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我們受邀參加智己汽車媒體溝通會,此次受訪者是智己汽車聯席CEO 劉濤,我們也針對智己LS7的更多信息進行了深度溝通。智己LS7在12月20日開啟了盲訂,10分鐘1000個訂單、27分鐘2000個訂單、59分鐘3000個訂單,目前已經突破7000個,獲得了非常高的市場熱度。目前,預計將於2月初開啟動態試駕,2月10日上市,3月開啟交付。在溝通會上,智己汽車聯席CEO 劉濤講話令我最深刻的一句是“我們對於極致、對於中大型豪華SUV的理解是這樣的,每個人都能得到極致照顧”,照顧每一個人,這對於車輛豪華感的營造上能起到很強的正向作用。
智己汽車聯席CEO 劉濤
在此前的見面會上,劉濤也曾講到智己LS7的三個差異化優勢,其一是超級大視野;其二是全場景大五座,搭載全球首創的符合NASA標準的零重力座椅;其三是L7一樣的全明星底盤陣容,這車仍然是SUV當中最好開的。
頂級造型 高成本用料
在中國汽車市場,除了品牌、價格之外,造型是第一位的購買因素,設計並沒那麼簡單,投入比較大。LS7為了把造型做到國際級水準,請了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家世界頂級設計大師設計。
另外,智己LS7配備了22寸輪胎,四門都是無框車門、電吸門。LS7的車門,大家可以注意兩個細節,第一個是大肩線。它代表兩層意思:一是大師的筆觸,很潤很有肌肉感,比較豪華比較運動。整個衝壓深度是370mm以上,既美又有高品質和高價值。車尾的ISC數字交互大燈,在明暗度、可表達的文字和圖案細膩度都大幅度提升,繼續保持了智己家族的設計語言。
整個內飾用材,比L7內飾上升了很大一個台階,L7內飾也馬上就會更新。後排121度零重力座椅,是名不虛傳的。座艙右側的兩條滑軌長1955mm,在SUV中是全球最長。前后座位可以進行很多魔術動作,隨意組合。這在概念車上不是什麼新創意,但智己是全球第一家實現量產的汽車品牌。
零重力座椅的零件複雜度比一般座椅要大60%,成本不菲。它的舒適度、坐墊寬度非常友好,比如這個座椅一共有6層,第一層是半苯胺皮,往下有點像5萬塊的席夢思床墊,1平方厘米有40根纖維,有着非常好的支撐。再往下是軟發泡、硬發泡、彈簧骨架,這個座椅從臀部到最底層有6層減震,整個坐墊比阿爾法還要寬十幾毫米。
為什麼叫零重力?這個座椅真的做到大腿、腰部、臀部跟座椅接觸的每一個點的壓力,全部低於1牛每平方厘米。普通座椅坐下去為什麼會痛?就是因為壓力大。
這樣的整車車內用料,已經絕對的堪稱頂級。不僅為車內帶來優秀的豪華感,同時也能帶來不錯的乘坐感受。
不做三排!只為每個人有極致體驗
很多人問LS7的尺寸跟國產寶馬X5,跟ES8很像,但為什麼不做三排?劉濤表示:“我覺得三排對於一個真正高階豪華電動車的理解有一定偏差。現在6座或7座的SUV特別好地滿足了家庭需求,但還是偏功能性。同樣120平米,有的人會去買小三房,有的人就是要買超級大兩房,這種體驗是不一樣的。尤其是電車,有一個問題是暈車,因為電車特性,加速快響應又很快。很多人暈車的底層邏輯是,需要控制車身姿態、固有頻率和響應之間的矛盾,放在後輪上的座位暈車概率會大幅度提升,這怎麼可能豪華?”
所以,智己不願意做這樣功能性的產品,智己LS7原本可以放三排的空間讓給兩排,把每個人的駕乘體驗都照顧到極致,這是智己的出發點。
再看LS7後備箱,733L的容積,這樣的設計也是有邏輯的。很多人說功能性的車可以坐六七個人很好,但是能帶七個人的行李嗎?帶不下。智己LS7五個人可以極致照顧,一周長距離旅行的所有行李都可以放進去。
劉濤也講到:這可能沒有對錯,這是一種選擇。我們對於極致、對於中大型豪華SUV的理解是這樣的,每個人都能得到極致照顧,所有行李全部放進去,不應該有所偏頗,我們不太想走功能性那條道路。
接下來,智己汽車聯席CEO 劉濤也針對我們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1、LS7面向的是哪些消費者?
