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熱”了一年多,北京時間10月1日上午,命名為擎天柱(Optimus)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原型機終於得以亮相。相關消息也衝上熱搜!
從外形上看,擎天柱與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之前展示的PPT還有很大的差別:舞台上的原型機沒有“套皮”,身形也顯得沒有那麼纖細。
對於更進一步的實用性功能,馬斯克先通過演示視頻進行了一番展示。隨後,馬斯克將下一代產品直接請上了台,但可惜的是,現在的它還需要3個人在旁邊輔助。(說好的智能呢?)
這是特斯拉第二次舉辦AI Day活動,在一年前的AI Day上,馬斯克首次推出特斯拉機器人概念。當時,擎天柱是由真人假扮的。
馬斯克說,未來,擎天柱的生產規模可達幾百萬台,售價可低於2萬美元。預計3到5年間,即可量產上市。
澆花、送貨都能幹
擎天柱有哪些使用場景?辦公室內,它能靈活地提起水壺澆花、雙手搬運物料至目標位置、準確定位周圍人員並主動避讓。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廠中,擎天柱已經開始投入簡單工作,工程師為其規划了相應行動路線。
擎天柱身體共有28個自由度,在此之前,小米發布的首款機器人為21個自由度。擎天柱的關節採用仿生學關節設計,模擬人類關節與肌腱形態,手部則採用人體工程學設計,擁有11個自由度。
行走,對於人類來說可能是再簡單不過的日常動作,但機器人要實現穩定行走則充滿巨大挑戰。“機器人還需要有‘大腦’,也就是人工智能。”馬斯克說。在設計、訓練與製造擎天柱的過程中,特斯拉大量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
“更廣泛的應用”大概是馬斯克對人形機器人有很高興趣的重要原因,據馬斯克的設想,特斯拉機器人將工業生產與家庭服務“通吃”,未來的價值比汽車大,甚至“將會徹底改變經濟”。
中國電子學會的《2021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35.8億美元,2016~2021年的平均增長率約為11.5%。其中,工業機器人144.9億美元,服務機器人125.2億美元,特種機器人65.7億美元。隨着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控制,機器人市場也將逐漸回暖,預計到2023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477億美元。
探索從未停止
可以說,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產業界中提出最早、但前景仍舊最不確定的方向之一。
早在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就已經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機器人“Televox”,雖然這台機器人本質只是塊電路板,只能進行極其簡單的特定操作,但依舊打開了人類對於人形機器人的想象力。
此後的100年間,不斷有企業試圖革新技術、完善功能,以求終有一天創造出“人類的替身”。
到了2000年時,本田公司推出了第一代“真”人形機器人 Asimo,這款機器人擁有人類一般的行動能力,可以完成行走、奔跑和跳躍等動作,雖然其更多的意義在於展示和教學,還不能代替真人,但在當時已經讓人嘆為觀止。
在今年8月的小米秋季新品發布會上,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正式亮相,小米的“造人”計劃也在短期內引爆了資本市場。
正如馬斯克此前所說,“要讓人形機器人達到跟手機一樣的普及,它的市場份額將難以估量”。但目前的事實卻是,即使是已經量產的人形機器人,銷量情況和市場前景也不容樂觀。
其中最典型例子就是波士頓動力,他們的機器狗Spot,以靈活、智能被業界認可。
但作為一家純技術驅動的公司,波士頓動力已經經歷過數次“賣身”,其技術越進步,商業價值越不被看好。今年6月份,現代汽車集團、波士頓動力公司和軟銀集團宣布,現代汽車集團已完成對波士頓動力公司控股權的收購,這筆交易對後者的估值為11億美元,較6年前下降了66%。
上海新聞廣播綜合自上觀新聞、科技日報、虎嗅APP、物聯網智庫等
編輯:嚴萍
責任編輯:向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