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多商業大佬,如馬雲、劉強東、黃崢等相繼淡出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大相徑庭的是,教育行業的老闆、創始人乃至高管,似乎並未離場,即便是在“雙減”後的這一年,他們很多人依然堅守在自己的行業及崗位上。
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不是說這個行業已經完了么?為什麼反而大家不願進入新的領域呢?
本文將嘗試着為你解釋這一現象的根源。
當我們看到已經年屆62歲的新東方創始俞敏洪還在“東方甄選”直播間賣力直播的時候,完全想象不到,這是一位身價幾十億美元“樸實無華”的上市公司老總——即便是在自家公司直播間,他似乎也並不出眾,不管是外形還是口才。只不過,通過包括新晉直播帶貨大V董宇輝在內所有人一言一行的尊重,便可以看得出其個人魅力。
然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疑問仍然充斥在整個直播間——或者說整個新東方。
儘管從表面上看,新東方的轉型似乎成功了,但最終,對於資本運營,還是要看結果,也就是說,新東方能否重塑昔日輝煌,肯定不是簡單看看直播間的人氣,而是要等它這一年的財報。
沒人比數據更真實,就如同曾經“雙減”政策發布,新東方的股價瞬時蒸發80%以上一樣,我們相信不久之後新東方的財報,會給所有人答案。
而與此同時,新東方似乎並未放棄自己的看家本領——教育行業。
·2022年10月8日,成都市青羊區新東方行遠文化教育培訓學校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孫吉芯,註冊資本50萬人民幣,經營範圍含從事語言能力培訓的營利性民辦培訓服務機構(除面向中小學生、學齡前兒童開展的學科類、語言類文化教育培訓)。股東信息顯示,該公司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近日,至少兩名新東方人士向外界透露,新東方正在加快組建團隊布局學習類智能硬件。這項業務將會被劃入新東方於2014年成立的一家子公司——樂詞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近日,北京志合東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邵軼辰,註冊資本100萬人民幣,經營範圍含計算機系統服務;軟件開發;教育諮詢服務(不含涉許可審批的教育培訓活動);企業管理諮詢;文具用品零售批發;服裝服飾零售批發等。股權穿透圖顯示,該公司由北京志合東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持股,後者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
·2022年3月30日,西藏布局未來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胡源遠,經營範圍含電子產品銷售;網絡文化經營;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互聯網信息服務等。股權穿透圖顯示,該公司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間接全資持股。
······
可以看出,新東方並沒有停下腳步,相反,也許正是由於受“雙減”的影響和啟發,新東方的步伐反而更加穩健和全面了。料想不久的將來,你將可以看到一個更加綜合、龐大、影響力驚人的全新“新東方”——一如曾經的“新東方教育”超越“東方教育”一樣,更新的“新東方”也許也將超越現在的“新東方”。
前不久,一條新東方發給離職員工的短信火了起來,據稱,不少在新東方工作過的員工,都收到了來自新東方的崗位邀請,邀請他們回到新東方“再”就業。此次崗位邀請名為“歸巢計劃”,目前仍然可在“新東方校友課堂”小程序上找到蹤跡。
崗位邀請海報顯示,本次面向老員工開放的崗位包括主播、高中全日制項目總監、銷售運營經理和品牌公關,工作地點均為北京,海報末尾還表示未來將會有更多崗位開放。
“此次新東方邀請老員工回歸再就業,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新東方在‘雙減’之後,重新找到了業務方向,召回老員工也是為未來業務的趨勢儲備人才,這也是向市場釋放業務重啟的信號;二是踐行新東方的文化,新東方以及俞敏洪一直以‘有情懷’的公司形象而廣為人知,召回老員工也是新東方文化的體現,更是對所有在職員工的一次文化洗禮。其示範作用對新東方未來的經營發展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口碑宣傳。”
然而實際上呢?
各個招聘平台顯示,學科類機構的招聘並未絕跡,相反,還有一點重生的跡象。
而新東方的各個校區,也都在加大宣傳自身轉型後的素質教育項目,但隱藏其間的作業託管、英文戲劇、數學思維、雙語閱讀等,仍不免讓人浮想聯翩。
也許,學科類培訓又將捲土重來了?
所以,在此基礎上思考新東方的“歸巢計劃”,似乎能夠找到某種契合點。
新東方並不是孤例。
同樣,我們能夠在各個招聘平台上找到很多關於教培行業人才的招聘信息,只不過,很多機構的招聘崗位名稱全部都改頭換面,變成了“家庭教育指導師”。
一些機構打着高薪旗號,招用“家庭教育指導師”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培訓活動,為此,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聯合提示:
家庭教育指導是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提供服務,重在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知識、幫助家長掌握科學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家庭教育指導師”不符合《校外培訓機構從業人員管理辦法(試行)》有關資質要求,不能招用為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教學、教研人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對象是成年人,以“家庭教育指導”等名義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各類培訓活動,屬於違規行為。
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監管部門自“雙減”之後其實提出了很多要求、規範,然而,這些要求,在落到實際執行層面時,全部都被無形消解了。
而之所以會這樣,其中的原因自然不言自明。
那麼,接下來,不知道還會有什麼樣的方式被運用其中,但總體上來講,教培形式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為什麼教培人不願離場,而願意一直徘徊在補習周圍呢?
在此前的許多文章中,我已經詳細分析過了,說得簡單一點,那就是:
一、這個行業的從業者一旦跨界從事其他行業,肯定會遭遇巨大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已經不能用“跳出舒適圈”進行安慰了!
二、這個行業短期之內將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而且,並不容易被完全監管。
三、目前,只要允許“非營利性機構”存在,那麼,“盈利性機構”也將並存,至於原因,非常複雜,但仍然擺脫不了商業的本質邏輯——有利潤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不合規的存在形式。
四、目前,“雙減”仍然沒有解決掉,或者說徹底解決掉家長、學生及學校的問題,只要源頭和終點沒有得到解決,過程中的管控將充滿艱難。
五、從業者的迴流、需求者的尋找相輔相成,而監管之所以乏力,還在於教育主管部門的確缺乏更有效的支持,不管是人力、財力還是意識手段,這需要更長的時間。
所以,我更願說的,或者告訴那些教培人的是:實在不行,那就回來吧。
【關於小編】
“精靈虎有話說”——80後,商業經管領域分析師,致力於商業運營及管理,熱愛文字寫作,多平台創作者,實操商業成熟案例十多起,有自己的實體商業願望與實踐機構,重視商業但不為商業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