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物聯網存在一個很大的壁壘,包括華為、阿里、百度在內的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套所謂的智能化平台,而這些處於頭部的生態之間沒有打通。”億田智能總裁孫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智能家居市場,很多企業以單品智能終端的形式入局,推出種類多、功能差異性大的產品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但企業間設備間的兼容性差、品牌生態相互割裂的問題日益增大。《2021全球AIot開發者生態白皮書》提供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個家庭用到電的設備超過40個,涉及超過10個品牌。就智能物聯網而言,造成設備、品牌生態之間割裂的原因在於,各個平台之間難以互聯互通。
這不是技術的問題。
“主要是商業層面需要協商,比如協議打通、平台開放。”孫吉表示,該公司之所以運營自己的中台,也是希望能夠接入更多的平台,他相信中國所有的應用型企業都希望大的平台相互之間能夠打通,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兼容性。
單品智能升級之難
億田是一家主營集成灶的企業,自2014年開始研究智能化設備,經過2年的研發,於2016年推出第一代智能化產品。該產品基本實現了智能化互聯,植入了大量的菜譜,實現語音、娛樂交互功能。
“當時市面上已經有一些現成的模塊方案,比如智能化中控系統,我們只是在現成的方案上面做更多的功能聯動、定製化開發。”孫吉表示,當時產品還沒有實現整個廚房場景的物聯,僅僅是一個最基本的互聯形態。
此後,億田在集成灶產品上疊加了更多功能模塊。從最初只是植入WiFi模組、語音識別模組,擴大到圖像識別、視覺化智能終屏、娛樂、購物等增值服務。
對於廚具企業而言,智能化的投入是巨大的。
以研發人員配置為例,需要配備軟件工程師、硬件工程師、交互設計師、職業測試人員、結構工程師。其他層面的投入,包括平台的開發費用、APP的開發費用、軟硬件開發費用、採購成本等等,這些都是實現智能化必須考慮的。
“集成灶集成了煙機、灶具、蒸箱、烤箱燈光系統等等,功能很複雜,要實現智能化的時候,它背後的邏輯會變得更複雜,要把所有的邏輯跑通,所有的bug要修復好,背後需要做大量的測試、驗證、糾偏,這個工作量是很龐大的。”孫吉舉例稱,在廚房場景中,在烹飪的過程中,集成灶、煙機要工作,會產生噪音,噪音對於語音控制會產生干擾,這一點與客廳不同,客廳環境中是一個安靜的環境。如何在有噪音的環境下,讓語音控制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這是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員投入進去解決的問題。
當前,億田的重點工作是聚焦在如何實現廚房場景裡面周邊產品的一些功能的互聯,未來再探索如何融入全屋的智能化。比如,與客廳裡面的窗帘、LED燈光等實現互聯。
家居物聯網的發展路徑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單品智能(各個品牌廠家推出一系列智能單品)、全屋智能(從偏重控制需求、單一設備聯網,演變至全屋智能體驗與應用場景的有機融合)、全場景智能(由住宅為載體提升為以用戶為載體,由屋內延伸至屋外,以多設備互聯控制提升為以場景為導向)。
不少企業卡在了單品智能向全屋智能升級的過程中。
目前AloT落地的痛點是下游應用場景與需求的高度碎片化,導致物聯網終端異構、網絡通信方式與平台多樣化。中金公司研報認為,若不解決碎片化的問題,AIoT生態中不同設備廠家與產品的互聯互通難以實現,也無法達到降本增效的初衷。
“99%都是小公司”
企業並不總是知道什麼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物聯網。在產品升級過程中,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的事情並不少見。
以電烤箱為例,一些廠商看到物聯網概念的興起,便通過將傳統烤箱上的幾個烹飪模式按鈕遷移到手機端,就聲稱烤箱實現了智能化改造。這其實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用戶可能仍需要定時翻面、肉眼觀察烤箱內食物的完成度,而操作的器件從一個烤箱增加到了一個烤箱與一部手機。
這類偽智能產品的售價往往高出傳統產品,不僅不能為用戶帶來智能物聯網的便利,反而增加了使用的學習成本與因操作步驟繁瑣帶來的負擔。
“受限於科技條件,彼時出現了電烤箱的功能訴求,或者產品經理想到了這樣的方案,只是代表產品經理當時對於功能的思考。”天貓精靈AIoT總經理張薇表示,現有的智能產品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連接,實現數據在線化之後,App可以控制設備,進而衍生出很多場景,比如空調能耗問題,通過App可以控制和節約電量,做到能耗管理,這是傳統的遙控器難以做到的。二是在實現連接之後,用戶能夠遠程操作設備、管理數據,進而實現更多的功能交互。
產品功能的研發、創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第一代烤箱智能化的過程中,受限於技術的可實現性,需要喚醒語音、打開烤箱、烹飪菜肴、調整溫度、調整時間,每個動作需要用戶發送一條語音指令,太過繁瑣,交互起來很麻煩。這樣對於用戶的交互非常不友好,沒有效率的提升。”孫吉表示,現在通過一個智能化的菜譜的關聯,只要告訴天貓精靈要做蒸魚,產品就直接啟動了,因為背後的溫度、時間等邏輯全部設定好了。
孫吉表示,公司在設計跟考量智能化的時候,秉承的理念第一個是真正的實用主義;第二個是化繁為簡。
近年來,物聯網產品和示範應用層出不窮,相關企業數量與產值逐年增長,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目前還是小而散的產業形態。
“中國物聯網企業99%都是小公司,中國的消費物聯網層面沒有跑出大公司,不完全是因為底層的技術沒走通。”IEEE高級會員、河海大學教授韓光潔認為,原因主要包括:第一,物聯網產業鏈發展不均衡,缺少類似於國內三大通信運營商和華為、中興這一類的物聯網龍頭骨幹大企業;第二,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作困難,缺少統一的政府職能部門,協調物聯網各企業,統一制定標準,通力合作;第三,市場定位模糊,盈利模式不確定,物聯網現階段存在市場分散且規模有限、規模化和標準化還未形成、物聯網技術應用成本過高等問題。
不少企業已經推出了物聯網平台,並藉助私有雲抑或是公有雲服務,來管理設備的互聯互通,其中主要參與者包括操作系統提供商(如華為、谷歌等)和應用軟件及硬件服務的一體化方案提供商(如塗鴉、小米、天貓精靈等),以及眾多的雲業務服務商比如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對於出海的中國企業,其互聯互通的方案通常需要藉助海外平台如亞馬遜等,比如TCL海外銷售的產品的物聯網功能,構建於亞馬遜雲科技的基礎之上。
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認為,智能物聯網行業大發展需要平台型企業支撐,需要新的操作系統軟件來打破碎片化的信息孤島。
誰是終極入口?
