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近期有關注手機市場,一定不難發現最近發布的這些新機都有一個共同點:電池容量一個比一個高,6000mah已經完全不夠看,7000mah級別的手機一台接着一台,甚者已經做到了8000mah,人均行走的「移動電源」。
電池容量的增加對用戶來說確實是好事,續航時間的增加意味着用戶不用再隨身攜帶一個移動電源。
(圖片來源:榮耀官方)
俗話說凡事都是雙刃劍,能給電池容量帶來巨大提升的硅碳負極電池技術,真的就是電池的未來嗎?
容量越來越大,體驗卻沒提升?
簡單來說,硅碳電池技術就是在手機電池傳統的的負極材料石墨當中摻雜一些硅元素從而來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從而在不增加電池體積的情況下增加電池容量。
這項技術在2023年年初便有廠商應用,但或許是因為當時數據提升不大,又或是其成本太高,再加上當時用戶更注重手機的充電速度,因此這項技術並未輻射到整個手機市場。
至於硅碳電池技術的優勢,大家也都很熟悉,這裡小雷簡單總結成兩點:
1、同樣的體積,容量提升20%乃至更多;
2、在低溫狀態下依舊能保持電池活性,不至於因低溫關機。
那麼,硅碳電池就完全沒有缺點嗎?有,而且還會影響到用戶的體驗。
在查詢資料後小雷發現,硅在充放電時,其體積會極速膨脹,最高可達 300%(而傳統電池中的石墨膨脹率為10%左右)。也就是說電池內部的硅離子在工作過程中時體積會突然增大到原來的 4 倍,其內部結構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而頻繁的膨脹再縮小必然會影響到硅離子的穩定性,這就好比是一個反覆被拉伸和壓縮的彈簧,時間久了,彈簧的彈性就會喪失,甚至直接斷裂。而當電池內部的硅離子的數量減少後,就會直接影響到電池的循環次數,可能原本可以正常充放電幾百次的電池,隨着使用時間的增長,電池循環次數大幅減少。
(圖片來源:oppo官方)
換句話說就是,同樣容量大小的電池,使用了硅碳技術的電池可能在一年後只剩下80%的壽命,而普通電池能做到85%甚至90%。除了循環次數,電池的能量密度,充放電效率都會因為內部離子濃度和結構的改變而下降。
可以說硅碳技術電池的大規模應用讓手機電池有些本末倒置,比起容量大小,其實大部分消費者都更在意電池的壽命長短,畢竟電池容量小隻要積極充電就行,如果電池壽命老化速度太快,就不得不去售後網點更換電池/直接更換新機。
更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電池容量的增加並不意味着續航時間大幅增加,手機硬件的越來越強大也讓我們要付出功耗的代價。屏幕參數的提升、ai應用的大規模應用、影像素質的不斷攀升、以及高性能處理器的不斷升級都會帶來更高的耗電量。
(圖片來源:oppo官方)
哪怕現在的電池容量相比過往提升了不少,手機所面對的續航焦慮可一點都沒有減少。
大電池和高壽命,難以兼得?
那麼廠商們明知道硅碳電池有這麼多弊端,為何又要積極推廣呢?
原因很簡單,小雷之前曾在多篇文章中指出用戶基本都是「數字敏感」動物,例如你在他面前放一台兩億像素的手機和一台五千萬像素的手機,兩者在價格上相差無幾的話,絕大多數用戶都會選擇前者,因為前者聽起來就更值得,更有「性價比」。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電池容量,手機市場最忌諱「人有我無」,當友商們都搞出6000、7000乃至8000mah的超大電池時,如果你手上沒有能對抗的王牌,那產品就缺少了「大賣」的關鍵因素。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這種情況的出現,實際上是市場加速競爭的必然結果。廠商們為了在競爭中保持優勢,不得不在產品上挖掘出更多能吸引到用戶的賣點,用來彌補近些年手機在創新和體驗層面的不足。
另外手機廠商對電池容量的追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用戶對手機影像的要求越來越高。
近幾年手機影像模組的不斷變大進一步侵蝕了狹小的內部空間。以vivo剛剛發布的vivo x200 ultra為例,三顆碩大的傳感器幾乎佔據了1/3的主板面積,導致廠商們只能在好影像和大電池中二選一。
(圖片來源:vivo官方)
更別說高素質影像和配套的ai算法會帶來更高的功耗,如果電池容量不做提升的話,影像旗艦和續航尿崩必定會掛上掛鈎。
當然,廠商們自己也知道硅碳電池的缺陷,某些廠商已經想出了一些補救方案。例如某家廠商通過鎖定一定電池容量來減少電池循環次數(即5000mah的電池,可能有300mah是不激活的),這裡小雷簡單科普一下,電池循環次數 ≠ 充電次數。
電池循環次數是指手機電池完成一個完整的充電周期,即完整的充放電過程,循環次數就 +1,而充電次數是手機每次完成一次充電即 +1。
因此廠商通過鎖定一定電池容量的方式確實可以減緩電池壽命的損耗,但這豈不是又本末倒置了,明明在技術層面取得了突破讓電池容量提升了不少,但又因為怕電池損耗太快而「官降」電池容量,這合理嗎?
除了縮容,近兩年手機充電功率從200w普遍下降到100w、80w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硅碳電池的壽命,降低降低充電速度可以使得電池充電時的倍率更低,在峰值充電功率下維持的時間也較短,進一步降低充電時的發熱來保護電池。
(圖片來源:iqoo官方)
難道說手機的電池發展就這麼到頭了?當然不是。
手機廠商之所以積極普及硅碳電池,其根本原因是供應鏈方面在硅碳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硅碳技術正是量產全固態電池的關鍵因素。比起如今的各種電池,全固態電池有着能量密度更高、循環壽命大大增加、支持高功率快充、安全性更高等一系列優勢。
因此從長遠來看,全固態電池才是手機電池的終極方案,而目前的硅碳電池,更像是固態電池普及之前的一個過渡技術。
三星之前曾表示已經在研發全固態電池,最快能在2026年的s26系列上跟我們見面,具體能否成功上市,又能否推動全固態電池在手機市場的普及,就得交給時間來揭曉了。
寫在最後
電池容量的不斷提升代表着整個手機行業的「參數內卷」。近些年我們已經見過太多類似的套路,比如動不動就宣傳局部峰值亮度破2000尼特,屏幕刷新率飆到240hz,高頻pwm調光頻率喊得比誰都響,但這些參數真的能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嗎?小雷不好多做評價,但從目前手機已經不再宣傳這些參數來看,用戶貌似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圖片來源:vivo官方)
用戶真正看重的,是產品整體的實用性,而不是「花里胡哨」的數字遊戲。這種「無效內卷」,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營銷效果,實用性反而被拋在了腦後。
電池確實值得廠商們不斷下功夫內卷,但在內卷的同時,也希望廠商們多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例如聯合硬件的供應商持續降低功耗,亦或是提升電池的壽命等等。否則就算未來的手機電池容量越來越大,續航表現也沒有得到多大提升,那這項技術的意義可能就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那麼問題來了,你們更願意選擇容量更大壽命更短的硅碳電池,還是容量較小但有快充且壽命更長的鋰電子電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