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俄羅斯的老鐵,多半會驕傲地買幾個望遠鏡回來炫耀,他們不知道,這些望遠鏡多半是鷹潭一個小鎮生產的。
成功的大叔們,手機的標配早已換成了華為,他們不知道,華為手機里的許多零件是鷹潭一個小鎮生產的。
自認為見過大陣仗的頭條哥第一次來到這個小鎮,也有被驚呆的感覺。就像在風凌渡口,楊過看到了郭襄,或者說郭襄看到了楊過。
我們的“決戰四季度、奪取雙勝利”重磅策劃,今天就帶大家走進這個小鎮——鷹潭市余江區錦江鎮,一起去看看小鎮青年。
這是我們的版面
這是我們的視頻
現在開始嘮叨:
錦江的小鎮青年一直都很潮。不是因為殺馬特,而是因為人家有產業。
這個產業就是微型元件,微型元件是指電子產品和精密設備中的微型五金零配件。你如果缺乏想象,可以把它等同於小螺絲、小齒輪什麼的。事實上,從手機、無人機到衛星、光纖網絡等,均有它默默支撐。
義烏的鮮活事例宣示一個真理,小東西是能賺大錢的。你別看一些廠發貨一大卡車一大卡車的,帶回來的利潤興許還賠不上壓壞路面的錢。人家錦江鎮微型元件企業,產品一個手提袋就搞定,利潤卻不比別人少。
什麼叫悶聲發財,這就叫悶聲發財,所以錦江小鎮青年一直在當地是潮流的代名詞,小夥子帥、小姑娘俊。
行文至此,該講但是了。但是,小鎮紅火的發展,也深藏着危機。鄉鎮特色的產業體系,發展的天花板觸手可及。龍頭企業少,產業鏈不完善,創業者小富即安的心態,產品附加值低、研發能力不強,無一不是發展的掣肘。
怎麼辦?轉型升級。這個幾字好說、不好辦。企業界有一句話:不轉型是慢死,轉型是快死。什麼意思?就像你追一個姑娘,不表白還可以聊聊天,一表白就斷交。轉型升級這個姑娘不好追,持續的投入還不知道能不能抱得美人歸。
這有點不好理解。舉個例子吧。
錦江微型元件“帶頭大哥”是瑞源公司,瑞源公司一代目叫徐曉明,只用了4年時間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蓋起了廠房,拿到了富士康訂單。家大業大,老徐卻犯難:訂單多吧忙不贏,擴大產能卻又擔心“吃不飽”“吃不到”,畢竟產品大路貨,隨時都有被踹的危險。
怎麼辦?只有生產獨一無二的東西,才能讓人追着跑。那就得搞研發,就得把之前的利潤都填進去,搞得出來么?搞出來了有人要麼?只有天知道,老徐問不到天,就只有天天犯難。
關鍵時刻,二代目回來了。二代目叫徐俊,喝過洋墨水,卻依然保留着小鎮青年不服就乾的特質。他說當年參加德國漢諾威工業展被人看不起,受了刺激,想搞精品。
作為70年代小鎮青年,頭條哥深知徐俊這樣講,只不過是小鎮青年普遍伴着陳浩南、山雞哥長大的,好這口威風凜凜。事實上,徐俊真正看中的,是國內發展的大勢,是國內電子產業發展的大勢。
你又得說頭條哥在寫評論了。難道沒人告訴你們,真正賺錢的人每天都看《新聞聯播》么。不跟大勢,你怎麼謀大勢、做大事。
二代目小徐把目光盯向了物聯網傳感器、芯片探針、電磁閥,開始了從“微”到“精”的轉型。看着半輩子的老本流水一樣花出去:聘人才、搞研發、買設備,一代目老徐睡都睡不着,最後把心一橫:反正錢最後也是兒子的,這樣花總比出去玩強吧。
最終,二代目小徐花出去的錢沒白花,帶領公司實現成功轉型,成為錦江鎮產業界新的“扛把子”。他的產品被華為、大疆高度認可,成為這些大公司的戰略夥伴。整個小鎮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在政府的支持引領下,都走上了由“微”到“精”的轉型升級。
發點念去去千里煙波的感嘆:
錦江鎮的產業基礎脫胎於余江手錶元件廠。咱們有許多這樣類似小縣或小鎮,依託於一家國有或集體的老廠,沉澱下一批技術工人,老廠倒閉了,工人們拉戶單幹是為創業。會有那麼一會子迴光返照,好像都賺到了錢、一派紅火的樣子。但這樣的“散小低”註定走不遠。最後成熟的產業工人們,老者卸甲歸田,少者成為北上廣深生產線上的一顆螺絲釘。
小鎮青年要有春天,除了二代目創新創造,更需要政府的引領引導、支持幫助。錦江鎮轉型初見成效,得益的就是當地建立的一系列平台,如果想詳細了解,可以看看我們的新聞報道。
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只有有心人才會用心去看。這也是我們媒體人的悲哀,寫深度的東西,越來越沒人看了,大家只願意刷某音。再或者,看看小鎮的江湖。
小鎮春天
江西日報記者 朱華 邱輝強
【備忘錄】
微型元件,是指電子產品和精密設備中的微型五金零配件,從手機、眼鏡、無人機到衛星、光纖網絡等,都有它默默支撐。
依託多年的發展基礎和及時的轉型升級,今年以來,鷹潭市余江區錦江鎮的微型(精密)元件產業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擺脫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呈現逆勢飄紅的良好態勢。前三季度,錦江鎮實現工業總產值8.8億元,預計全年可實現工業總產值12億元,同比可達20%左右的增長率。
工業小鎮,一頭連着產業,一頭連着就業。錦江鎮是典型的工業小鎮。
依託余江手錶元件廠的產業啟蒙和人才培養,致力於微型元件加工。早在上世紀末,這裡已是“百家企業、四千設備、五千工人、萬種產品、千萬稅收、億元產值”,成為全國三大微型元件生產基地之一。