消費者與智能設備之間的交互,存在語音、視覺等不同的路徑。在早期,語音交互是平台型企業的首選。
以智能家居領域為例,天貓精靈、小米與百度最初都是以智能音箱為切入口。
小米提供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愛同學的月活躍用戶達到1.15億,同比增長36.2%,大多數來自小米手機、小愛音箱等用戶。天貓精靈對於智能音箱的產品矩陣是多元化的,既有100多元的基礎版本,也有1000多元的主打音質的音箱。
中國智能音箱的主要提供商是百度、天貓精靈和小米集團。它們早期以價格補貼方式開路,低廉的價格,同時滿足用戶的嘗鮮心理,從而快速打開了銷售局面。時至今日,這幾家公司每年銷售的音箱數量以千萬計。
不過,單以智能音箱而言,這幾家公司大多未實現盈利。
小米方面對第一財經表示,智能音箱只是其背後商業生態的一環節,單純智能音箱產品可為用戶提供的使用場景有限,依託背後生態,進一步為用戶提供完善的生態服務。在這條鏈路上,智能音箱品類產品必不可少。
從智能音箱起家到生態的開放,天貓精靈用了3~4年的時間,最開始是控制設備的開關功能,慢慢延伸到更豐富場景的功能,比如打開窗帘、與天貓精靈聊天、聽時事新聞、晚上設定睡眠模式。
如今,大部分智能音箱的製造企業,開始在語音交互方式之上,添加屏幕增加視覺交互方式。孫吉表示,“天貓精靈根據我們的需求,提供的是一整套完整的AIot解決方案,包括天貓精靈服務商體系、運營的中台可以開發專屬App,阿里本身可以提供很強大的語音、圖像識別等技術。”他認為,如果自己做,需要搭建自己的團隊、開發很多功能,現階段在短期內公司不具備這個能力。
當前,200多個品類能夠通過天貓精靈實現設備智能化。對於連接品類的篩選,張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方面,在用戶側,看用戶更願意跟哪些設備進行互動,更願意用語音來控制什麼?比如控制燈光、空調、電視;另一方面是看語音更能與哪些產品產生交互,產生新的場景,比如按摩類的設備,用戶在體驗的過程中矇著眼睛,不方便控制設備,如果採用語音控制,更加方便,在按摩的過程中,播放音樂,還可以降低按摩產生的噪音。
視覺交互方式是否正在取代語音交互模式?小米集團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智能音箱的基礎功能仍為語音命令執行反饋,視覺交互為語音交互的一種補充,能夠帶來更多的內容使用場景。
目前智能音箱用戶的迭代的需求正在減弱。IDC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為1483萬台,同比下降27.1%。小米認為,經濟疲軟時的3C數碼消費受到影響,且智能音箱的多場景與房地產等產業重合度較高,這抑制了新增用戶需求;此外,業內的新產品並未提供明顯差異化服務,用戶換機的驅動力不足。
如果智能音箱不能成為物聯網的終極入口,AR設備有這種潛力嗎?
此前AR設備由於技術需求高,且售價昂貴而受到普通消費者的冷落。它的應用目前主要集中於企業端,比如微軟的價格3-4萬之間的Hololens 2(工業版)。國內企業也開始推出一些AR新品,或者適配新場景。比如聯想8月中旬推出的晨星智慧狗是將AR技術與四足機器人結合,用於變電站的電力巡檢;Nreal也在8月底推出了兩款新的AR眼鏡。
企業級的客戶有一些切實的AR應用場景,且能支付更高的價格,這對於方興未艾的AR技術來說至關重要。聯想的晨星智慧狗目前在國網河北落地,實現全地形巡檢、3D自主導航、遠程協作、機械臂輔助操作、自動充電等功能。接受記者採訪的聯想集團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毛世傑認為,AR/VR有潛力成為工業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抓手。
對於AR的市場規模,有的機構已經給出樂觀的估計。投資機構ARK預測,2030年AR市場規模將從今天的不足10億美元擴大到1300億美元。這一預測能否實現,AR能否成為物聯網的超級入口,將取決於算力算法的提升是否足夠快,以及能否發掘出足夠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