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不願女性回娘家坐月子,並非「親媽」不願伺候,道理值得深思

2021年04月18日21:28:29 育兒 1408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女性坐月子期間,不但要注意各種關於身體上的禁忌,在哪裡住一個月也很有「講究」。

照顧產婦的人大多數是媽媽或者婆婆,按理說「娘家媽」是最了解女兒也是最疼愛女兒的人,但在「伺候月子」這件事上,娘家媽卻不是大家心中的第一人選擇,回娘家坐月子更是不被輕易允許的。

「親媽」不讓女兒回家坐月子,女婿很支持

曦月的預產期就快到了,她和丈夫討論誰來伺候月子,一時間陷入糾結中。

家人不願女性回娘家坐月子,並非「親媽」不願伺候,道理值得深思 - 天天要聞

婆婆身體一直不好照顧不了自己,她又捨不得花錢請月嫂,便想直接回娘家坐月子。可當她打電話回家時媽媽卻沒有高興的表現,反而問曦月哪有在娘家坐月子的?媽媽提議不如她出些錢找個月嫂伺候月子,自己偶爾去親自煲湯給曦月喝。

曦月聽媽媽這麼說後傷心地哭了起來,覺得自己出嫁後就像「潑出去的水」,現在親媽都不想照顧她坐月子了心情很低落。

家人不願女性回娘家坐月子,並非「親媽」不願伺候,道理值得深思 - 天天要聞

不過,丈夫覺得這個提議很不錯,而且他表示不用「丈母娘」拿錢,給妻子請個月嫂很正常就別往娘家跑了。後來月子期間媽媽來看女兒說出原因,曦月這才知道媽媽是為了自己好。

為何大多數女性不在娘家坐月子?

大多數女性生孩子後都不會在娘家坐月子,並非「親媽」不願意照顧女兒,而是考慮到幾件事。

★ 「娘家媽」為女兒和女婿考慮

其實很多男性也不太贊同妻子回娘家坐月子,不跟着妻子一起回去每天很想念,還可能遭到丈母娘的不滿,但跟着妻子回娘家住不自在生活中有許多不便之處。

家人不願女性回娘家坐月子,並非「親媽」不願伺候,道理值得深思 - 天天要聞

娘家人也會考慮到這點原因,媽媽擔心女兒回娘家坐月子影響夫妻感情,因此盡量不讓兩個人分開也避免和女婿發生矛盾。

★ 口口相傳的一些「講究」,說服力不大

另外一個原因是大家口口相傳的「講究」,部分人覺得女性正常生娃或者小產後,都不能回到娘家住,這樣會給娘家帶去「不幹凈」的東西對家人不利,一般都是出月子後才正式回娘家一趟。

其實這是比較迷信的說法,放在過去可能還有人相信,但如今已經沒有太大說服力了。

家人不願女性回娘家坐月子,並非「親媽」不願伺候,道理值得深思 - 天天要聞

★ 避免受「閑言碎語」影響

從前大家住在農村挨家挨戶,各家的事情鄰里鄰居都很清楚。如果誰家的女兒回娘家住了很久,鄰居難免誤會他是不是和婆家鬧矛盾,在背後胡亂猜測說些閑言碎語。

說閑話容易闢謠難,假話被傳得多了就被大家當成真話,不光是面子問題也間接影響了夫妻感情。

坐月子以方便舒心為主,凡事都可商量着來

女性很少在娘家坐月子除了以上原因,也是因為結婚後自己的東西全都從娘家拿走了,若要回娘家坐月子可能要大包小裹搬回去有些麻煩。

家人不願女性回娘家坐月子,並非「親媽」不願伺候,道理值得深思 - 天天要聞

其實在哪裡坐月子並沒有太多神奇的講究,主要以大家都方便且產婦順心舒服為主,無論是誰伺候月子丈夫在其中的作用都很重要。

若妻子只能回娘家坐月子丈夫就要儘力配合,不讓妻子有太大的心理負擔。若是由婆婆來伺候月子,丈夫可在私下詢問妻子感受,很多話妻子沒有辦法和婆婆「明說」,丈夫代為轉達老人更容易接受。

家人不願女性回娘家坐月子,並非「親媽」不願伺候,道理值得深思 - 天天要聞

伺候月子的人很重要,他甚至能影響女性產後一段時間的心情,因矛盾而結下「月子仇」的家庭並不少。因此花些錢請月嫂能避免很多家庭矛盾,也是不錯的選擇。

凡事大家都可商量着來,這一個多月內以產婦為重,女性身體和心情都恢復好了帶娃才更有精力。

【今日話題】大家是在哪裡坐月子的?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咱們小時候沒有手機,為啥比現在孩子更會玩?》 - 天天要聞

《咱們小時候沒有手機,為啥比現在孩子更會玩?》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小妹這廂有禮了!?前些天看見小孫子捧着手機不撒手,突然想起我們那個沒手機的童年。那時候的日子啊,像村頭老槐樹上的知了,熱熱鬧鬧地擠滿了活生
說透了人生的五句話,非常現實! - 天天要聞

說透了人生的五句話,非常現實!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終其一生,最後還是自己一個人。所謂的愛情會消失,孩子會長大有自己的生活,一切最終都會歸於平淡!
人遇不順時,多去這3個地方,會迎來好運(並非迷信) - 天天要聞

人遇不順時,多去這3個地方,會迎來好運(並非迷信)

人生之路,猶如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航行,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不順心的事總是如影隨形。而且,很多時候這些煩惱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不能隨意向他人傾訴,以免將負能量傳遞出去。真正聰明的人,懂得自我排解,他們會選擇前往以下這三個地方,讓內心恢復平靜,重新積蓄力量。
接連有孩子因「棍棒教育」離世 拒絕暴力管教應成家庭教育底線 - 天天要聞

接連有孩子因「棍棒教育」離世 拒絕暴力管教應成家庭教育底線

「棍棒教育」再釀慘劇。近日,據媒體公開報道,浙江杭州年僅9歲的天才圍棋少年朱某某,在受到父親家暴後跳樓身亡。多名知情人士稱,曾目睹朱某某父親毆打孩子,「其父親任何負面情緒都會化作在孩子身上的施暴」。據了解,目前相關部門已經介入,事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法治日報》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這樣的悲劇並非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