LS7項目在確定可行性之後,我們請麥肯錫幫忙做了25萬以上豪華汽車品牌的中國用戶調研,花了好長時間,七八個城市,幾千個樣本。這套方法論麥肯錫公司是很強的,而且挖的也比較客觀,25萬以上的人群被分成7類,其中3類我們認為是智己的目標,到今天我們後台消費者數據畫像跟當時3種設定基本一致。
第一類技術發燒友,沒有國別偏見,願意嘗鮮新技術,能夠容忍新技術的不完美,像華為、小米這樣的品牌,這種級別的技術發燒友一定是我們的核心目標人群。
第二類自我至上者,去年有個數據,買30萬以上車的用戶35%左右是90後,他們表示說,“老一輩的購買者容易‘被標籤化’,但我們根本不在乎BBA這樣的品牌標籤,我們更在乎的是我們的判斷力,我們有知識有能力判斷什麼是一個真正符合未來的智能電動車。”這句話很打動我。這部分人群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家庭條件優渥,接受過良好教育。他們說:“我們比的是知識和判斷力。錢體現在消費上也一樣,你買貴的車就厲害嗎?就有內涵嗎?”所以年輕人是這麼想,自我至上,這個價值觀很准。
第三類,時尚追風人,特點也很簡單,沒有國別偏見,願意消費時尚和時髦東西,follow前面兩類人。
這三類人佔到25萬以上消費人群的65%,我們現在的車主,就很符合這三類人。
2、智能電動車的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體驗越來越好,價格逐步下探,老用戶會不會寒心?
從一個例子講起,2020年上海車展我們第一次開啟了L7的盲訂,真的挺感動的。L7是一個橫空出世不知名的品牌,2020年4月份,誰知道智己是誰?但我們收穫了2000張天使輪的訂單,用戶覺得你的造型不錯,可能你的理念某些點打動了他,就決定用5000塊下訂。
用戶這麼偉大,對於品牌來講是衣食父母,怎麼滿足他們的個人需求?買L7的痛點(買別的車也有這個痛點),這個時代進步太快了,今天買明天立刻落伍。怎麼幫用戶打消這個疑慮?
我們的軟硬件迭代跟CSOP原石谷綁定起來。比如,智能駕駛系統今後一定是激光雷達主導,所以我們承諾,下訂L7,在激光雷達上市一年之後,可以選擇使用原石(或者原石+現金)兌換,而且軟硬件一體化解決。這個用戶核心底層的不敢買電動車的因素,我要幫助他解決。
還有電池,技術進步非常快,我們都是親歷者,從300公里,現在到800公里。我們也會通過CSOP原石谷計劃,為用戶升級大電池。
我們試圖通過這兩件事情,打消第一批L7車主對於技術發展太快,明天就會落伍的內心的坎兒。目前早期L7車主90%都選擇了激光雷達,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第一批車主就可以換裝激光雷達。這個成本我沒有出,用戶也沒有出,CSOP原石谷用戶數據權益計划出的。我們真的第一次把用戶數據貢獻兌現成這個權利,全球第一個真的給你真金白銀,比如4999顆原石就可以換一個iPhone 14 Pro。
CSOP對用戶來講,既有里子又有面子,面子是我們尊重用戶對我們的數據貢獻,里子是用戶獲得了真金白銀。
比如你的車碰到了一次沒有搞定的轉彎,這種場景提供的數據對智己來說簡直是金礦。你給我數據,我把發展成果分享給你,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要做數據白剽的終結者,這事已經做到了。
去年11月,上海數交所給我們頒發了“年度數據資產創新獎”。原石除了兌換iPhone,還可以兌換旅遊、IM Care服務權益等等,說白了CSOP原石谷用戶數據權益計劃就是價值分配體系。
我們的用戶群職業分布很有意思,40%左右多多少少跟金融有關係。對原石概念,區塊鏈價值體系,比一般人更明白其中的價值,相對來講接受度也更高一些。
3、體驗店建設的節奏是怎樣的?車輛在自動駕駛的硬件上採用的是什麼方案?
