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曉說通信
(記者 杜峰)近段時間,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再度引發各方關註:在平台購物、訂餐遭遇差別定價;賬號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老用戶價格反而高於新用戶……分析認為,這種現象背後是算法在作祟。人工智能算法越來越先進,大數據“殺熟”也更加隱蔽。對於電信運營商而言,算法的使用與數據安全直接關係到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守住民生底線。中國電信積極推進大數據模型的科學、系統化構築工作,在全國各地布下智算“大網”,力求整合資源,規範大數據應用流程。
亟待加強數據安全

(圖片來源:攝圖網)
大數據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為公眾提供精準服務依據的同時,也帶來了數據安全隱患。
近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天津市消費者協會、河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聯合開展了大數據營銷差異化現象調查。調查發現,大數據顯著提升了消費者的搜索和購物體驗,但也帶來了隱私泄露和差異化營銷等問題。受訪者對隱私泄露以及被差異化營銷的擔憂均超過65%,超過四成的消費者明確表示曾遭遇“大數據差異化營銷”。受訪者感受到大數據差異化營銷現象最多的類別主要包括購物、外賣和打車這3個類別。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與大數據相關的算法悄然影響日常消費模式。算法既高效精準地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又可能以大數據“殺熟”等形式侵蝕消費者權益。隨着算法深度嵌入日常消費,大數據“殺熟”手段花樣翻新,愈發隱蔽複雜。“殺熟宰客”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
分析認為,若通過大數據進行違規操作,基於老顧客對於平台的信任以及忠誠而對其進行區別對待,一旦曝光,面臨的將是大批用戶的流失、信任度的降低以及平台形象的崩塌。同時,利用技術手段,減少數據泄露風險,同時提升算法的公平性和準確性,保護數據安全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政策加碼“保衛”數據安全
為了進一步管控和治理大數據“殺熟”,維護消費者權益、保障市場公平,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秘書局等四部門日前發布通知,決定自即日起至 2025年2月14日開展 “清朗・網絡平台算法典型問題治理” 專項行動,嚴禁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 “殺熟” 等行為,督促企業深入對照自查整改,進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實際上,相關部門針對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早已開始應對。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針對大數據“殺熟”問題,明確指出個人信息處理者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應當保證決策的透明度和結果公平、公正,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都關注到了“大數據殺熟”,並設定了相應的規則,形成了傘狀規制的法律規範體系。
2022年3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啟動算法治理專項行動,行動將持續到2022年年底,嚴厲打擊算法違法違規行為,督促整改算法不合理應用帶來的“信息繭房”“算法歧視”“大數據殺熟”等影響網民生產生活的問題。
未來,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創新監管方式方法,特別是針對大數據殺熟舉證難、維權難的問題,在細化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還要增加監管手段,擴大監管覆蓋面。只有顯著提高違法成本,才能有效治理亂象,保障互聯網市場健康發展。
多管齊下構建安全數字生態
除了法律方面,大數據“殺熟”還需在其他方面,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才能有助構建安全數字生態。
以中國電信為例,中國電信依託自身平台優勢,從源頭入手,規範大數據應用流程,力爭大數據處理和使用做到規範化、標準化。
一方面,中國電信積極探索利用新技術提升算法的精準性與安全性。在硬件層面上,中國電信構建了安全中台和分布式資源池,通過天翼雲構建國家級安全能力池,實現威脅情報分析、實時運維管理和安全態勢響應。在軟件層面上,中國電信打造的天翼安全貓則聚焦了中小微企業、商客、教育等行業,提供支付安全、監控安全、組網安全等“安全上網一攬子解決方案”。在制度層面上,中國電信完善了運營制度體系,對核心數據進行分類保護,強化數據脫敏、訪問控制和行為審計,同時積极參与制定行業標準,推動行業規範化發展。
另一方面,中國電信堅定履行央企的社會責任,將用戶利益放在首位,強化科技創新策源,響應上級單位指示、聯動內部各單位,攜手拉起數據安全防線。中國電信建立了集團級數據安全風險報送和共享平台,納管上級主管部門通報、集團檢查、自查評估、態勢感知等各方面發現的全量風險信息,通過平台集約管理,閉環管控。
當然,除了電信運營商努力在配套設施上給予優化管理,並對算法加以規範之外,各企業和互聯網平台也應盡到相應的責任,才能夠從根源上徹底杜絕大數據“殺熟”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