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羅振宇跨年演講:中國經濟會好,每個人都幾乎被困在系統里,“背靠系統面對人”

2021年01月01日15:05:13 科技 1400


2021羅振宇跨年演講:中國經濟會好,每個人都幾乎被困在系統里,“背靠系統面對人” - 天天要聞

來源:21Tech(News-21)
作者:楊清清

編輯:李清宇、劉雪瑩


12月31日,“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武漢舉辦,主題為“長大以後”。這也是羅振宇第六次進行跨年演講。


今年的跨年演講是在特殊背景下舉辦的。新冠疫情,從年初直到12月31日,依然在影響大家的工作與生活。兩天之前,在北京疫情的不確定性下,得到公司不得不發出通知,對尚未抵達武漢的聽眾建議不予出行,退票處理。


在開場之際,羅振宇首先向武漢這座英雄城市致敬。羅振宇展出了一張關於糖果的圖片,它是一個名叫岡薩雷斯的藝術家所創作的行為藝術品,為了紀念自己死去的妻子。


“生命是甜蜜的,生命也很無奈,總會流失,但愛它的人總是有能力、有辦法讓它一次次重生。”羅振宇表示。過去一年,武漢這座城市經歷了愛的流失與回歸。同時,在年初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也有諸多逆行者來到武漢、支援武漢。羅振宇以這樣的故事,向1500萬武漢人致敬。


疫情為今年帶來太多太多的不確定性。羅振宇表示,今年年初至今有許多朋友詢問跨年演講在特殊時節是否還舉辦,但羅振宇堅定表示一定會辦,“哪怕只有一個人”,就是為了給予當前時代一些“確定性”。


在羅振宇看來,2020年,底線思維成為常態,“行就行,不行我們再想想辦法,這就是我們的2020年。”


中國經濟的內部結構


中國當前在世界的分量,無疑已經難以替代。


但在時間長河裡,確定性究竟是什麼?什麼事時間越久越有價值?羅振宇給出的答案是“時間的朋友”效應,“我們身邊其實充滿了確定性,只是你還不知道它的樣子。你怎麼知道你身邊的人將來不會是璀璨的人。”


羅振宇談及的第一個話題是中國經濟。“過去一年,大家都在進行辯論賽,主題是中國經濟會好嗎?”他給出的答案是“會好”,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個樂觀主義者,並且是個理性樂觀主義者。在他看來,悲觀主義是個騙子,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而不讓我們參與改變。


“辯論賽”中,一個命題在於,擁有更年輕勞動力、更低勞動力成本等優勢的印度,是否會替代成為下一個全球供應鏈中心。


羅振宇引述彼得森報告觀點指出,中國製造業儘管外流了一些低端製造市場份額,但印度在全球製造業的市場份額上漲幅度不超過1%,印度沒能接住中國製造轉移出去的產能,“接住的”外流市場份額的卻是越南、印尼等。


“製造業並非簡單的人口、規模、數字,更應該看人是如何組織起來的,要看國家內部的組織樣式,”羅振宇表示,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取代中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在社會內部沒有嵌入全球供應鏈的戰略決心。


羅振宇提示觀察中國的角度,他點出經濟學家何帆給出的“本土時代”四個字。例如,當一座橋大到如武漢長江大橋一般,要關注的是內部結構問題,否則其自重便會將其“壓垮”,“就如國家一樣,橋樑越大,內部結構越重要。”


中國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羅振宇團隊今年特意研究了聯想武漢工廠。1月23日武漢封城,2月聯想工廠考慮如何復產,2月底開始啟動,3月31日便有1萬人開始生產。


聯想武漢工廠廠長齊岳透露,工廠最高峰時一天招聘1000人,而這樣規模且擁有相關技能的工人,只有中國能夠招聘得到。然而在聯想的海外工廠,想招聘到1000人是“天文數字”。


招聘之後的後續工作是核酸檢測,涉及到醫院、護士等環節,齊岳表示這些事情完全沒有操心,當地政府完全覆蓋了。而在下班之後,工人也能在封閉社區中保證自身的安全性。而在海外工廠,這樣的事想都不敢想。


“聯想海外工廠幾乎是懸浮於社會,孤軍奮戰。”羅振宇表示,“相較之下,從復工復產至今,聯想武漢萬人工廠實現了零感染。”


聯想武漢工廠只是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一個微縮。今年一季度,在疫情影響下,武漢的GDP同比下跌40%,今年二季度,這座城市便實現了同比追平,三季度更是強勢增長。武漢,真正實現了從“風暴眼”變成“風向標”。


“困在系統里”的分水嶺


談完中國經濟,下一個思考是:“2020年自己會好嗎?”


