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能力,是每個人都需要發展的能力,從胚胎開始就伴隨我們的一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人類胚胎最外面一層叫做外胚層,它最終會發育成寶寶的皮膚、頭髮、指甲和神經系統。
也就是說,皮膚與神經系統的形成材料是一致的,都是從胚胎外層發育而來。
同時,觸覺感受器又廣泛存在於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比如人體的唇、鼻、舌尖和指端部,這些部位的觸覺最為敏感;而指腹部、頭部、背部和小腿部的觸覺感知相對較弱。
因此,通過觸覺刺激、觸覺按摩、觸覺撫觸可以發展人體的神經通路,是神經系統發展的基礎。
這也是我們經常會藉助身體撫觸來幫助寶寶發展觸覺的原因所在。
另外,前庭覺的發展也從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就開始了。
嬰幼兒前庭覺的發展大概在受精8-9周後就已形成,到了10-11周左右就開始工作;到了媽媽懷孕5個月時,寶寶就可以在媽媽肚子里感受到各種活動了。
所以我們都會建議孕媽一定要有適量的活動,來幫助寶寶發展前庭感知能力。
而孩子出生後的3年內,他會通過各種活動來接收環境中的感覺信息,使大腦神經獲得豐富的連接。
這樣孩子的平衡能力、協調能力、身體感知能力以及情緒管理能力等,才能獲得足夠的發展。
比如「三翻六坐七滾八爬」,是孩子慢慢克服重力、逐漸實現四肢協調運動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良好發展,會為孩子後續手部精細動作以及左右腦的協調配合,發揮着重要的基礎作用。
而手部精細動作、協調能力以及情緒管控等能力,在孩子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如果某一階段出現不足,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會受到影響。
但這種影響如果我們不仔細觀察,可能並不會發現。比如孩子地板爬行時間不足,他大腦左右連接就會受影響。
左右腦連接不暢,他的雙手配合和身體協調就不夠好。這樣孩子就會出現搭不出想要的積木、寫字畫畫總是亂七八糟、學不會跳繩等情況。
這就需要針對性的感統訓練,幫助孩子從基礎的感覺系統開始,慢慢提高粗大運動和精細動作能力,從而實現最終目標——能夠順利地適應不同的環境。
感統訓練的目標是什麼?簡單說,有下面這三個層面:
一、給兒童提供豐富的感覺信息,使其建立複雜的神經網絡通道。
感統失調一般可以分成敏感或遲鈍,這都屬於「特定感覺系統發育異常」的範圍。
針對這種情況,訓練師會根據孩子能力發展的情況,通過特定的遊戲促進孩子相關大腦神經的連接。
比如通過觸覺球的按壓或撫摸,來改善孩子觸覺敏感的情況。
當然按壓過程中怎樣循序漸進,需要訓練師根據經驗以及孩子當下的反應進行調整。
二、促進感覺系統間的整合及腦功能的發展。
當感覺系統發育水平提升之後,孩子就需要把各感覺通道進行協調和整合,這樣他才能對自身能力有個整體的把控。
而這種整體把控能力,會影響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
三、幫助孩子對各種感覺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促進不同感覺系統之間的協調和配合,提高信息處理的準確性、高效性和綜合性,實現不同環境的適應性。
感統失調歸根結底是,不同感覺系統間的信息在中樞不同水平上的溝通、整合及反饋調節問題。
因此,這個目標下的感統訓練,通常會結合認知、語言方面的內容,實現各腦功能分區的統合練習。
好了,說到這裡,簡單分享幾個適合家庭進行的感統遊戲。
TRANING GAMES
- 滑梯上俯衝大滑板:改善前庭覺、本體感不足,每天5-10分鐘
- 趴地推球:改善前庭不足,每天20-500次
- 旋轉大陀螺:改善前庭覺失調,每次50-70下(注意觀察孩子反應)
- 平衡踩踏車:改善平衡和本體感不足,每天5次
- 彈跳大龍球:改善前庭覺失調、觸覺敏感,每天5-10分鐘
- 觸覺球遊戲:改善觸覺和本體覺不良,每次10-20分鐘
- 羊角球遊戲:改善本體覺失調、觸覺敏感,每天15-20分鐘
- 蹦床跳躍:改善前庭覺和本體感不足,每天5-10分鐘
感覺統合是人類的本能,是學習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礎。家長一定要科學對待感覺統合,幫助孩子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