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兩年前那場關於5G網絡架構的激烈論戰,最終的結果會如此不同於當初的預期。
當初,業內專家們論證,只有採用獨立的5G核心網(5G SA)架構,才能真正實現5G的超高帶寬和超低延遲等革命性功能。
而那些依賴4G網絡的5G NSA解決方案,被戲稱為“偽5G”。運營商為了成為第一批推出真5G的先鋒,不惜重金選擇了5G SA架構。
然而兩年多過去了,情況卻並不像他們設想的那樣美好。
首先,5G SA架構的建設速度遠比預期慢。到2022年底,中國僅建成150多萬個5G基站,數量 不到當年4G商用第一年700萬基站的一半。這主要是因為獨立構建5G核心網成本太高,基站能耗也大大增加,運營商難以承擔。
其次,許多寄予5G厚望的關鍵應用並未如期實現。比如遠程手術由於信號延時仍達20毫秒以上而被叫停;自動駕駛主要依賴車載計算機,而非5G網絡。
原因是從基站到服務器端的信號延遲,已超過自動駕駛對實時性的苛刻要求。
可以說,5G SA架構沒有讓運營商和用戶獲得與投入成本相匹配的回報。
反觀當初被詬病為“偽5G”的NSA架構,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依託成熟的4G網絡,5G NSA無需重複建設核心網,基站投資和運營成本都大大降低。這讓運營商得以更快推進網絡建設,兩年內已經實現了多地的全面覆蓋。
用戶得到的實際體驗也更好,網絡速率和穩定性都有大幅提升。
當然,NSA架構不像SA架構那樣支持毫秒級的超低延時,但這對當前的主流應用影響並不大。
綜合投入產出比來看,NSA作為過渡方案無疑更加划算,它加快了5G商用進程,讓用戶儘早享受到實惠的高速網絡。
那麼,運營商當初的抉擇是否太盲目,忽略了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用戶真正的需求?進入商用階段後,NSA和SA之間的技術路線之爭還將繼續嗎?這兩個架構最終會如何演進與融合?期待着行業內更多討論。
(圖片和數據來源於網絡,具體請理論請自己查證,本文章不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