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iPhone里塞廣告,蘋果為廣告“折腰”了?

高傲的蘋果突然向廣告低下了頭顱,這是什麼情況?


近日,媒體報道稱,蘋果公司將廣告收入目標提高,除了應用商店和AppNews外,其播客、地圖、看書應用都將上線廣告服務。


一向自詡純凈,為廣告“折腰”,自己打臉可還行?

為廣告收入“折腰”?


廣告一直是手機廠商的重要收入來源,尤其對於安卓陣營來說,這部分收入利潤可觀。


被詬病最多的小米,因植入內容太多,還喜提“廣告公司”稱號。去年信誓旦旦要做“三零系統”的魅族,最後也無奈反悔,向“金主”低頭。


正因如此,把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相對純凈的IOS系統才顯得難能可貴,還塑造了蘋果高貴的形象。


不過可別把它當“善人”,喬布斯給蘋果規劃的路線可不是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君子。

早在2016年,iOS4中已經被嵌入原生廣告,並在2016年通過Apple Search Ads擴大廣告範圍。喬老爺子立下豪言壯語,要拿下互聯網廣告市場48%的市場份額。


要知道,當時廣告收入最多的谷歌,不過只佔有29%的市場份額,蘋果的口氣太大。於是順理成章,它的夢想變成了痴心妄想。


2017年,它主動選擇放棄移動廣告業務,宣布不再接受新的移動應用軟件開通原生廣告服務,但仍會為原有客戶提供服務。這一決定直接導致其當年廣告收入銳減三成,也為日後的“高冷”形象埋下伏筆。


是什麼讓它改變策略?外界猜測,可能與IOS兼容性和谷歌硬件優勢逐漸明顯有關。


總而言之,蘋果並非不想分廣告的蛋糕,只不過形勢所逼,不得不調整策略。

利潤下滑,蘋果無奈


時移世易,如今它所面對的情況又發生了改變。智能手機出貨量急速下降,業績一向堅挺的它也感受到了陣陣寒意。


根據最新的財報數據,第二季度其凈利潤下滑幅度跌破10%。它最具有競爭力的硬件產品收入,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尤其在可穿戴設備、家居和配件方面,最高下降幅度7.9%。


慘淡的成績中,只有iPhone 銷量依舊抗住了壓力,實現增長,不過僅同比增長2.8%。

下降的原因並不新鮮,無非是疫情導致線下客源減少,供應鏈緊張等。


短期內這樣的說辭還能哄哄華爾街的投資者,但他肯定也意識到需要提出新的解決方法,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然而根據IDC數據,2022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增速停滯不前,二季度同比下滑9%,僅有少數廠商實現了逆勢增長。


在此背景下,蘋果擁抱廣告稱不上未雨綢繆,只能算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事實上,包括它在內,小米、華為都寄希望於廣告,用以彌補部分收入。


不久前第三代鴻蒙系統上線,發布會上,華為把宣傳重點放在打車服務Petal上,體現出進軍網約車業務的野心。與此同時,服務中心、指揮助手等系統軟件,都上線了更多廣告。

至於小米,更是資深廣告玩家。其廣告的毛利最高達到76.1%,而其手機毛利僅11.9%。就算是主營業務承壓的2021年,它的廣告收入仍高達101億元。


可見,這是筆穩賺不賠而且利潤空間巨大的業務,對於在高端手機市場佔有絕對優勢的蘋果來說,自然也是比好生意。


如何維護“高端”形象?


不過好生意並不等同於能做好,它要面對的挑戰並不小。


對於蘋果這樣成熟的品牌,其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更何況它一直走的是用戶體驗至上的高端路線。


雷軍曾將“硬件利潤不超過5%”定為小米手機的鐵律,因此小米手機也被貼上性價比標籤。正因如此,大家對小米廣告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蘋果的硬件毛利率向來一騎絕塵,如果還要“收割”用戶,很容易被說吃相難看。


除了要協調用戶,它究竟能否獲得廣告主的青睞有待商榷。


眾所周知,為了保護用戶隱私,IOS系統中設置了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應用開發者的跟蹤提示。顯然,對於處心積慮獲得數據的互聯網平台來說,這無異於當頭棒喝,分分鐘被勸退。

再者,就算廣告商獲得了數據權限,但蘋果的服務就一定更好嗎?未必。


畢竟,老對手谷歌的人性化服務可是名聲在外。喬布斯都沒做到的事,庫克能否辦到就看他的本事了。


總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生意場沒有永遠,就是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