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英偉達 GTC 2024 開發者大會上,英偉達宣布與比亞迪擴大合作,包括人工智能培訓、汽車製造等方面。
對於英偉達的這一宣稱,比亞迪方面尚未給予明確回應。但是,這個消息,肯定沒摻水分。
英偉達表示,比亞迪將使用英偉達的下一代車載芯片Drive Thor,以提高其車輛的自動駕駛和其他數字功能水平。

2024年,NOA高階智駕已成為汽車智能化賽道的焦點,英偉達、華為海思等廠商的份額競爭日益激烈。
隨着依託於AI能力的自動駕駛成為汽車行業“兵家必爭之地”,英偉達與中國車企的合作也日益緊密。
除了比亞迪,與英偉達合作的車企還有小鵬以及廣汽埃安旗下的Hyper品牌。此前,吉利旗下的極氪和理想汽車均宣布將採用英偉達的DriveThor技術。
目前,“蔚小理”等主打智能駕駛的造車新勢力,以及奔馳、捷豹、路虎等知名傳統車企都與英偉達達成了合作。
從英偉達的角度來看,中國正在崛起的電動汽車領域成為了英偉達汽車技術業務的關鍵市場。

2023年比亞迪全年賣出了302萬輛新能源汽車,超出第二名的特斯拉100多萬輛,如今這個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去年,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製造商,打出的英文廣告語是“你從未聽說過的最大汽車品牌”。
以比亞迪的體量,可以說它倒向誰,誰就有可能贏得智能駕駛的主導權。反之如果被比亞迪排除在體系外,那就很難再成為主流。
英偉達之前就宣傳,與比亞迪達到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比亞迪將採用英偉達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並稱比亞迪為”行業領導者”。

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此前曾表示,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比亞迪號稱全棧自研,但智能駕駛和車機芯片是其短板。
比亞迪一直在加強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以前也曾與華為有過深度合作,最早發布的比亞迪漢就是採用了華為的HiCar車載控制系統。
華為的技術雖然也很先進,但很多車企並不喜歡這種“既當裁判,又當選手”的角色,忌憚於“靈魂”會被其奪走。
一旦比亞迪採用華為技術,將意味着承認自身在技術上的落後,從而陷入與小康、奇瑞、長安等車企的同質化競爭。
實際上比亞迪在智駕領域也並不只有英偉達一家合作夥伴,起碼國內的大疆和地平線都與比亞迪有深入的合作。

再說幾句
比亞迪與英偉達合作,也受到了不少質疑。不少網友會認為,車的靈魂不就是駕駛系統嗎?為什麼要交給外國人,這不就是抹脖子嗎?
事實上,比亞迪當下選擇英偉達,不代表未來一直要依賴英偉達。與英偉達合作同樣存在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有實力的車企最終會自研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