腦神經,作為智力的物質基礎。在大運動、小運動、辨識、情緒、社會、語言等幾個方向,電子產品大約只能幫到小運動能力(手指),其它方向幾乎沒有貢獻!嬰幼兒視覺信息處理還很弱,色彩鮮艷、形狀簡單的動畫類畫面更能吸引他們的興趣,以其說是喜歡,不如說是因為嬰幼兒腦子還很低級、只懂得欣賞那些東西。如果放任他們花費大量時間玩電子產品,很直接的就是剝奪了他們發展其它能力的機會,相當於給他們製造了一個隱形的牢房,限制了兒童不斷學習的機會和體驗的豐富性。


孩子到了高齡階段,但凡是觸網多年的人,都會有一個傾向:存儲外部化。因為網上獲得信息太容易了(google百度),存儲起來也太容易了,何必動用自己的腦子呢?於是我們不再記憶任何東西,或者慣性地覺得,現在想不明白,先存個收藏以後再想。結果就是我們的收藏欄一大堆東西,半年後清理時發現已經不再感興趣,直接清空。習慣了存儲外部化思維以後,我們的大腦僅僅是淺層地接收一些信息,但不記憶,也不思考。就像一個網很疏的篩子,信息的沙子過去了,卻什麼也沒留下,沒轉變成知識。這是過早數字化對孩子的第二種危害。這就是西方教育界正熱烈討論的Google Effect:谷歌讓人找到信息,卻讓人變笨。


心理:要訓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適應壓力並且戰勝挑戰,得到成就感,否則他們會選擇各種麻醉神經的方式來逃避,成為習慣性渾渾噩噩的人,沒法承受任何挑戰。這種習慣性傾向,正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抗挫等等問題的根源。而手機iPad遊戲是最容易成為孩子逃避壓力的避風港,習慣性麻木的溫床。


當孩子開始在網絡上進行社交後,它們會不斷痴迷於維護自己的虛擬形象,一刻不停地看自己的狀態上有多少信息,多少點贊。而在現實社交,尤其是進入班級之外的環境中時,他們卻嚴重缺乏在現實中與人相處的技巧和信心。


智力和心理雙重受損,不,應該說是「得不到應有發展」,那麼結果是什麼?痴呆——智力上痴愚,心理上獃滯


科學是雙刃劍


互聯網和大量資源,摧毀了一部分孩子:家長沒時間、沒意識也沒知識,隨意用移動設備打發孩子:內容不經選擇,時長也不加控制,其實這類家長,孩子無論生在什麼時代都都是會被摧毀的,只是兇器以前是電視,現在是iPad而已。但新媒體的殺傷力比電視大得多:電視畢竟的單一的,但在新媒體上,人幾乎可以完成所有形式的虛擬體驗。現在的御宅族,很多已經可以做到假期每天僅僅上網-睡覺——在虛擬世界中完成他們醒着時的全部人生。


而心如明鏡的家長,非常知道怎樣合理使用,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引導和控制。


DrBing建議


0-2歲 不接觸:孩子的大腦需要在真實的環境和體驗,才能健康地發育:孩子需要觸碰、感覺、觀察和移動真實事物,用對真實世界的基本了解,訓練他們的神經和認知系統。爬行、走障礙等活動不僅能鍛煉寶寶的身體,更多的是讓他在立體環境中感知真實的三維空間。


2-6歲 少接觸:這是孩子能力迅速增長的時期,認知重點仍然是通過真實世界的「體驗」完成的。要使用iPad的話,切割為15分鐘一段,一天可以2-3次,不允許超時。4歲前家長陪伴玩耍,4歲後如孩子堅持要獨立玩耍,則遊戲最好不要同時存留3個以上,以免孩子習慣了一玩膩了就換的完全隨心所欲模式。


6-9歲 適當接觸:很多小學作業都是網上完成,對電腦ipad的使用必須放寬了。這時引導孩子學習檢索和使用百科解決生活咋弄學習中的實際困難(不要教他複製黏貼,用手抄和腦記都比複製黏貼強)。教孩子一些「創造性」的東西(做PPT,做動畫,P照片)當孩子發現電腦可以做那麼有趣的事情,就不會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遊戲上了。