紅火的發展,也暗藏着危機。鄉鎮特色的產業體系,發展的天花板觸手可及。龍頭企業少,產業鏈不完善,創業者小富即安的心態,產品附加值低、研發能力不強,無一不是發展的掣肘。
是順勢滑下?還是逆勢拼搏?錦江鎮選擇了後者,從2019年起,開始了艱難的轉型升級之路。從“微”到“精”,從跟着訂單跑到讓訂單追着跑,兩年來,全鎮微型元件行業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活力與動力。特別是經受了這次疫情大考,瑞源、澳翔、恆欣等領軍企業脫穎而出,不但沒有出現危機,反而危中尋機、危中育機,進一步鞏固了產業基礎、奠定了產業地位。
工業小鎮,正迎來第二個發展的春天。
“領頭羊”的轉型之路:“只有做‘精’才有出路”
【背景板】
1996年,因為經營不善,曾經一度紅火的集體企業餘江手錶元件廠倒閉,200多名產業工人和技術骨幹不得不自謀出路。
一個企業倒下了,一堆創業火種卻燃燒起來。之後的幾年裡,幾十家民營微型元件企業在錦江鎮有如燎原之勢發展起來。2004年,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建立了錦江鎮微型元件產業基地,吸引在外闖蕩的錦江人回鄉辦廠,一個鄉鎮級的微型元件產業集群初步成型。
2010年之後,錦江微型元件行業遭遇發展瓶頸——一些創業者觀念落後、小富即安,大部分企業年產值停留在幾百萬元區間,發展普遍面臨同質化、惡性競爭。
近年來,當地政府順應市場發展重新定位,通過建立行業協會解決融資難等發展痛點,實現從無序競爭到整合資源抱團發展,通過以大帶小、訂單共享、建科研平台等形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故事】
老廠房裡半自動車床轟鳴,一批批沾滿機油的微型元件被生產出來;無塵組裝車間里靜悄悄,一個個光纖傳感器通過高科技設備完成測試、質檢……在位於錦江鎮微型元件產業園的龍頭企業——江西瑞源精密製造有限公司,新舊兩種生產工藝、傳統和高精尖產品並存,鮮明的對比讓人直觀感受到20多年來的產業變遷。在這裡,一場轉型升級之戰已悄然打響。
“現在傳統產能還佔六成,到明年我們的高精尖產品佔比就要超過一半了。”瑞源公司總經理徐俊向記者介紹,今年疫情對該公司負面影響有限,經營形勢實際上比去年同期更好。瑞源之所以能實現逆勢增長,關鍵在於近年來轉型升級的成功——該公司先後進入光通信、航天、智能製造、醫療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成為國內相關行業領軍企業的長期合作夥伴,從而讓企業搭上了新基建的快車。
在錦江鎮的精密製造產業大軍中,瑞源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擁有5大廠區、上千台機床,建立了成熟的海外銷售網絡,如今,已是公認的“領頭羊”。
2007年,在行業內摸爬滾打了11年的瑞源公司抓住機會,成為富士康公司的微型元件供應商。然而,大量的訂單到來,卻讓瑞源公司董事長徐曉明感受到了“幸福的煩惱”——微型元件市場波動大,訂單多的時候忙不贏,擴大產能後卻又擔心“吃不飽”。
怎麼辦?“停留在‘微’的層次沒有出路,只有做‘精’才有出路。”這是徐曉明得出的結論。瑞源公司的轉型重任,則落在了企業第二代領導者徐俊的身上。
“最初下定決心轉型,其實是為了爭口氣。”徐俊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2014年他參加了全球最大的工業展會——德國漢諾威工業展,發現歐美客商看到中國企業展台往往“溜着邊走”,對他的產品看都不看,這種冷遇和輕視讓他深受刺激。後來,在零距離參觀歐美和日本先進企業後,他感受到自己的差距,也樹立了向產業鏈頂層發起衝擊的雄心。
“要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做高端產品,讓客戶和訂單追着我們跑。”雖然很多人不理解,但徐俊卻踏踏實實開始做了起來。
通過高薪聘請技術人才,瑞源公司成立了多個研發團隊,制定高精尖產品發展路線圖,新技術“點亮”一個就發展一個。幾年下來,物聯網傳感器、芯片探針、電磁閥、人工牙齦等一個個業界領先的創新項目在瑞源先後孵化出爐,獲得4項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
在瑞源公司展廳記者看到,一個螞蟻大小的芯片,通過光組件集成後,就成為華為5G設備模塊的核心。瑞源公司不但結合精密製造技術給行業提供解決方案,還創造性地將芯片切割從圓形改造為方形。據測算,大規模推廣應用該技術後,不但提高了5G模塊的可靠性,一年還可為我國芯片進口節省5億元。
做全球領先的高精尖製造專家,這是瑞源公司4年前提出的發展目標,如今正一步步從夢想走向現實。
“無中生有”的產業鏈:“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
【背景板】
在錦江鎮的精密製造產業群中,澳翔光電儀器有限公司的存在頗為特別。其主打產品不是當地傳統的微型元件,而是望遠鏡——這是江西以前極少有企業涉足的領域。
