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出海 作者丨周可
“儘管我希望在今年第一季度發貨,但我的項目仍需要改進,只有當設計完成了95%時,才可以開始製造電子產品。”ai項鏈產品friend的創始人schiffmann給客戶們發出一封郵件,將其產品的出貨時間推到了第三季度,這件事引發了高度關注。
ai項鏈是近幾年ai硬件賽道比較熱門的品類,受益於其體積小,佩戴方便的優勢,和ai眼鏡,ai耳機等智能穿戴設備一樣,在智能硬件市場一度受到追捧,不過,ai項鏈的智能化程度,功能,也在火熱的市場中迎來不少質疑的聲音。
ai聊天角色+項鏈這個載體,智能硬件產品是迎來了顛覆性產品還是僅僅作為營銷噱頭出現?
撒錢千萬買了一個域名,創始人營銷手段學雷軍?
friend是一款ai項鏈,其外觀是簡潔的圓形吊墜設計,直徑約硬幣大小,可以像普通項鏈掛墜一樣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夾在衣服上,有多種顏色可以選擇,這款項鏈單次充電之後續航時間大概在15到30個小時,由於產品尚未出貨,其續航能力提供的數據並不準確。
friend主打ai陪伴,其技術架構依賴雲端ai模型處理數據,接入claude 3.5 等大模型,項鏈通過藍牙與手機連接,用戶需要按下對講機按鈕,ai通過手機回復,回復內容為文字,並非語音。
看起來,friend的功能仍然離不開手機這個交互載體,不過,其也提供全天候的環境感知和互動,內置麥克風實現實時監聽和分析,通過ai進行上下文分析,可以比較人性化的給人以回應,比如在用戶玩遊戲表現不好的時候調侃一下,營造氛圍等等。
friend的功能比較豐富,如健康監測,信息查詢(天氣,新聞等),這些多數智能硬件都具備的功能在這個項鏈上都可以實現。
不過,friend的主打功能還是情緒陪伴,創始團隊為其打造的角色是扮演 “創意夥伴”“生活教練”或“傾聽者”角色。
基於此角色需求,friend強化了情境記憶功能,重視數據積累,針對不同用戶建立起個性化的記憶,記住用戶的喜好和生活,以提供更“懂人”的用戶陪伴功能。
除了情緒陪伴,friend還在產品設計中向社交場景靠攏,例如朋友間佩戴時可通過藍牙觸發互動效果(如燈光或震動),有意思的是,這種社交模式看起來和中國的智能手錶在兒童之間的社交手段非常類似,只是不知道這種方式在成年人社交圈能否獲得認可。
站在功能的角度來看,friend給人的感覺很像把具備陪伴功能的智能體塞進了一個圓盒子項鏈中,並且還需要通過手機這個途徑來輔助一些功能的實現,這也就不難理解,相當一部分用戶對其智能程度存疑。
功能之外,更令人關注的是這個團隊的營銷手段。
先是上文中提到的friend的社交功能,有點像中國的小天才兒童智能手錶的社交營銷手段,不過,這種社交圈層的營銷需要依靠相當數量的用戶群體來支撐才能更好地實現。
比社交圈層營銷更具有衝擊力的營銷手段,是friend創始人購買域名的行為。
創立初期,friend拿到了包括 perplexity首席執行官aravind srinivas在內的投資人提供的850萬美元的資金,估值達到5000萬美元。
隨後,創始團隊大手一揮,拿出180萬美元購買了“friend.com”域名,摺合人民幣超千萬元。
類似營銷手段在國內也有先例,2021年,小米斥資200萬元邀請知名設計師耗時3年設計了新logo,由於新舊logo非常接近,這件事一度網上熱議,儘管網絡上對此事件褒貶不一,但最終的結果是,小米花出去的200萬元不僅僅是修改了一次logo,還向全社會傳播了小米品牌升級的行動,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營銷活動。
friend購買域名的事件和小米200萬的logo營銷如出一轍,不過不同點在於,friend購買了域名之後,將其作為產品“實驗”的一部分,團隊在該域名網站上推出了一個平台,允許人們通過ai角色進行交談,這個功能的開發更偏向社交屬性。
綜合觀察,friend團隊非常擅長營銷造勢,撒錢買域名被認為是“大怨種”也並不在乎,推遲交貨更有點類似於飢餓營銷,在多種造勢手段的推動之下,這款產品已經受到百萬人關注。
離不開手機的ai項鏈,做不成陪伴的社交產品?
