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節離職,我選擇 all in Web3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Jensen

原文標題:從字節離職,我選擇 all in Web3

「逃離大廠 all in Web3」在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也因此受到很多媒體朋友的關注。一位報社的朋友最近就在做此類選題,得知我即將離職 all in Web3,約我進行了一場訪談。

告別內卷的 Web2

線下訪談時,恰好一位前 360 高管現 Web3 創業的朋友也在,這個問題他是這麼回答的:

  1. 很多大廠遇到了業務增長瓶頸,個人在大廠內的上升通道有限;
  2. Web3 處在早期與投資的風口,年輕人有更多的上升機會;

這兩點基本已成為我們這些離開大廠選擇 Web3 人的共識,我們都在 Web3 中看到了更多的機會點、更大的施展空間。當然,我們中有堅定的 Web3 去中心化信仰者,也有純粹將其作為金融衍生品來投機炒作割韭菜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Web3 的空間足夠讓更多大廠朋友在其中,嘗試做一個項目,做一些讓價值落地的事情,而不再只是個被豢養到消磨鬥志的螺絲釘

進字節前我也有過一段創業經歷,雖因疫情等問題以失敗告終,但對於創業方向的探索和持續積累的準備並沒有停止。儘管其中有些嘗試當下再看,在方向上其實就是逆周期的,比如去探索 Web2 中的 2C 產品,在現在幾大流量黑洞已牢牢把持住大眾注意力的壟斷期里,這樣顯然是在走一條窄道。

再之後轉向探索 SaaS,在深研各個細分賽道、爬梳行業內各類產品後我發現,這之中更多的結局是體力外包和所謂 B 輪死亡螺旋,能有明晰退出路徑的少之又少。當然也正是走了這些彎路,讓我見到了太多 Web2 中的無意義內卷和精神內耗

(參加路演和線下辦公:上圖是我們虛擬小 team 的一些零碎日常:周末聚在咖啡館搞事情,參加創業者沙龍或項目路演

現在回頭再看,對於大廠人,除了一些真正直面用戶的一線崗位,大多與市場仍有距離,更對趨勢變化感知相對較弱。

我的思考是這時候不妨跟着投資熱度去看看世界。每年的投資研報會呈現出市場的資金投向和佔比,去年國內投資基本都流向了硬科技、Web3 與碳中和。

資本對市場現狀最為敏感,順勢而為在一個朝陽行業中深耕,才能讓我們最大程度避免沉沒成本,少一些創業路上的曲折

擁抱 Web3 的上升感

(黑客馬拉松現場)

我第一次接觸到 Web3 與區塊鏈,是在 19 年 DoraHack 的 Hackathon 上。當時組隊基於亦來雲做的票務產品拿到了賽道的第一名,也是那時才對 DApp 的特性與開發流程有了一些感知。

(Algorand 和 Polkdot 中國行,彼時講演的他們還未成為大公鏈)

後續在北京又聽了一些線下佈道,但大多還是一知半解。之後進了字節,就一直沒有再去深度了解。

直到 21 年 12 月份,我注意到 ICP 的 Hackathon,又得知陪伴大學四年的美劇《硅谷》中,主角所構想的那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計算機似乎被 ICP 落地了。振奮的心情無以言表,就馬不停蹄報名參加了 Hackathon,做的產品也是每一個 Web2 人進入 Web3 首先想到的方向——DID。

當時臨時組隊,兩個人通宵寫代碼做 PPT,再跑去上海路演。從一個想法到初版的實現再到講完,一共耗時 36 小時。也是經歷了整個過程後我才發現,自己對於行業的認知還很淺顯,別人口中長串的名詞聽不懂,甚至連 ENS 都沒那麼了解。

但賽場的火熱氛圍,就像 13、14 年時移動互聯網還充滿想象力的時期,每個人都有各種創想,每個人對未來都充滿了激情。

相較來說,現在 Web3 行業確實還處於早期,大家都在摸索階段,可這也意味着每個人都能在平等的起跑線上競爭,沒有邊界,也沒有條條框框,甚至沒有明確的定義,大家都在向著自己所構想的更美好的互聯網進發。

而行業早期,也意味着環境的開放和積極向上。我可以明顯感受到,Web3 的世界處在一個所有人都蓬勃向上的階段,這個行業聚集着更多的精英、更多的有國際視野的人;在這個新世界,你有更多機會與行業最頂尖的人去交流,在這個去中心化文化的世界中,每個人都保持着一種十分開放交流的狀態;在這個行業中的人,我親眼見證很多人如何自由地身兼數職,或者過着數字遊民的生活。當打開小圈子的藩籬,你會發現,生活其實還有非常多的可能。