今年,一篇“困在系統里的外賣員”的文章,令數字化系統話題引發爭議。2016年三公里送餐時限是60分鐘,2017年縮減為45分鐘,2018年縮減為38分鐘,“外賣小哥確實被困在數字化系統中。”羅振宇指出。


不僅是外賣小哥。今年疫情期間,許多人隔離在家,在線辦公令幾乎所有員工都困在了數字化系統,“2020年我們突然覺得,數字化意味着緊張、壓迫和身不由己。”


香帥今年發布的財富報告指出,數字化對我們這一代人意味着加快的進程,2020年疫情令數字化進程至少加快六年,而這會加速人群的分化。


什麼會導致分化呢?哪些人被困住哪些人又可以跳脫牢籠?香帥指出,命運的分水嶺取決於是對事負責,還是對人負責。


例如,北京十一學校李校長提出“把圖書館搬出教室”,其初衷是為了改造圖書管理員這一職業,讓圖書管理員從對事負責改變為對人負責。羅振宇設問,如果一個孩子愛讀書到不經允許將書取走,面對這樣愛讀書的孩子卻要令其接受懲罰,站在它的對立面,這樣就是圖書管理員最終的目的?顯然不是的。


對書負責的圖書管理員,技能顯然是單一的。而讓圖書館進入教室,圖書管理員的工作量顯然更大了,他需要面對不同的個體進行負責、服務。“挑戰不同,解決方案就不同。”羅振宇表示,這樣的工作做好之後,圖書管理員就不再停留在單一的職業勞作,而有了多樣的選擇空間,掀開了自己的天花板。


再如,今年北京天壇醫院已經使用能夠對顱內腫瘤進行診斷的軟件,準確度高達90%。如果作為醫生只會對病負責,而非對病人負責,等待的自然是被替代,是“被困在系統里”。“從對人負責的角度,重新理解每一個職業。”羅振宇表示。


另一方面,回看數字化系統本身,其實也未必如此猙獰。機器的勝利,一如既往是人類的勝利。羅振宇指出,面對看似嚇人的系統,其實可以“背靠系統,面對人”。


如今每個身在職場的人,都幾乎身陷系統中。但很多時候,系統也是能夠賦能的。甚至,每個個體的社會網絡也能夠數字化。好的系統,能夠讓人真的被看見。


突圍“卡脖子”


2020年,芯片是中國的關注焦點。中國當前能夠生產的芯片半導體,只佔全世界的5%,“卡脖子”命題今年回蕩在中國人的心中。


中國能做出自己的高端芯片嗎?羅振宇向業界多位專家諮詢後,得到的答案出奇一致:挺難的,但肯定行。中國芯片問題並非科學問題,而是工程學問題,“5nm、3nm都可以,就是時間問題。”


2021羅振宇跨年演講:中國經濟會好,每個人都幾乎被困在系統里,“背靠系統面對人” - 天天要聞


與此同時,面對中國“卡脖子”問題,羅振宇也向歷史尋找答案。他指出,兩百年前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在1812年率領60萬大軍,卻兵敗俄國。


有意思的是,就在開戰5年前,法俄簽訂了協議,兩者為何開戰?羅振宇表示,故事的起源在於拿破崙面對英國,打出道德牌,指責英國不承認全體文明國家,繼而拿出大陸封鎖的“脫鉤”政策:只要英國輪船不許停靠歐洲,英國商品不得在歐洲大陸銷售。


但其結果是“自己人”俄國率先受不了:大量英國貨品通過俄羅斯口岸進入俄國,再流入歐洲。拿破崙一怒之下,發動對俄國遠征,結果其帝國葬送在俄羅斯冰天雪地之中。


諷刺的是,拿破崙試圖封鎖的英國,五年期間的出口額,從5100萬英鎊反而增長到超過6000英鎊。羅振宇指出,當前中國的狀態,是在全球化系統中扮演“蔚藍色海洋”的角色,高舉全球貿易大旗,“我們是200年前故事中的英國。”


與此同時,長大以後的中國創新,可以被多種方式點亮。它已經不囿於高端科學家,而是遍地開花。


“今天的科學創新,是幾乎每個工廠工人都在貢獻力量,由兩億產業工人、每年300萬畢業的學生,每天向前拱一點點、水位持續上升的創新。”羅振宇指出,“我們堆進去資金、資源、人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這樣的創新每天都在發生。”


並且,羅振宇表示,在關鍵前沿技術中,中國技術追趕的速度很快。例如在中國被“卡脖子”最嚴重的材料科學中,沒有華人參與的國際尖端材料論文很少,華人對前沿材料學的參與至少達到一半以上,“我們不僅要看到現實差距,還要看到追趕速度。”


從另一方面而言,中國對人才的吸引也在加大,也包括大量海外人才。這個世界並非由產品和技術決定,而是由人決定的,人才的流動是難以阻擋的大勢,也很難被“卡脖子”。


羅振宇還提出,戰略決心是最珍貴的果實。如果說過去國內對自主創新仍有爭議,但2020年基本已經達成共識,這也是沉甸甸的收穫。今年之後,不錯的理工科大學生能夠參與的企業清單十分清楚,“卡脖子”背後是一個清晰的人生方向,國產替代的企業是清晰的機會清單。


而再度回望今年流傳甚廣的“卡脖子”清單,包括手機射頻器件、芯片製造、機器人核心算法、高端光刻機、核心工業軟件等,它們正是我們的“靶心”。“長大以後,我們會將卡脖子清單轉化為機會清單。”羅振宇指出,“在隆冬,我們終於知道,我身上有不可戰勝的夏天。”


小互動:


聽完今年“時間的演講”後,你的2021年新願望是什麼?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布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布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捷豹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