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里、騰訊這樣的公司不去研發被卡脖子的工業軟件呢?
既然有,我為什麼要去重複做,科技無國界嘛?也許有了危機感,有了警鐘才會重視!但是作為一個工業級的軟件,我覺得這並不是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企業能夠完全扛起來的。何況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他們背後也有投資人,也有一些還是國外的投資人,能樂意去讓他們一些見效慢的事情嗎?也許只有敲響了警鐘,才會快跑,這不這兩年就開始動起來了!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接下來展開詳細的聊聊,相信看完之後,你會有不一樣的認知!
我的看法是,有些領域,可能你需要花費5天研究探索,投入30萬就能進入一個行業!有些領域你可能需要花費五年時間,要投入3000萬甚至過億才能進入一個行業!而且可能投入這麼大,不一定有這麼大的產出,那麼你還會做嗎?
很多公司,特別是一些上市企業,一直追求利潤,一刻都不敢於停下來的企業;他們可能會優先考慮投入時間成本低,金錢成本低的行業;而且容易形成規模,也容易提升知名度;這些年阿里和騰訊的競爭PK,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現象;
例如同時出現在打車軟件上,同時在移動支付上PK,同時在社交團購上PK等等!曾經人民網都批評了這樣的現象!
不過基於業務需要,阿里和騰訊也投入了一些企業級的雲服務產品,雲計算產品,一方面可以聯合企業形成大數據,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形成更好的“管控”企業!
但是從企業生產設計研發角度出發的工業軟件,早期是依靠國外,如今國內也有少量的企業在做,但是不是這些大的互聯網企業!
工業軟件分為應有軟件、系統軟件和編程語言這三部分,更加細化來看的話,主要是CAD、CAM、CAE和EDA這幾種軟件。國產化軟件從廣義角度來說,分為嵌入式軟件(工業通信、汽車電子等軟件)、研發設計類(CAD、PL等軟件)、生產控制類(MES、DCS等軟件)、信息管理類(ERP、CRM等軟件)。狹義上的工業軟件,主要包含以CAX、PLM、BIM、EDA為代表的的研發設計類軟件和MES、DCS為代表的的生產調度和過程控制類軟件。
其實阿里巴巴也好,還是騰訊也好,很多的應用級開發,很多企業級的流程體系,也不是依靠着進口的軟件在運行着!
其實這個問題也許早期有意識,但是由於考慮企業利潤沒有顧忌去做這方面的事情,也許是因為養成習慣了,不喜歡重複造輪子的精神影響,沒有去行動!
而這兩年中國科技領域,在芯片、軟件、硬件、工業軟件等領域都開始重視起來了,因為有了華為被等企業被制裁,美國頻繁出招後的危機感!所以這些年中國的科技速度,國產化的科研速度是非常快的。各個地區都在鼓勵去做這些事,有些不賺錢,但是需要去做的事情,這是使命,是一個時代的使命,有時候我只能說,可能並不是一個企業能夠承擔起的,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歡迎關注我創業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