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科技賦能灣區,聚勢領航新程”活動大咖雲集。
高端會議頻頻落地,是廣州國際金融城建設提速、投資加碼、資源集聚的重要印證。
4月8日,“科技賦能灣區,聚勢領航新程”——讀懂中國系列學術沙龍·灣區科技創新對話在廣州國際金融城鵬瑞1號灣頌藝術中心拉開帷幕。活動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算法算力、文體科技等主題,展示相關領域超前布局及取得的成效。作為廣州“三脈、三軸、三核”戰略布局的鏈接點、樞紐點,天河區立足區內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用科技創新改造現有生產力、催生新質生產力,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12126”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場落地廣州天河的高端會議,不僅是天河科技創新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更是天河近年來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生動體現。
“天空之隊”集結,低空經濟“起飛”;產業因“智”而動,人工智能從“想象力”變為“生產力”……天河區正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推進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創新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驅動力。
灣區要構建“1+10”產業鏈集群模式
從國家到地方層面,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已成為普遍共識。“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現代化決定性變量。”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原中央黨校副校長徐偉新表示,依靠國家政策引導和自身內在變革創新,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在新技術的牽引下,比亞迪、小鵬汽車、億航、極飛等一批批科技創新企業噴涌而出,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聚勢騰飛。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1+10”產業鏈集群模式,即以製造業為核心,結合十大類生產性服務業,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整體競爭力。這十大服務包括研究開發、底層技術創新、物流配送、市場准入與檢驗檢測、金融活動、綠色低碳服務、數字化賦能服務、貿易批發零售售後服務、商標專利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會計治理諮詢等,分布在“製造”這個核心前段和後端,形成“微笑曲線”。
“生產性服務業是新質生產力產生的溫床土壤,是現代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決定了一個地區gdp的增長值,而且其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黃奇帆以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機器人產業舉例,他提到,真正的機器人要有“人的大腦”,傳統的工業生產線上從事自動化生產的“機器人”是自動化工具,如今機器人的發展還處在早期,但是機器人的時代正在到來。未來10年~20年,全世界會有幾億個甚至幾十億個機器人。如粵港澳大灣區以機器人製造為中心,將其上中下游的生產性服務業集結於一身,形成一體化、大規模的產業鏈集群,灣區將會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走在前列。
天河以科技創新實現產業能級躍升
作為廣州市乃至全國科技創新的高地,天河區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在緊密銜接廣州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上,天河區提出構建“12126”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培育和壯大龍頭“鏈主”企業,全力打造軟件與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這場落地天河的大會,猶如一扇窗口,讓我們窺見天河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勢能。
在天河,“天空之隊”集結,低空經濟“起飛”;在天河,產業因“智”而動,人工智能從“想象力”變為“生產力”……天河區正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推進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創新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驅動力。
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據統計,天河區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規上企業超100家,2024年營收約360億元,增速13.5%,佔全區軟件業的比重達15%。同時,人工智能企業表現出強勁的創新能力,當中湧現出廣州獨角獸1家、未來獨角獸5家,佳都科技、九四智能、玄武雲科技等10家企業入選2024年廣東人工智能風雲榜名單。”網易外貿通-ai員工”、“鈦動創意雲”、“廣州地鐵18/22號線城軌創新與實踐”、“趣丸智能-沉浸式多模態交互數智人生成平台”等8個來自天河區的項目入選廣東省應用示範案例。網易、小鵬、uc、佳都、冠岳網絡等9家企業的10個大模型通過網信辦生成式人工智能備案,趣丸等43家企業的57個算法獲得國家網信辦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
天河人工智能產業的“增”量從何而來?這離不開科技創新引領、強化資源要素供給、提升服務保障效能。26所高等院校和全省50%的雙一流高校、43家省部級以上科研機構、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已集聚數字經濟領域人才約30萬人、碩士學位以上研發人員5萬人,在天河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發揮着“最強大腦”作用。同時,天河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支持重點領域的龍頭企業聯合產業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專業機構,共建ai創新平台和產業生態。去年12月印發實施的《廣州市天河區促進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人工智能“黃金三要素”,對單個企業每年最多給予1500萬元的有力支持,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通用人工智能與工業融合創新中心廣東分中心、天河智算中心·亞太信息引擎智算核心樞紐、天河區人工智能大模型概念驗證中心同日落地,“ai+行業應用”生態在區域內加速形成。
高端會議頻頻落地金融城
作為“讀懂中國”系列學術沙龍之一,灣區科技創新對話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創新企業的代表,現場對話,開拓思路,開啟新智。事實上,在廣州國際金融城,這樣大咖雲集、論道科技創新的場景已逐漸成為常態。2023年起,世界頂尖科學家灣區論壇連續兩年在廣州國際金融城舉辦。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現身,分享科技前沿新知、建言灣區科創發展。該論壇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協會彙集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醫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頂尖科學家,涉及諾貝爾獎、圖靈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多個重要科學獎項。
從頂尖科學家灣區論壇的舉辦到如今“讀懂中國”系列學術沙龍落地,天河再次向外界釋放了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信號。高端會議的頻頻落地,也是廣州國際金融城建設提速、投資加碼、資源集聚的重要印證。
作為天河乃至廣州市的關鍵發展平台,廣州國際金融城用地面積8平方公里、規劃建築面積約2600萬平方米,分起步區、東區、西區、北區4個協同融合、功能互補的片區。近年來,廣州國際金融城發展勢頭持續增強,片區建設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原先的規劃藍圖正逐步變為生動的“現實場景”。作為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國際金融城展現出“金融+數智經濟”的強大產業集聚效應。
截至目前,金融城起步區中心腹地——金融方城已順利封頂,起步區已成功吸引廣發銀行、農業銀行、廣州銀行、太平保險、新華人壽、中國人壽等14家金融機構的區域總部入駐。東區匯聚了酷狗音樂、尚品宅配、好萊客、詩悅、四三九九等知名企業總部,北區則集聚了120多家信息科技和文化傳媒企業。西區正加快推進中國人工智能(廣州)產業園、廣州t.i.t智慧園等園區建設。
近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天河區分局通過“全流程網辦”審批模式,完成蜂助手未來科技大廈建設項目的建築工程設計方案審查。不久將來,廣州國際金融城東區這座數字經濟新地標將加速崛起。“雲端獲批”,以智能化審批服務賦能產業升級,將助力廣州國際金融城的建設跑出“加速度”,為金融城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注入新動能。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夏嘉雯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