對friend的詬病還在於其是否真的足夠智能。在今年1月的新聞報道中,就有海外媒體引用用戶的反饋,稱friend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
friend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schiffmann也表示,friend將逐步減少其聊天機器人體驗,這或許從另一個層面證明,其ai聊天功能發展仍然存在問題,並不成熟,亦或是團隊對該功能有其他規劃。
儘管friend目前出貨遇到了一定難題,但是經過多輪營銷活動之後,這種“ai硬件+社交”的概念確實引發了一定關注,特別是進入2025年以來,ai硬件市場異常活躍,新產品新概念層出不窮,friend推遲交貨的背後,或許與市場功能迭代升級的壓力相關,而圍繞ai項鏈類智能硬件產品,friend之前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產品問世。
比較知名是rewind公司推出的limitless系列產品,從外形上來看,其也是呈圓形,並且可以夾在衣服上,有多種顏色。
limitless系列產品在去年4月份開始受到較高關注,雖然外形和friend很像,但是在功能上,limitless系列產品比較側重工作場景的使用,比如會議轉錄功能,可以針對會議進行內容摘錄,做筆記等等。
limitless pendant在雲中具有無限存儲、高級數據加密和100小時的電池續航時間。它可以與zoom、slack、meet等會議工具配合使用,並且與網絡、電話、mac和pc兼容。
limitless ai會提取pendant錄製的所有音頻,並且進行內容轉化,這也引發了大批網友針對其安全性的質疑,考慮“戴着limitless還能不能跟別人說悄悄話”。
當然,limitless強調了對用戶數據的保護程度,包括:錄音將被匿名化並在30天後刪除,pendant檢測新聲音,只有在聽到他們同意被錄製時才會錄製等功能。
除了海外產品,一些中國團隊也在不同應用場景下探索ai項鏈的應用方向,比如piex。
這是一款由中國團隊研發的ai項鏈(吊墜)產品,產品集成了多項技術創新,使用毫米波雷達和其他傳感器來監測用戶的壓力水平,在設備端支持大型語言模型(llms)來提供實時情緒洞察和互動,piex目標用戶主要以女性為主,是一款為女性設計的情緒追蹤療愈ai吊墜產品。
具體功能方面,piex可以實現情緒跟蹤、冥想指導、自動日記寫作和人工智能驅動的指導等等。
而這種功能的實現,主要是靠毫米波雷達技術實現的,這項技術可以通過非接觸的方式監測人體微小運動和生理信號,比如心跳呼吸等等,以此來判斷人的情緒,結合ai算法,實現情緒識別。
從當下市場上的ai項鏈類產品發展情況來看,整體市場活躍度非常高,在產品發展模式上,大多以不同的應用場景來切入,進而找准目標用戶。
limitless的應用場景偏重工作,piex偏向於女性情感療愈,friend側重社交。
更進一步來看,三款產品都離不開一個核心關鍵詞——陪伴。
在陪伴主題下,ai硬件產品真的做到洞察到用戶需求了嗎?市場的評價和關注點又是怎樣的?
首先,爭議最大的問題在於信息收集和數據保護,比如錄音、健康數據監測等,這些問題特別表現在friend和limitless系列的產品中。面對錄音數據的採集,如何保證用戶隱私,這個尺度很難把握,對於這類產品而言,它們既需要更大程度的貼近用戶,又需要跟用戶數據保持更舒適的距離,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決定這類產品能否獲得用戶投票的因素,在於安全。
其次,ai項鏈圍繞陪伴這個核心來延伸功能,但是問題在於,真正能做到陪伴功能的產品應該是一個持久使用的產品,而非單純靠花樣繁多的功能堆砌來實現。讓用戶長久的對一款ai硬件產生依賴,也就是移動應用產品中常說的用戶粘性,這個粘性如何實現?站在情緒陪伴需求的角度來看,ai是否真的能夠做到有人的情緒,而非僅僅是“擬人”,“人”本身是具備情感輸出和文化積澱的,才能有血有肉,但對於當下很多ai硬件陪伴產品來說,雖然在功能上儘可能的讓用戶的雙手得到解放,提高用戶的做事效率,但真正的情感陪伴粘性尚未形成,ai不夠“有人性”,也很難做到真正“有人性”。
此外,關於ai記憶數據的問題,類似前文提到的limitless部分數據在30天後要被清除,這固然是保護用戶信息的一種舉措,但是,如果ai產品真的陪伴一個人成長,做人類的朋友,那朋友怎麼可能定期清除掉關於兩個人之間相處的記憶呢?“ai記憶”和“數據清除”是矛盾的,但似乎在某些應用中,又必須做到共存,ai只有記住和人交流的過往才能沉澱更多信息,變得更智能,但積累更多數據又為數據安全埋下了隱患,如此判斷,想要一個“安全並且有情感”的ai陪伴體,難度太大。
很多ai硬件都想成為人類最親密的朋友,但是,人與ai的距離仍有無法逾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