1997年,剛剛初中畢業的劉志剛隻身到浙江義烏闖蕩。2000年,他和姐姐劉志花一起創業,在義烏辦起望遠鏡組裝廠。2004年,在余江招商引資政策吸引下,劉志剛帶着企業回歸老家錦江鎮。經過10多年的發展,如今澳翔光電已成為國內望遠鏡行業的製造專家,同時還在余江“無中生有”發展出一條全新的產業鏈。
如今,澳翔年產望遠鏡已達100萬台。2015年,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設計團隊,5G智能望遠鏡等新型高科技產品研發上市,開始向高端精密製造全面發力轉型。
【故事】
“中國市場上每賣出10台望遠鏡,就有4台是我們生產的。”澳翔光電總經理劉志花自豪地告訴記者,“公司能有現在的成功,關鍵就是一直專註望遠鏡生產,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
這種專註和執着,是澳翔光電引以為豪的特質。20年來,澳翔光電始終心無旁騖,堅持把望遠鏡生產作為主業,企業盈利大都追加投入到購買新設備和新廠房建設中。
澳翔光電落戶錦江鎮時,望遠鏡產業鏈在江西還是一個空白。2008年,澳翔光電將義烏工廠整體搬遷、紮根錦江鎮後,余江將其作為龍頭企業扶持,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鏈招商。近年來,遠騰、美菱、暢明、振翔等上游供應企業和望遠鏡生產商紛紛落戶余江,和澳翔光電做起了鄰居。
“供應商搬到余江來,一箱貨可以節省15元運費,可以說是雙贏。”劉志花說,現在生產望遠鏡的主要配件光學件、精工件、鏡片、外殼等本地都有供應,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採購成本。
澳翔成功的關鍵,不僅在於多年如一的專註,也在於“兩條腿走路”的靈活。外貿和內銷並重,線上和線下並重,直營品牌和代工並重,是公司的發展策略。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短時間內大量國外客戶要求暫停訂單發貨,當時就有些發懵。”澳翔光電的銷售主管李水芳說,因為外貿的利潤高、回款快,澳翔以前一直把發展重點放在國際市場上。疫情發生後,澳翔光電做好了出口長期中斷的最壞打算,營銷部門加班加點聯繫國內市場潛在客戶,同時發展線上渠道保障銷售暢通。
令人欣慰的是,在政府部門的扶持下,憑藉著深耕行業多年的影響力,澳翔光電很快渡過了困難期,公司訂單不穩定、產品庫存堆積過多的問題迎刃而解。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產銷量已經明顯超過去年同期。
“這次疫情也給我們上了一課,雙循環發展的理念對企業來說十分重要。”劉志花說,過於依賴外貿和傳統渠道銷售,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而市場的變化也給企業帶來了轉型的新契機。今年,澳翔光電增加了國內電商客戶20多家,產品內銷比例已上升到70%。
儘管已經在國內望遠鏡行業做到了行業前列,但是澳翔光電仍然沒有停下轉型升級的腳步。由於市場前景看好,產品供不應求,澳翔光電去年啟動了創辦以來最大的投資項目——3萬平方米可視化工廠,投產後年產值有望從現在的9000萬元躍升至3億元。這其中,余江區政府大力支持和協調,提供1500萬元的無息產業基金貸款。
“沒有澳翔的落戶,余江很難打造新的產業鏈;沒有地方政府的傾力支持,澳翔也不會發展得這麼好這麼快。”在劉志花看來,澳翔光電的成功,就是一個地區與企業互相成就的極佳例證。
小作坊做成大產業: 技工月賺2萬元很平常
【背景板】
“緊急招聘:看機員4名,數控師傅3名,機修工鉗工2名……”行走在錦江鎮工業園區,幾乎每家工廠門口都張貼着招工公告。今年3月復工復產以來,市場逐步回暖,企業都進入滿負荷生產,缺工現象成了普遍問題。讓人欣喜的是,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走進工廠,很多餘江青年從沿海地區返鄉後就留在了家鄉。
“一業興帶動百業旺,微型元件不但讓一批創業者先富起來,也解決了本地大批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說起錦江鎮的發展,該鎮黨委書記張振華深有感觸。如今,在錦江鎮,產業工人規模達到5000人,普工平均月薪超4000元,技工月賺2萬元很平常。
【故事】
在立發精密公司,伴隨着機床的轟鳴,“85後”技術骨幹桂干正聚精會神地操作機器。
2004年,桂干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後,一直在江蘇蘇州務工,月薪不過5000多元。4年前,為了照顧家人,桂干決定返鄉就業。他從學徒做起,如今一個人負責8台機器,月薪可達12000元。憑着這份可觀的收入,桂干今年住進了新房,還買了一輛新車。