截至2022年底,體驗及交付服務中心已開業120家門店,一二線城市覆蓋率達到94%,主要省會城市基本覆蓋;今年體驗店的建設會加速,預計到明年年底達到250家。
關於智能駕駛問題,我們會是行業內比較早切換激光雷達的汽車品牌。激光主要兩種方案,雙激光和單激光,我們數據平台中的軟件彈性做得比較好,軟硬解耦做得比較好。單激光和雙激光是一套架構,我們和momenta的算法和數學模型做得比較好,兼容性挺強,都是一套算法。
另外,我們早期是500萬像素,下一步會變成800萬像素,也是同一個算法平台。按道理,以前的500萬和800萬像素,幀數、幀率都不一樣,而我們是完全兼容的一套。
4、對比了新品牌車大概有二三十款,發現有個功能是必備的,開門要摁鍵門才能打開,個人有點反感這個功能,多了一步。現在的L7、LS7基本上沒有物理按鍵了,全部靠屏幕、靠新的交互形式實現,這裡面的度,您怎麼理解的?
這個度我認為要通過用戶來判斷,到底用戶要不要,不是自己覺得好,是新東西就強加給用戶。舉個例子,我們最早在智己L7車內採用了全觸摸的操控邏輯,只需輕觸屏幕就能調節座椅的各項設置,的確非常酷炫。但也有許多用戶反映,取消物理按鍵的設計不符合以往的使用習慣,會有誤操作的風險。所以,我們在上市前6個月全部改回來。所以,創新要有度,過度創新忘記了用戶真正需求就不對。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我覺得還要看技術成熟度,技術一旦成熟,能夠為用戶帶來便捷,可以大膽使用去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比如電動門,也有一個迭代的過程,速度、響應、時間、風雨、雷電、外面走人、自行車、貓狗都會影響,非常複雜,做不好容易被吐槽。LS7已經完全解決電動門的技術難題,開門的手感有點像人和機的耦合。一旦習慣了電動門也很難回到機械式了,人總是喜歡輕鬆享受的。
5、對於智己現階段的表現,比如產品進度、銷量表現等等,上汽集團怎麼看?智己的車在操控方面都做得很極致,是不是要將駕控長板做成智己最大的品牌標籤?
作為一個新品牌,我們對一個40萬豪華電動車型的品牌和戰略,可能難度是低估的,包括網絡的推進速度,都有點保守。
這是很有意思的博弈,經驗主義很容易讓人犯錯誤,我們從傳統汽車公司脫胎而出,肯定有短板,但是也有自己的強板。經驗有時候會成為掣肘,我們很清楚渠道成本有多高。經過很多年燃油車的銷售模式,我們很清楚渠道對我們意味着什麼。量是爬坡過程,我們網絡建設速度也稍微保守一點,但新勢力品牌太卷了,華為上市就是5000家店。我們今年也會適當加速,到6月30號必須開出將近170-180家店,年底一定要完成250家。
關於標籤問題,我們從內部、外部、用戶三個角度看,一定會把“駕控”的長板做到最長。但是我並不覺得似乎有一個長板就可以走天下,我不認同這種價值觀。手機和互聯網產品也許可以,因為它是電子消費品,不會涉及到生命安全。互聯網只要有長板,就可以走天下。但是汽車,有個長板特別好,其他都是短板或者說不太強,比如剎車不及格,怎麼可能?尤其是豪華汽車品牌,每個板都必須在80分以上。
從內部角度看,產品本身特徵除了智能駕駛之外,駕控的確是可以碾壓別人的優勢。底盤是英國、德國的雙重團隊幫我們調校的,配置是全明星陣容。底盤可以兼容空氣彈簧、ZF的CDC,帶寬是非常寬,而且動態測試性能,無論是底盤一階、二階的模態,底盤操控性,車身姿態控制,都是有客觀數據的。如果使用德國人和英國人創立的PAP(產品底盤的測試認證標準)來打分,我們的成績一定比同級的智能電動車要好。
從外部視角看,駕控是“差異化”的定位和標籤。為什麼那麼多豪華品牌在德國,汽車作為高階的移動工具並沒有變,動力、掌控、安全仍然是豪華品牌必須要有的東西。既然汽車還沒有真的變成上車睡覺,L5還沒來,駕控還是很好的支點。
從用戶視角看,5000名用戶給了我們很多信心,這些購車用戶真的對駕控上癮。我們有個數據,L7車主家裡平均3台車以上的佔65%,有油車有電車,可能有2輛電車,但開了L7以後,那些車就不開了。這麼大的車有多舒服?操控性好,動力好,靜音好,180+凈味座艙,不會有任何異味,對女士和小朋友特別友好。在上海這樣的城市,開這麼大的車,卻有像高爾夫一樣的轉彎半徑,而且容易停車,極其靈巧。一個在德國生活了十幾年的青島車主,有兩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第一句,為什麼要買L7,因為這個曲面一看就是大師設計的比例;第二句話,我在德國開了十年車,L7一上手就是德國的高級駕控范兒。
我們最大的標籤是“駕控”,但是不代表我們其他板塊弱。我們馬上要發布NOA,昨天剛剛進行一次內測,體驗非常“老司機”;而且對於智能座艙,我相信目前行業中,我們也可以適當的小碾壓,真正能夠把駕駛這件事情和屏幕的交互,結合到極致,這是特彆強調的。
6、用戶對於智能駕駛、激光雷達的比對,可能比對駕控的興趣點更高,在後續品牌建設中,怎麼把駕控和智能駕駛相融合?智己出自傳統車企,做駕控是否會讓人覺得還守着原來的東西在做?
