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2022年07月05日12:15:12 育兒 1148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做深深的檢討:


我們有沒有因為自己是父母,所以太自以為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有沒有因為自己是父母,所以總覺得自己是對的,這件事情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這段台詞,來自熱播劇《加油媽媽》。


在與兒子爆發多次爭吵後,演員吳越飾演的媽媽蘇青深刻自省,說出了這段戳中很多父母痛點的話。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這個痛點暴露了許多父母很難開口對孩子說的一句話——


不是「我愛你」;


而是「我錯了」。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孩子總是欠教育!」

身為父母的女兒,我首先是被這段台詞狠狠共情到了,從小到大,每次發生矛盾時,我的父母第一反應永遠是先為自己辯護,把自己撇清:「我沒錯,錯的是你。」


印象頗深的有這麼一件事:


有次我媽做了個夢,夢見我考試沒考好,睡醒後余怒未消,就把我罵了一頓。


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夢挨罵,我心裏特別不舒服,可就當我據理力爭時,我媽不耐煩地擺擺手:「要是你學習更用功,一點兒不用我操心,我還會做這樣的夢嗎?我咋不夢見你考上清華了呢?」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言外之意就是:「我還不都是為了你,為你操碎了心。」


當時的我隱約覺得媽媽說的不對,可媽媽確實為我做了很多,無從反駁之下,我只能保持沉默。


可這件事像根刺一樣扎在我心上,每當想起,依舊有些難受。


有類似這種經歷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不算少數,甚至算得上是一個非常普遍的、令人窒息的問題。


就在前幾天,我們後台還收到這樣一條留言諮詢:


「孩子27歲,疫情原因離職在家兩年了,現在變得不知好歹還油鹽不進。


我們好心安排她回原來單位,她死活不願意,居然說我們翻舊賬。可她自己也沒找到適合的工作啊!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啥目標,想找哪方面的工作。


之前她表姐建議去美甲店攝影店試試,去面試人家覺得她年齡大,不適合當助理或者學徒,她覺得人家歧視她,就再也不找了。


跟個沒出息廢物一樣,天天就知道在家哭,就會給我們臉色看,找挨罵怎麼辦?」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我相信這位家長一定是真心想幫孩子做點什麼,但言語間卻透露出「我沒錯,是孩子拉胯」的傲慢強勢,可以想像她的孩子從小到大過得有多麼憋屈。


這個已經27歲的孩子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幫助,稍微遇到點挫折就輕易放棄。雖然已經成年,卻仍然無法為自己負責。


糟糕的人生背後,一直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操控她,這雙手其實就是她的父母。


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最嚴重的錯誤莫過於,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


當家長總是以「正確」的姿態給孩子各種建議和要求時,孩子也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他們的判斷力和嘗試精神一點點萎縮,逐漸變成了一個依附於父母的巨嬰。


所以這位家長想要的解決辦法,就藏在她的話里——


若想改變現狀,先得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指責否定的態度、「我很正確」的自信,然後給足時間空間,讓孩子慢慢找回已經丟失的自我。


令人遺憾惋惜的是,如果這些事能更早一些去做,或許就不會造成如今父母孩子都痛苦的局面了。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正確」的傷害


之前看《少年說》的時候就有這樣一種無力感:節目原本是想鼓勵孩子們大聲說出心裏話,可孩子們說著說著,就不敢說、不想說了……


一個小女孩,一開始挺胸抬頭站到演講台上,說出自己的訴求:希望媽媽不要總拿自己和別的孩子比,貶低否定自己。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孩子渴望媽媽關愛、認可的訴求表達得很明確,可是她的媽媽壓根沒聽進去。


小女孩話音剛落,媽媽就立馬反客為主,列出123點原因又把女兒教育了一通,急着證明:「我否定你是有原因的,我沒錯,你這麼想不對。」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另一個十幾歲的小夥子,站上去就大喊:「我再也不要吃蘋果和雞蛋了!」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這麼大的孩子,吃東西都不能自己做主,得正兒八經上節目提出訴求,才有機會被媽媽聽見。


但你以為他媽媽聽進去了嗎?完全沒有!他的媽媽立馬站起來為自己辯解:「你看你長得這麼帥,就是因為媽媽要求你吃蘋果和雞蛋!(我有什麼錯呢?讓你吃你就吃!)」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還有一個女孩的媽媽給自己報了英語課,結果上了幾節就放棄了,然後讓女兒接替自己去上。


當女兒對此表達抗議時,媽媽為自己的放棄找了個好借口:「那是為了激勵你,給你花錢我還有錯了?」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與家長們的「理直氣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孩子們越來越微弱的聲音,越來越低落的眼神。


他們不是真正接受了父母的「教育」,而是妥協了:「說出心裏話有什麼用呢,說了也是白說。」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怎樣呢?