PS:不要讓孩子覺得玩IPad(手機/電腦)是一種交易,不要以玩iPad作為某種好行為的獎勵,不要娃一接觸一超時就如臨大敵:這樣只會讓娃更稀罕。如果孩子拿起放不下,那就應該在事前提醒時間,接近時限時再提醒一次,給予孩子心理緩衝時間。如果拿走時遇到抗議,宜用轉移視線的辦法,例如:哦!好像有根雪糕在冰箱裏面忘了,我們去看看。


DrBing描述的兩極世界:


即使是這樣,我還是憂心忡忡:在國外偶爾上了公交,就會看到的那麼一些包頭巾的土耳其,黑人媽媽,從粗糙的手和早衰的臉看出生活的艱辛,她們或是仰着頭小息,或者獃滯地發愣,臉上寫着有心無力。旁邊一個4、5歲的小男孩興高采烈地在搖晃的車廂里玩着手機,我彷彿能看到二十年後這又是其中一個拉幫結隊在街上閑混的無業小青年,小則偷雞摸狗,大則鋃鐺入獄,混好點可能是個卡車司機。數字媒體在這裡,是童年的鴉片。


另一些孩子,早年在父母的引導下,就顯示出強大的求知慾。我生物學博士鄰居加好友的兒子Max,14歲剛從哥斯達黎加回來那年,拉我一起看他facebook上旅程拍到的的叢林花卉圖片,眉飛色舞地介紹着花卉的拉丁學名和特性;15歲,已經拿到了市數學奧林匹克比賽金牌,組織聯合國青少年活動,通曉英語、西班牙語和中文;16歲,已經完成了在上海的半年交換生和馬耳他一年的交換生;今年已經順利考下航海證,並取得多個國際比賽青少年組的獎牌。對於這些完全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該做什麼的「超級精英」,數字媒體則是如虎添翼。


「寒門難出貴子」,這是目前很多社會學家的擔憂,但這是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即使在教育0成本,0門欄的德國——真正的門欄來自家庭教育本身


「我很害怕以後的世界,將會是一個可怕的兩極分化的世界,一小批四肢發達、頭腦複雜、家世富有、出身名校的超級精英,像圈養肥豬一樣,統治一大群懶惰肥胖/肢體孱弱,空餘時間都沉溺在虛擬世界裏空虛度日的麻木御宅族,只要精英們樂意,隨時讓大家變炮灰。」


轉自: 英華蘭DrBing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人再老實,只要背熟這20句人性黑話,就沒人敢欺負你 - 天天要聞

一個人再老實,只要背熟這20句人性黑話,就沒人敢欺負你

無論你活成什麼樣子,都會有人說三道四;這個世界我們都只來一次,記住一句話:想得太多會毀了你,若無其事,才是最好的報復,不必向不值得的人證明什麼。3. 我們一定會被人討厭。越早接受這個事實,生活越輕鬆。4. 自私的人很少自卑,無知的人很少敬畏,招人煩的人很少不
馬仕祥——世界藝術•中國繪畫新題材開創人物 - 天天要聞

馬仕祥——世界藝術•中國繪畫新題材開創人物

馬仕祥是中國當代畫壇獨樹一幟藝術創新與學術深度重要代表性藝術家,其藝術生涯橫跨蠟染、油畫、岩彩畫等多個領域,作品融合科學探索與藝術表現,尤其在《屯堡•流逝的遺痕》長卷,《地球之痕•海百合》長卷及海百合系列題材中展現出的獨特視角。
面善心毒的三種人 ,離得越遠越好! - 天天要聞

面善心毒的三種人 ,離得越遠越好!

俗話說得好:畫龍畫虎難畫其骨,識人識面難識其心。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絕不能僅憑外表來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因為有些人外表看似和善,內心卻暗藏狠毒;而有些人雖然外表兇惡,但內心卻十分善良。
四句話看清一個人,句句在理! - 天天要聞

四句話看清一個人,句句在理!

人生旅途,茫茫人海之中,我們邂逅的人數不勝數,結識的面孔層出不窮。然而,在這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誰懷揣着真心,誰又暗藏假意;誰對你關懷備至,誰又企圖欺騙於你,僅憑外表往往難以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