我認為,智能駕駛很難成為持續的強板。有兩個思考:
第一,舉個例子,現在的手機定位是什麼?是智能手機。“智能”已經是基礎設施,顯然沒法定位。智能駕駛在中國,很快會卷到標配。就像當年ESP早期是高端車的標配,後來ESP成為法規,成為標配,所以中國品牌的智能駕駛能力最後會相對趨同,不太會成為長久的差異化點。我們一定要做好而且要做到行業頭部,但是作為一個亮點挺難的。
第二,駕控和智能駕駛,是直接相關的。我們智能駕駛不僅是算法好,效率比較高,兼容性也比較強,數據工廠每天都在運轉,每天都在迭代,只不過發版稍微克制一點。
智能駕駛的幾步——感知、融合、規劃、控制,尤其是控制是很講究的。雖然看清楚了道路線是這樣的,應該做出這樣的轉向,但是背後的鏈路很長,比如轉向機的響應,轉向力度的細膩程度,包括對於車身姿態的控制,而且不能讓人感覺不舒服,這是我們擅長的。
並且,我們配備了新的技術,比如大陸的one box線控制動系統,這套系統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響應,更容易控制的機會。所以感知再好,車控不行,智能駕駛的結果也一塌糊塗,這種東西缺一不可。
我們馬上會推送NOA,它的能力在上海的城市高速、蘇州城市高速、杭州城市高速試下來,絕對比特斯拉好。明年9月份我們就有能力做部分城市的NOA,是去高精地圖化。
我們跟Momenta產生了某種化學反應,我們把對車控的東西做到極致,他們把感知做到極致;而且我們兩個團隊是資本和技術的雙紐帶。Momenta的員工在我們這裡駐場,完全開白盒交付,這種方式我相信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
7、駕控作為品牌的核心標籤沒有問題,但我認為,駕控這個詞太冰冷太數據化了,智己是不是也可以學習寶馬的品牌溝通語言BMW Joy-寶馬之悅,使用更感性的詞語來跟用戶溝通?
我們經常內部自嘲,說我們選擇了一個絕對正確但是比較難的,門檻比較高的標籤。首先用戶得開過很多車,才知道什麼叫駕控,用戶必須得到賽道體驗才能感知到操控的差異,這的確是困擾我們的點,我也一直想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怎麼讓駕控有溫度,讓別人理解。
駕控能給用戶帶來怎樣的利益點,我覺得是安全。在今天,我覺得互聯網公司對汽車行業,有些方面還是需要敬畏的,比如底盤、懸掛,我們做這麼多年是很清楚的,我們也很敬畏。軟件可以OTA,但生命不能OTA。
駕控是對極致的追求。很多人說一輩子不會下賽道,天天在城市開,憑什麼要對駕控買單。一個回答就是安全,駕控就是對駕駛性能極限追求,當你真的碰到一次極限道路狀況,一旦碰到,一把方向拉過來可能就化險為夷了。這是用戶能夠感知到的點之一,安全是汽車的底線。機械素質的安全,一定是高階用戶非常在意的,我們只要堅持這一點,還是會有人理解我們。
寫在最後
其實對於智己LS7,我們此前已經進行過靜態體驗,在哪些產品上的優勢,已經瞭然於心。無論是設計、用料、舒適性,都已經做到目前同級的極致。但智己汽車對於車輛豪華的理念,確實我第一次了解到的。智己不會為了讓車輛多兩排座椅,能坐下更多人,而勉為其難的加上兩個座椅。他們更看重的是車輛對於每一個人的照顧程度,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車輛的極致豪華乘坐體驗,這才是一台優秀的車輛。目前,智己LS7已經有200多台的展廳試駕車、媒體用車都已經下線。我們也非常期待2月對於LS7的動態試駕,屆時將會為大家帶來更詳細的體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