對於錦江鎮當地的一些困難戶來說,進企業務工是脫貧增收的最好選擇。51歲的余細花是錦江鎮團湖村精準扶貧對象,丈夫不幸罹患肝癌,家裡還有兩個孩子在讀書。2013年,澳翔光電了解她的情況後,聘用她在噴漆車間負責擺盤、檢測等輕便工作。“不用乾重活,繳納五險一金,離家也近,我很滿意。”余細花微笑着告訴記者,這份穩定的工作重新燃起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錦江鎮的資深技工群體中,熊向東是公認的代表人物。他在瑞源公司一待就是20多年,在他的設計、管理下,公司先後自主研發了自動化倒角機、自動供牙機等多台設備,大大節省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技術創新不是想出來的,是在實踐中‘磨’出來的。”熊向東說,企業現在最缺的是高級技工,而培養一個優秀的操作工至少需要3至5年時間,政府和企業都應該制定激勵機制,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多年來,一批批錦江農民從田間地頭來到工廠流水線,把小作坊做成了大產業,把錦江鎮打造成為江西鄉鎮工業的發展典範。如今,錦江已經進入精密製造時代,這些新時代的產業工人也將成為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
專家點評
貪大求全不如 深耕“專精特新”
江西財大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邢小明
在錦江鎮,瑞源公司等企業獨闢蹊徑,選擇了高技術含量的細分市場,通過專業化和創新能力在本領域取得優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佔據產業鏈高端,從而具備持續發展能力。
當前,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專業化要求也愈來愈高,想要在多個領域全面發力變得更加艱難。中小企業發展不必貪大求全,而應該力求做專、做精、做特、做新,力爭成為產業細分市場領域的領導者,這也是很多百年老店的成功之道。
在加快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進程中,政府部門要更多地引導和服務企業深耕“專精特新”。這也是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根本路徑,更是實現江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引導中小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應用新工藝、發展新業態上下功夫,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要注重運用資本市場拓寬融資路子,善於運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為企業快速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是要強化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着力提高行政執行效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發展的各項成本,增強中小企業發展信心。
記者手記
催生出更多的“瑞源”
在錦江鎮採訪,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全民創業激情和澎湃的動力,更被無處不在的工匠精神所打動。
歷經20多年發展,錦江微型元件產業從突飛猛進到遭遇瓶頸,再到現在的重新定位、轉型升級,可以說是我省鄉鎮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樣本。其中,尤為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龍頭企業瑞源公司的轉型升級之路。
微型元件企業這麼多,為什麼率先突圍的是瑞源?這是因為企業兩代領軍者有雄心、有遠見、有想法,有着振興民族工業的情懷和走上行業巔峰的夢想。所以,在市場機遇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下,有了今日的成功。
轉型升級是一場自我革命,搞科技創新、實現自我造血是一場見效慢而風險高的持久戰。要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不僅需要企業家們自身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更需要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地扶持和引導。政府不僅要做好服務員,還要當好創業領航員和產業發展設計師。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才能幫助企業在轉型升級上走對路。
在採訪中,我們欣喜地看到,隨着行業協會的成立,產業資源整合步伐加快,當地已經邁出從“微”到“精”的關鍵性一步。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未來的錦江鎮一定還會催生出更多的“瑞源”。
決戰四季度,奪取雙勝利
一起為江西加油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