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高速noa、城市noa作為智駕系統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其設計初衷是利用高精度地圖、傳感器融合、深度學習算法及實時環境感知等多重技術實現輔助駕駛,防止駕駛員因長時間駕車出現疲勞駕駛。智駕系統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測到交通環境的變化,並發出風險提示,其在數據處理與環境感知方面相較於人類駕駛員也具備一定優勢,若正確使用智駕系統,無疑會有效改善交通環境,避免事故的發生。
技術落地到現實,其實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現如今的智駕系統,並不能完全處理各種交通路況,尤其是現階段智駕系統和人類駕駛員的駕駛權責判定相對混淆。有時遇到突髮狀況,智駕系統無法處理,便需要人類駕駛員立即介入,人不是機器,需要思考和反應的時間,在提示需要介入時,總會存在一定的時間間隙,若駕駛員來不及反應,反而更容易發生事故。

從小米的說明中也可以看到,從系統發出障礙檢測提示到駕駛員實際接管操作再到撞上水泥護欄,僅僅經歷了短短的幾秒鐘時間,這對駕駛員的反應速度和操作準確性提出了極高要求。超高的車速、複雜的交通路況和突如其來的接管提示,或給駕駛員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操作上出現猶豫或錯誤,致使事故的發生。智駕最前沿以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方向不僅在於提升系統自身的感知與決策能力,也在於如何更好地協調系統與駕駛員之間的信息傳遞和操作銜接,使得駕駛員在接管時能夠迅速、準確地判斷並作出應對措施。
事故發生在施工路段,其實也反映出當前高精度地圖和實時數據融合技術在動態路況下的局限性。施工區域及臨時封閉的道路環境並非日常常態,地圖數據更新速度和系統對臨時障礙物的判斷能力都存在一定不足,在邊緣場景下,自動駕駛系統的環境識別能力可能受到影響,導致在關鍵時刻無法及時作出最佳反應。
駕駛員在接管後的操作軌跡顯示出其在緊急情況下試圖同時進行方向調整與減速,但在高速行駛中操作的慣性與車輛物理特性使得控制效果受到限制。在自動駕駛加速落地階段,這類的接管需求只會越來越多,如何確保車輛被接管後操作的穩定性也是汽車行業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正如前文所說,突如其來的接管無疑會讓人類駕駛員來不及反應,若在高速行駛的情況下瞬間將車輛的所有控制權都交由駕駛員,這無疑增加了事故發生的概率。
這起事故,也說明現階段大家對自動駕駛的認知度依然不足。我們在刷短視頻時,經常會看到宣傳脫手車輛自動駕駛的內容,這無疑是在混淆大家對於自動駕駛系統的認知。我們一定要清晰認識到,現在的自動駕駛只是處於l2級別,在這一階段,駕駛員仍舊需要對車輛的操作負主要責任。作為企業,在宣傳智駕系統時,一定不能過度宣傳,更要加強智駕系統使用的相關教育,確保駕駛員對自動駕駛系統的功能和局限有足夠清醒地認識,避免因過分依賴系統而忽視對道路環境的實時關注。

這一事故或也說明現階段自動駕駛行業的系統測試與驗證機制存在漏洞。當前許多自動駕駛系統在正式商用前,只是在標準路況下進行大量測試,但對於施工區域、臨時封閉等非標準路況的測試較少。隨着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步普及,相關測試標準和驗證流程亟待進一步完善,確保系統在各種複雜場景下都能保持穩定安全運行。監管部門和行業組織應當聯合建立事故數據庫,通過對事故案例的深入分析,總結出共性問題,從而推動技術改進和標準制定,使整個行業能夠在事故中不斷汲取經驗,提升整體安全性。
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不僅是一項科技進步,更是一場駕駛文化和交通管理模式的變革。駕駛員在享受智能化輔助駕駛帶來的便捷時,必須時刻保持對道路情況的關注和對系統局限性的警惕。我們必須明確意識到,現階段自動駕駛系統並不能全權替代人類駕駛,而是處於一種人機協同的駕駛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駕駛員既要信任技術帶來的便利,也不能放鬆對車輛狀態的主動監控。只有當技術、管理和駕駛文化三者實現良性互動,自動駕駛技術才能真正成為提高交通安全和出行效率的重要工具。最後,智駕最前沿還是要強調:現在的自動駕駛並不是無人駕駛,切莫過度相信系統能力,智駕是嘗鮮的,生命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