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紅星新聞記者瀏覽發現,自官方通報“男子在列車上砸車窗通風”事件後,社交平台上湧現出多個以“k1373砸窗小伙”“砸車窗小伙”等命名的網絡賬號。其中,有一名為“砸玻璃的小夥子”的用戶更是在抖音發布視頻作品,表示自己就是那個砸玻璃的男人。
▲社交平台上出現多個相關的賬號
記者查看這些賬號,發現其中大多在名字上有蹭熱度的嫌疑。另外,在這些賬號的評論區,雖有個別網友誤認為賬號博主系當事人本人,更多的網友則明確指出博主與網傳的現場視頻中砸窗男子外形不符。
9日下午,相關平台回應稱,目前平台尚未確認“k1373砸窗男子”當事人在平台內的賬號情況。同時,為防止疑似仿冒賬號不當蹭熱度、侵犯他人權益,平台已將“k1373砸窗小伙”“火車砸玻璃小伙”等信息設置為個人資料、明示或暗示其為當事人本人的賬號,處置重置用戶資料,並新增攔截仿冒策略。若存在誤傷真實賬號則將在核實後恢復,並根據後續了解情況對相關內容進行處置。
隨後,記者再次查看相關平台發現,此前的多個疑似蹭熱度的賬號確已不再顯示之前的網名,相關的視頻也已下架。記者私信部分博主,有一人回復稱其並未說過是砸窗者本人。
據了解,類似事件已出現過多次。今年6月,因高考結束後自己挑行李回家的劉同學,也因走紅網絡而遭到大量以“扁擔女孩”命名的賬號仿冒。
北京市中聞(西安)律師事務所律師譚敏濤告訴紅星新聞,這類仿冒賬號雖聲稱是當事人,但實際並非本人,其行為構成冒充他人身份,在法律上可定性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不道德行為,若造成不良影響或後果,還可能構成行政違法等。“例如上述‘砸窗事件’中的仿冒賬號,如果相關博主明知自己不是真實的砸窗男子,卻在視頻中聲稱自己是,屬於冒充他人身份。這種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冒充他人身份招搖撞騙的,處5到10日拘留,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罰款。”
陝西恆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良善則指出,若這類仿冒賬號藉此吸引流量、獲取打賞或商業利益,則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是否涉嫌詐騙,“若博主通過虛構事實,使網友基於錯誤認識而給予打賞等,符合詐騙罪構成要件,可能涉嫌詐騙;若金額達3000元以上,可刑事立案。即使不構成詐騙,其通過冒充他人獲取的利益無合法依據,造成他人損失,構成不當得利,應當向他人予以返還。”
“另外,從肖像權角度,若相關博主未使用真實男子肖像,但通過語言描述、場景還原使觀眾誤認,構成對人格標識的盜用;且從名譽權角度,若博主行為導致真實男子社會評價降低,會有網友認為真實男子系炒作、博流量等,使他人對真實男子產生負面看法,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犯。”譚敏濤說。
紅星新聞記者 羅夢婕 實習生 鄭子翼
編輯 張莉 責編 鄧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