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忠謀宣布將台積電赴美建廠的總投資增至400億美元,並向美國轉移3nm製程芯片產能後,輿論普遍認為台積電正走在被美企吞併的道路,台灣島內民眾更是對台積電的一系列操作感到擔憂。而正當人們以為台積電會喪失競爭力,並逐步演變成“美積電”之際,台積電又做出重大決策:將2nm、1nm製程產能留在台灣總部地區
台積電兩頭押寶,究竟該如何控制好平衡?
艱難的決定
台積電選擇赴美建廠與其說是被邀請,倒不如用“脅迫”來形容更為妥帖。亞利桑那州工廠改用4nm製程生產線,再加上後續二期工程的建設費用,台積電此次在美國本土的投資將達到400億美元,而這還沒算人才輸出和設備運輸的費用。可是從美方的態度來看,台積電最終只能拿到最低額度的建廠補貼。
台積電赴美建廠的舉動引發台灣島內民眾普遍擔憂,目前4nm、3nm製程都是全球領先的高端製程,一旦將產能轉移到美國,必將進一步壓縮台積電自身的市場份額,進而對島內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其實張忠謀心裡也很清楚台積電赴美建廠無異於“與虎謀皮”,只是礙於公司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而不得不選擇妥協。
此次產能轉移中,資金、人才、設備全部都由台積電承擔,充分表明美方與台積電之間是貌合神離的狀態,所謂的資金補貼也不過是個誘餌。前段時間,台積電已經先行包機向美國工廠輸送了上百名工程師,輸送的對象還包括這些工程師的家人甚至是寵物。舉家搬遷後,這些工程師將常駐美國工作,而這也是美方一直覬覦的資源。
預留的後手
正當人們對台積電的未來感到無盡悲觀的時候,台積電的一個重大決定又在全球芯片市場中激起千層浪,公司決定把2nm、1nm製程芯片任務放在台灣龍潭科技產業園區。按照台積電的計劃,2025年將在台灣實現2nm芯片量產化,到2027年,1nm芯片產能也將留在台灣省,4nm、3nm芯片產能條美國轉移後,台積電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如果說台積電繼續把持着2nm、1nm芯片產能的話,也就擁有了更多同美方談判的籌碼。隨着傳統芯片製程逐步逼近極限,掌握1nm及以上製程的企業才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此次台積電轉移的產能可能在未來幾年淪為落後產能,而留下的核心產能可以看做是台積電預防美企“偷家”的看家本領。
當然,美國在此次交易中最看重的東西並不是台積電在3、4nm芯片的產能,而是不斷輸送到美國的相關科技人才,對於台積電留下的後手,想必美國方面也並不會感到驚訝。台積電把產能轉移到美國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除了可以拿到一定數額的補貼之外,也讓台積電在美國的訂單得到保證,至少可以度過眼前的危機。
市場的走向
赴美建廠也好,把核心產能留在台灣省也罷,台積電的種種舉動都是在儘力挽救訂單,畢竟沒有了需求,一切都等於零。台積電在美國和台灣兩頭押寶,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和訂單。一旦美國徹底停止採購台積電生產的芯片,至少公司在台灣還留有後手。而無論美方如何威逼利誘,台積電都絕對不會把總部遷往美國。
半導體產業是台積電賴以生存的基石,作為一家民營企業,科學分配芯片產能,匹配全球市場需求是企業的戰略性任務。台積電在美國芯片市場的份額只會越來越低,這一次的赴美投資完全就是一個陷阱。隨着全球芯片產業迎來新變革,台積電未來將要面對的不僅是產能分配的問題,手中的技術還能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恐怕也是一個未知數。
這次台積電赴美建廠本身就是美方利用自身市場優勢的一場不公平交易,美國不僅得到400億美元的投資,包括設備、人才、生產線都由台積電拱手送出,可謂是坐享其成。而台積電只是獲得了部分補貼和相對穩定的市場訂單,能夠度過目前的芯片市場寒冬。
待1nm製程芯片量產後,傳統芯片將陷入增長瓶頸期,全球芯片產業或將迎來歷史性變革。台積電把核心產能留在台灣,並不算是一個能夠高枕無憂的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