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幾件“大事情”,有所關聯,很有意味。
一個關於供銷社和國營食堂。
供銷社聽名字就很有歷史感,它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壟斷經營,人們得憑糧票、肉票、布票購物。
供銷社為何最近又火了呢?10月中旬,湖北日報刊登了一則“恢復重建供銷社”的報道,稱湖北省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基本覆蓋了全省鄉鎮,其中基層社社員達到45.2萬人。

有人提出,供銷社重出江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0月31日,住建部、民政部聯合發布《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試點社區需配套食堂。
有人驚呼:繼供銷社重建消息後,“國營大食堂”也要回歸了。
另一個關於騰訊和劉強東。
騰訊被收購的傳聞,一直沒停。一說是被中國移動收購,另一說是被中信組團收購。後來都被闢謠。
10月27日,國家市監總局發布《2022年10月17日-10月23日無條件批准經營者集中案件列表》,聯通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深圳市騰訊產業創投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獲無條件批准。
在輿論猜測不斷、不知所措時,#騰訊副總裁已擔任中國聯通董事#掛上了熱搜。

“聯通混改騰訊”的傳聞就廣為流傳。

網上流傳的不靠譜截圖。
幾乎同時,另一互聯網巨頭京東實控人劉強東被曝轉讓股權。據媒體報道,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原股東劉強東退出,新增京東集團副總裁繆欽為股東。目前,該公司由繆欽、李婭雲、張雱分別持股45%、30%、25%。
一些人斷言:劉強東要跑路。
為什麼這四則新聞可以連在一起說?供銷社和國營食堂代表國有資本,騰訊和劉強東代表民營資本。按上述解讀,基本只有一個指向——民營經濟退場論。
實際上,這些解讀,或多或少都有過度解讀的成分。有的出於“重走老路”的擔憂,還有的是為博取眼球,故意忽略了一部分基本事實。
改革開放後,供銷社一直沒有消失,也就談不上“重出江湖”。2021年,供銷社全系統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比淘寶遠高出N個體量。雖然很少再掛供銷社的牌子,農民的種子、化肥等農資還是從供銷社購買。
有人擔心重建供銷社是走計劃經濟的老路,再搞壟斷經營。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新媒體俠客島在評論文章中清楚表示,供銷社早就華麗轉身,也會沿着市場化改革的路子一直走下去。
社區食堂在各地也都早有嘗試,並不是把所有人都趕到一個食堂吃飯,而是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就近的、健康的飲食。因其便利性、公益性、普惠性,老人是主要服務對象之一。

雲南臨滄鳳慶縣第一家國營食堂開業。
至於騰訊混改,更是誤讀。業內人士看來,這只是兩家大公司下屬小公司之間的一次再尋常不過的合作。騰訊曾經參與中國聯通的混改,是中國聯通多年來的戰略合作夥伴,在很多方面都有密切合作。而騰訊副總裁盧山,早在 2018 年,就已經是聯通董事,故根本不算新聞。當年百度、阿里、京東也同樣有高管進入了中國聯通的董事會。
當然,“驚爆!劉強東退出京東”,肯定比“劉強東轉讓京東邦能45%股權”更刺激。“聯通混改騰訊”也肯定比“聯通、騰訊成立合營公司”更吸引眼球。
隱去時間、模糊主體、忽視新聞事件背景,是一些營銷號和自媒體慣用的伎倆。作為一名普通讀者,不應稀里糊塗地被人帶進溝里,而應提升判斷力,時刻保持求真的敏銳度。
撰文|柴歸
*文章為主編有態度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