一方面,如果父母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錯,那犯錯的一方就只能是更為弱勢的孩子。孩子經常被父母批評斥責,TA會慢慢地內化一個穩定的認識:自己不行。


另一方面,父母永遠沒有錯,孩子就看不到認錯的榜樣。雖然TA經常被要求認錯,可TA學到的卻是「強者」不會有錯,錯的都是「弱者」。TA會潛移默化地把自己變成父母這樣的「強者」,把錯誤歸咎在比他更弱的「弱者」身上。


這就不奇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自卑又自大的成年人,無法為自己負責,還絕不允許別人如此說自己,過得擰巴又不幸福。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永遠正確的自己,也是脆弱的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埃文斯曾講過一個故事:


賣冰激凌的窗口前,站着一位媽媽和她的女兒。

媽媽問女兒:「你要哪種口味的?」

女兒說:「我想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味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最後,媽媽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這孩子怎麼這麼倔。


埃文斯問這個媽媽:「為什麼一定要讓女兒選巧克力味?」


她說:「我覺得好吃,所以想給女兒吃。我太愛她了,我只想給她最好的。」


原來,是媽媽自己的心裏住着一個喜歡吃巧克力冰激凌的小孩,所以她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其實很多強勢的父母心中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內在小孩」,這個「小孩」的焦慮和害怕沒有被他們的父母看見和接納過,於是他們的心中留下了創傷和遺憾。


等他們當上父母后,就會無意識地讓孩子重複自己的童年模式,於是創傷和遺憾就被「傳承」了下來。


可「傳承」並不能治癒受傷的「內在小孩」,只會造成邊界不清,把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混為一談。


幾年前,一位母親出於自認為的「正確」考慮,替女兒填報了高考志願,不想卻填錯了,導致女兒失去了讀好大學的機會。


這位母親留下了一張「對不起」的字條後,跳進了河裡。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執着於「正確」的父母,很多時候不是故意要強勢壓迫孩子,只是當局者迷,沒有看到自己內心隱藏的不安、焦慮、擔心……


既限制了自己,又限制了孩子。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尊重孩子,為自己負責


其實永遠正確的,只有一件事——在孩子自己的每件事上都尊重孩子的意願。


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必須在自我掌控之中。

就如同皮膚是一個人的身體邊界一樣,意願是一個人的精神邊界,父母多問孩子一句「你願不願意」,然後真的尊重孩子的意願,就能避免掉絕大部分錯誤的教育行為。


也許有些父母會說:「那如果孩子真的有錯,難道不用糾正,也隨他意願來嗎?」


面對孩子不成熟的失誤,這時候就涉及到「起心動念」:


我們糾正孩子行為的根源,到底是出於對於孩子的幫助,還是出於對自己的滿足?


如果是出於愛,那麼行動就不會去傷害,比如不耐煩地打斷、居高臨下地指責、指桑罵槐地諷刺……這些都不是愛的表現,愛不會讓人失態,只有失控才會。


但試圖用「正確」去控制,一開始就是錯了,以控制為目的的「愛」,不叫愛,叫馴化。


我很喜歡《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親犯錯後跟德善道歉時說的那句話:「爸爸對不住你,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可能永不犯錯——


不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才能看見孩子的真實訴求,給到孩子真正的幫助;


放下家長權威,真正俯下身來,觸碰孩子的內心,才能引導他們走向自己的路。


走出永遠正確的幻境

才能擁抱孩子

優秀的父母

才不怕向孩子認錯


歡迎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育兒先育己

點擊下方鏈接,了解詳情↓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親子心理諮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嗎? - 天天要聞

親子心理諮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嗎?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我對孩子太過急切,像極我爸當年對我的樣子,也是我最討厭的樣子。如何心平氣和地看待孩子這一路走過去的印記,如何放下那份自私的執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可以感受到題主的焦慮和無奈,表面上題主是為孩子的平庸而感到失望,其實是你對於自己...
萌態百出!熊貓寶寶圓潤如煤氣罐,網友:這誰能頂得住啊! - 天天要聞

萌態百出!熊貓寶寶圓潤如煤氣罐,網友:這誰能頂得住啊!

在翠綠茂密的竹林中,藏匿着一群令人忍俊不禁的可愛使者——熊貓寶寶。它們宛如一顆顆精緻雕刻的玉球,圓潤得如同家中的「煤氣罐罐」,讓人一見便心生歡喜,愛意滿滿。作為中國的國寶,熊貓寶寶不僅因其黑白分明的獨特毛色和憨態可掬的模樣在全球圈粉無數,更
妙筆天成,弘揚國粹——張德聰 - 天天要聞

妙筆天成,弘揚國粹——張德聰

篆書,作為中國古老書法之一,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篆書書法中,其字形勻稱、線條優美,給人以古樸、端莊的美感。張德聰先生的篆書,每個字的線條都呈現出一種流暢、圓潤的美感,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享受。特別是在書寫長篇作品時,篆書的線條之美更加凸
熊孩子在情感表達上有哪些特殊方式 - 天天要聞

熊孩子在情感表達上有哪些特殊方式

熊孩子在情感表達上確實有一些特殊的方式,這些方式可能與其他年齡段的孩子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特殊方式:直接而強烈的表達:熊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經過太多的修飾或考慮。例如,他們可能會直接告訴父母他們想要什麼玩具或食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