比賽結束回來後,我和朋友們一起發起了一個 Web3 的探索之旅,海報一經發出迅速就召集了幾百人。其中有大廠員工、創業者、投資人,也有 Web3 從業者、Crypto Fund,大家每天分享信息,互相交流學習。但對於新行業來說,入門小白單純消化媒體的資訊信息,是很難對行業有深刻認知的。最好的認知方式就是自己下場去干,因此我們迅速啟動了一個項目,藉著發行運營全鏈條的實踐,除了對相關技術有了學習,也對 Web3 項目的業務流程有了基礎的認知。

從業餘到 all in Web3,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1.435 名字的由來)

在做項目過程中,我們結識了 World 哥(以技術手段曾一晚套利百萬的大佬),與他在之後的一些合作中慢慢相互建立了對彼此的信任,又一起在一些 GameFi 和特殊事件(Luna 等)之中捕獲了一些機會。

後續我們就一起在字節內做了一些 Web3 線下交流聚會,意外發現大家對 Web3 的熱情度都挺高的。我們就想,那為何不幹脆一起組建一個社群,將更多對 Web3 感興趣的朋友聚集起來,一起來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於是便有了 1.435Club。

在開始階段,我們定期做了一些線上與線下活動交流 Web3,後續又開啟了公眾號 1435Crypto 來日更分享媒體資訊。在 Web3 的各個細分領域內,我們每周也都會找一些專業的從業者,帶來行業一手資訊的同時,帶領社群形成更深刻的行業認知,累積至今我們已舉辦了十多場線上與線下的活動。

(1.435 組織的部分活動)

參與演講的嘉賓有如字節知名退休程序員郭宇老師等一些曾在大廠現投身 Web3 的人,也有其它各個領域在探索 Web3 機會的資深從業者,他們在了解了我們的創始理念後也都給予了不低的期望與鼓勵,希望我們能繼續創造這樣的鏈接與碰撞。

(大理 Web3 大會)

上個月我們小團隊也去參加了大理的活動,參與策划了幾個主題會場。大理 Web3 之行的故事與感悟就非常多了,此處不再贅述(推薦閱讀《這幾天 Web3 在大理髮生了什麼》)。

經過與眾多從業者、投資人的深度交流,除了讓我們看到了做 1.435Club 的價值,也讓我們看到了周期之下 Web3 行業不同的切入點與切入方式——在現在周期性的熊市裡,有很多人選擇了等待甚至退出,但我們堅信真正有價值的項目是可以穿越周期的,如果只把 Web3 當做一場金融遊戲,熊市正是洗刷這群人最好的淘汰機制。這恰恰也是我們團隊朋友們一起逆流而上,選擇辭職 All in 的原因。我們想要做的不是追周期性的波動,而是做周期中堅定的引導力量。

面對行業泡沫,我們可以選擇只是獲取短期的確定性收益,也可以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在行業前期做好積澱並佔據先發優勢,等待行業爆發期。兩種選擇各有利弊,無論是從哪條路切入都無可厚非,只是要確定自己的能力儲備和發展理念(對於行業泡沫的產生邏輯,推薦大家閱讀《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

《陸上行舟》

BTW,作為一個電影重度愛好者,有兩部電影想要推薦給每一個想出來創業或已經在創業的朋友。《陸上行舟》和《阿基爾,上帝的憤怒》是個人非常喜歡的導演沃納·赫爾佐格的經典作品,在做出選擇和面對低谷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會有不小的感觸與收穫。

半年時間,從幾個人到一個組織

我們的組織從最開始 Das、World 哥、龍哥、川神、D 的小團隊持續不斷拓展,包括後續秋老師、Sean,小橙子、DM 等等朋友加入,現在社群覆蓋成員已經有近萬人,參與過貢獻的有近百人,核心貢獻者有幾十人,目前也有了媒體工會、投研工會、孵化工會等子組織,隊伍持續壯大是大家想要做事情的心把所有人凝聚在了一起。我們也用最短的時間積累了資源和技術班底,讓理想不僅有想法,更有支撐。

再回歸到我們創立 1.435Club 的初衷,我們就是希望能夠聚集起一群有抱負有想法的人,用深度的投研幫助大家在 Web3 行業早期混沌的狀態中建立系統的行業認知,用我們積累的業內資源幫助成員更快獲取啟動的勢能。

我們相信這裡會是一席流動的盛宴,會不斷有優質的項目、優秀的創業者從 1.435 走出去,成就屬於自己的 Web3 時代。

最後,引用《陸上行舟》中的一個小情節。痴迷歌劇的白人菲茨傑拉德對賣給他船的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第一個看見尼加拉瓜大瀑布的白人回來告訴他的同伴,瀑布有多大,他的同伴都不相信,問他「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他只說「我看見了。我看見了,這就是唯一的證明」。

Web3 的世界,一定不是最終的世界。但在這個未曾有人見證過真面貌的新世界中,我們希望踏入洪流,像那個看到瀑布的人一樣,回應以「我看見了」!

責任編輯:Fe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